韩国加强材料、零部件和设备领域竞争力的典型做法探析

韩国加强材料、零部件和设备领域竞争力的典型做法探析

为应对日本关键半导体原材料出口管制,韩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提升材料、零部件和设备领域竞争力。本文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研究了韩国提升竞争力的主要做法,包括:以产业链上游关键技术为重点,完善全周期研发支持;从需求和供给两侧出发,构建产业链上企业“命运共同体”;以安全为核心,构建面向未来的全球供应链;以有利于核心技术研发为目标,大胆改革管理制度。在新冠疫情大流行和全球供应链不断变化重组的背景下,其典型做法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日本对韩国实施关键半导体原材料出口管制的背景

材料、零部件和设备是决定产品附加值和制造业竞争力的基础。在“原材料—中间品—产品”的生产结构中,材料、零部件和设备属于“中间品”。缺少某一个关键品类,可能导致某个产业的整条生产线停滞。材料、零部件和设备领域的研发还能够彻底改变产业模式。例如,低成本高性能的二次电池技术将推动电动汽车的普及和推广。

过去20年间,韩国材料、零部件和设备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2018年占到制造业附加值的55.7%。但是,韩国一直以来侧重于较易开发的通用产品的量产,而关键产品则依赖日本等国家,技术自主率低,结构上具有一定脆弱性。日本出口管制就针对了韩国产业的结构性弱点。

2019年7月,日本以“安全考虑”为由,宣布对韩国实施出口管制,包括氟聚酰亚胺、抗蚀剂和高纯度氟化氢等三种关键半导体原材料。由于半导体是韩国支柱产业,这一举动可谓“致命”。为确保半导体和其他主力产业不受影响,韩国政府立即行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提升材料、零部件和设备领域竞争力,实现技术自主,摆脱对日依赖。

出口管制的效果及原因分析

2021年8月,韩国有关部门对日本实施出口管制两年以来的影响进行了评估。研究认为,从日本角度来说收效并不理想。三大管制材料中,抗蚀剂和氟聚酰亚胺对韩出口与之前没有明显差别,而高纯度氟化氢出口锐减。从韩国角度来看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果,并将对未来国家竞争力产生重要影响。主要包括:

一是降低了对特定国家供应链的依赖。韩国100大关键品类对日本进口的依赖度从2017年的33.5%降低到2018年的32.2%、2019年的31.4%、2020年的28.1%、2021年(1—5月)的24.9%。由于采取了国产化替代手段,高纯度氟化氢进口锐减。

二是需求企业积极参与建设良好的产业生态。需求企业是指对开发产品和技术有购买和使用需求的,且在开发过程中对研发成果起到性能评估和验证作用的企业,通常为大企业。统计数据表明,在研发和量产评级过程中,需求企业的参与度大幅提高,创造了3291个就业岗位,研发投资达到4451亿韩元(1韩元等于0.0008美元),申请专利1280件,企业销售额达到3306亿韩元。

三是中小企业和中坚企业得到快速发展。从2019年第一季度到2021年第一季度的数据来看,上市企业平均销售额增长率为12.7%,而材料、零部件和设备领域上市企业的销售额增长率为20.1%。韩国全部产业的贸易顺差为137亿美元,而材料、零部件和设备产业的贸易顺差为368亿美元,是全部产业的2.69倍。

四是长期以来需求企业和供应企业缺乏合作的痼疾得以改善。韩国国内需求企业的生产线原本仅提供给日本企业,2018年对本土企业开放以及参与技术论证和商用化的设备开放事例为0,但2020年激增到74件。

韩国方面分析了日本出口管制措施收效并不理想的原因:一是韩日两国在半导体产业链上紧密依存,对韩国的过度打击势必扰乱日本乃至全球价值链。日本并没有采取高强度的出口管制措施。二是从市场主体的相互作用来看,韩国企业应对日本出口管制的方式主要为“去日本化”,而不是“去日本企业化”,日本企业可以采取直接在韩国生产的方式规避出口管制。三是从应对来看,韩国没有采取偏激的对立措施,而是将重点放在提高材料、零部件和设备的竞争力上。这攸关韩国未来的能力和利益,下面将做重点介绍。

韩国增强竞争力的主要做法和特点分析

日本宣布对韩出口管制后,韩国相继设立了“材料、零部件和设备技术特别委员会”“全球价值链重组应对特别委员会”等跨部门协调机构,构建国家主导的产学研体系。同时,以科学技术信息通信部(以下简称科信部)、产业通商资源部为代表的主要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详见表1。

韩国加强材料、零部件和设备领域竞争力的典型做法探析

通过这些政策措施,韩国政府明确了材料、零部件和设备产业至2030年的发展目标。在技术竞争力方面,一是在福布斯全球企业2000强中,将材料、零部件和设备领域的韩国企业从目前的11家提升至30家;二是缩短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目前韩国在此领域的技术水平相当于先进国家技术水平的80.6%,计划到2030年提高至90%。在供应链方面,一是提高制造业自给率,目前韩国制造业自给率为72.3%,计划到2030年提高至80%;二是提高半导体等新产业自给率,目前韩国新产业自给率为46.9%,计划到2030年提高至60%。

其增强竞争力的主要做法包括以下几种。

3.1 以产业链上游关键技术为重点,完善全周期研发支持

3.1.1 加大面向未来的研发投入

韩国政府先是确定了半导体、显示器、汽车、电机与电子、机械与金属、基础化学六大领域,之后又面向未来,提出加大对下一代技术的研发力度,加强了对生物技术、系统半导体和未来汽车三大领域(BIG3)的研发支持。2020、2021和2022年政府研发预算中,材料、零部件和设备领域分别为1.72万亿韩元、2.15万亿韩元和2.28万亿韩元,BIG3领域分别为1.72万亿韩元、2.44万亿韩元和2.8万亿韩元。

3.1.2 支持主力产业技术自主

为提高前述半导体、显示器、汽车、电机与电子、机械与金属、基础化学六大主力产业的竞争力,韩国将亟需开发的战略性材料和零部件认定为“重点要素技术”予以支持,包括:特定种类的代替技术和必需技术、多个种类所需的基础技术等。韩国政府为此新指定了以大学为中心的基础研究室,成立了旨在发现新物理特性的研究团队。

从中长期的角度出发,韩国政府制定了材料、零部件和设备领域的基础和原创研究发展战略,如纳米和未来材料原创技术开发计划(2020年—2031年),预计共投入4004亿韩元。为了创造新的产业和市场,韩国重点推动原创技术的后续研究和早期实证等,对未来材料和零部件、尖端研究和检查设备、测定和分析技术等进行示范性投资。

3.1.3 实现一站式研发支持

为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无缝链接起来,韩国政府打造了产学研有机联系体系:大学负责基础研究,政府拨款机构(通常为公立研究机构)负责应用研究,企业负责开发研究。在政府部门间设立“接力”通道,科信部的优秀项目可以被直接推荐至产业通商资源部、中小企业部等其他部门继续支持。

3.2 从需求和供给两侧出发,构建产业链上企业“命运共同体”

3.2.1 推动需求企业和供给企业间的有效合作

韩国历来存在企业之间合作不足的弱点,此次韩国政府推出多项措施构建产业生态,大力推动需求企业(通常是大企业)和供给企业(通常是中小企业)之间的垂直合作,以及需求企业和需求企业之间的水平合作,强化供给网络并破除市场壁垒,给予税制、金融、环境、规制等一条龙支持。其中,垂直合作包括协同研发型和供应链联动型两种模式,水平合作包括共同投资型和扩充共同库存型两种模式。

协同研发模式鼓励需求企业和供给企业之间共享技术路线图,合作开展应用研究。政府优先支持共享技术路线图的课题。需求企业购买共同开发的材料和零件时,可以享受后续课题加分政策等。

供应链联动模式鼓励需求企业将实验室和研究设备向供给企业开放,参与技术论证和商业化过程,奠定开放型量产评价实验的基础。政府为需求企业提供设施投融资支持,减免其地方税。

共同投资模式鼓励需求企业共同开发、共同投资设备,政府将减免其企业所得税。

扩充共同库存模式鼓励需求企业共同购买产品并共同保管。政府推出政策以支持海外物流和延长保税区放置时间等。

3.2.2 支持大企业作为需求方参与研发

拥有最高技术水平的龙头企业在培育产业竞争力的过程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为此,韩国政府积极完善相关制度,鼓励大企业以需求方身份参与政府研发。

在韩国政府推出的大规模整合型研发(大型企业、中坚企业、中小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共同参与)制度中,把大企业作为产业链的核心。在该机制下,需求企业(一般为大企业)作为综合主管机构,负责制定产业链相关课题计划,并确保5个以上的产学研机构共同参与。在政府公示各个综合主管机构名单后,综合主管机构负责制定详细课题并申请。项目立项后,综合主管机构拥有变更课题目标、更换参与机构等权限。

此外,韩国还改革了现有的政府研发投入支持制度,大企业作为需求企业参与研发时,政府可以按照中小企业的标准给予研发支持,将支持比例由不超过总项目经费的33%提升到67%。同时也对研发担保现金制度进行了改革,大企业作为需求企业参与研发时,可以按照中小企业的标准执行,现金所占比例从不低于60%降低到40%。

3.2.3 提高中小及初创企业的供给能力

为实现产业链的创新能力多点迸发,韩国政府大力培育“领军”“小强”和“初创”等不同类别的中小企业。具体来说,韩国政府将在产业链核心战略技术领域内,选定100家具备潜力的企业,将其培育成为全球市场领军企业。选定100家中小企业培育为小强企业,让他们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提高材料、零部件和设备产业技术独立性,并创造未来新产业。在智能工程、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新材料及生物技术等核心技术领域选定100家初创企业给予支持,充分利用初创企业的信息技术融合优势及创新性。

韩国政府推出奖励制度,鼓励中小企业开展高风险、创新型的研发活动。一旦技术研发成功,政府将在其后续承担项目时,赋予其课题自主权,同时降低研发担保比例,将中坚企业的担保比例从50%以上降低到35%;将中小企业的担保比例从33%以上降低到20%。

韩国政府鼓励研究所和大学为中坚企业和中小企业提供支持。具体来看,37个公立研究所向企业开放了约2.6万台设备,输出了约1.1万名专业人才,企业解决技术障碍所需时间从6个月减少到了2.4个月。在12个设有热处理等制造技术的大学成立“材料零部件设备咨询团”,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支持。

3.3 以安全为核心,构建面向未来的全球供应链

在全球供应链不断变化重组的背景下,韩国政府高度重视材料、零部件和设备领域的供应链安全。韩国先是针对日本选定100种关键战略性产品,作为供应链上的“安全节点”,摆脱对日依赖。后来又扩大“安全”范围,增加了与美国、欧洲、中国、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相关的战略性产品,总数增至338种。针对这些产品,韩国一方面加强技术研发,提高国产化程度,另一方面推动进口来源多样化,主要措施包括:加强市场调查,建立进口源数据库;构建全球合作关系,储备产业链中所必需的稀有金属等。

韩国政府还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力求主动实现更高层面的供应链安全。为此,韩国政府提出在韩国境内建设世界级尖端产业集群。主要措施包括:基于国内外企业和U-Turn企业(指在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国外进行一段时间生产活动后,重新回归国内进行生产的企业),构建能够实现价值链闭环的产业集群;以国内外企业尖端投资需求为基础,指定部分地区为“尖端投资地区”;支持海外企业参与尖端技术研发;由政府、国内需求企业及大学向外企提供研发和设计方面的全方位支持,以海外企业为目标,形成技术推广核心据点。

韩国政府大力推动供应链智能化,对中小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数字化提供支持,推进物流服务数字化。

3.4 以有利于核心技术研发为目标,大胆改革管理制度

为了促进核心产品的技术开发,对于当前紧急、必须或者不能对外公开的研发内容,韩国引入了“政策指定”机制,即由政府指定机构开展攻关。为了实现新材料和零部件的商用化,政府还将主要的实验研究设施指定为国家研究设备,韩国科学技术院下属纳米综合技术院的12英寸晶片工程设备是最早被指定为国家设备的。为了避免对“政策指定”公正性等方面的质疑,韩国政府提出,要明确“政策指定”的条件、研究执行者的确定和评估程序等。同时还要与检察院持续协商“行政免责制度”的使用范围和内容。

韩国政府推出多条科研管理改革措施,鼓励材料、零部件和设备领域的挑战性研发。

一是立项时不再严格审查相似度,允许就一个研究方向重复立项。

二是项目执行过程中根据技术和环境变化制定灵活的应对方案。评估委员会可以自主决定是否需要变更研究目标,执行机构也可以向评估委员会提交变更请求。以往如果要变更研发目标,需要由专门负责机构和评估委员讨论决定,且没有执行机构提出变更请求的相关程序。

三是创新研发人员的评价方式。将研发评估等级分为“成功(创新成果、普通结果)”和“失败(诚信执行、未诚信执行)”,即使没有完成阶段性目标,最终评估结果为“诚信执行”的研发人员仍然可以继续参加研发。如果被认定为“诚信执行”两次以上,则三年内不可以参与政府研发。为了减轻研究人员的行政负担,原则上废止每年进行的年度评估成果“研究发表会”。

思考与启示

过去20年间,中日韩在材料、零部件和设备产业全球价值链上的关联性逐渐加强。从2001年到2019年,中国出口韩国的材料、零部件和设备从50亿美元增加到535.3亿美元,进口从100.7亿美元增加到863.6亿美元。而出口日本的材料、零部件和设备从99亿美元增加到552亿美元,进口从211亿美元增加到901亿美元。与此同时,韩国出口日本的材料、零部件和设备从61亿美元增加到140亿美元,进口从181.3亿美元增加到318.0亿美元。数据显示,我国材料、零部件和设备产业在过去20年间得到了快速发展,是日本和韩国重要的价值链伙伴。但是,我国总体对日、韩仍然呈现出一定的贸易逆差,与韩国、日本(特别是日本)相比,产业链上游竞争力仍有较大差距。

此次日本出口管制而引发的韩国增强材料、零部件和设备领域的竞争力行动,与我国所面临的国际局势以及亟需降低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解决“卡脖子”问题十分相似。一是警示我国,日韩之间的管制与反制所带来的影响不仅局限在两国之间,对全球产业链也将产生一定影响,我国面临的精准出口管制形势更为严峻;二是韩国加强关键原创技术研发、促进未来先导产品开发、抢占未来产业链上游优势的主要做法值得我国关注和借鉴。

免责声明:本文转自科情智库,原作者张翼燕,陈奕彤,郑思聪。文章内容系原作者个人观点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