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光储直柔”建筑未来发展实施路径研究(附报告)

前言

本研究是清华大学牵头的《中国“光储直柔”建筑发展战略路径研究》的子课题2:中国“光储直柔”建筑未来发展实施路径研究(以下简称“本课题”)。课题旨在系统梳理中国建筑规模,全面分析建筑负荷特性,研判光伏、储能、直流、柔性等技术发展趋势与不确定性因素,规划发展“光储直柔”建筑的技术路径。本研究项目受能源基金会资助,由清华大学牵头,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并邀请来自清华大学、深圳供电局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

减少建筑直接碳排放是低碳发展的前提,建筑电气化则是其中的重要技术路径。由能源基金会支持的“建筑电气化及其驱动的城市能源转型路径”项目研究指出,要实现2℃温升目标,在建筑节能的基础上,建筑电气化率要从当前的48%提高到2050年的90%以上,非化石电力在建筑总电量中的比例至少从当前的29%提高到2050年的90%以上。建筑电气化率的提高,意味着需要更多的电力,非化石电力比例的提高在总量上将能够满足电气化率提高所带来的电力总量增长的需求。

着眼未来电力发展,我们仍将面临总量平衡的问题,同时面临电力不平衡的挑战。未来大规模的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将彻底改变当前的发电形态,同时经济发展和用能习惯的改变,也将改变用能负荷形态。做到总量平衡不易,做到实时电力平衡,就需要“源荷互动”、“荷随源动”等新技术的应用。

“光储直柔”新型能源系统是建筑实现自身减排、减少间接碳排放的重要技术,更是与电网互动、解决电力平衡的关键技术。分布式光伏将能够直接抵消建筑用能,但在城市农村、不同建筑对象,发展策略不同;储能尚处在技术快速发展进步中,是否利用电动车电池、如何发展分布式储能等诸多方向等待明确;低压直流建筑应用是当前国际的热点,其关键技术和应用障碍有待深入研究;柔性技术是建筑与电网协同实现电力平衡的重要桥梁,但也是发展相对滞后的,面临技术攻关和政策机制的突破。

光、储、直、柔四项主要技术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如何客观认识并做到合理的预测,如何根据“3060”目标看待“光储直柔”技术的未来,如何从识别障碍到问题解决再到规模化应用,如何理解其与交通和电网的关系,如何量化评估“光储直柔”技术对于目标的支撑,如何开展工程实践以及技术目标的性能实现等,都得到了行业广泛的关注。

查阅完整报告请点击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