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下的报社

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从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时代以来,各个传统行业纷纷转型,向“互联网+”靠拢。

互联网的发展对传统行业产生了巨大冲击,从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时代以来,各个传统行业纷纷转型,向“互联网+”靠拢。

巨大机遇。我有个好朋友在一家线上教育机构工作,主要做在线K12教育。该机构将传统的教育行业和互联网相结合,利用优秀的教师资源和先进的经营模式,吸引全国的中小学生入驻学习。主要的方式是,请一些例如清华的名师,利用在线视频的方式给报名该机构的学生进行知识的讲解。另一方面,该机构有大批优秀的辅导老师配合名师的线上讲解,并批改课上遗留的作业、解决学生的疑惑等。

“互联网+”时代下的报社

我也曾听过该机构的宣讲会。据他们的HR分析,互联网教育拥有很大的发展前景:1、互联网还在进一步的普及,使用人群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2、国内中产阶级人群也在不断壮大。3、中小学生群体庞大,需求旺盛。

到目前为止,该机构的生源量有近20万之多,从2014年开始,短短5年时间发展到这种规模,不得不说“互联网+”模式的红利是巨大的。

“互联网+教育”真正的作用是将教育资源进行整合,极大的缓解了我国社会教育资源不平衡的现状。

对于媒体行业来说,“互联网+媒体”也早已诞生。像网易号、今日头条、企鹅号和抖音等的出现,将公众拉到了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了机会发表自己的文章和制作的视频。

传统的报社被极大的压缩了生存的空间,推到了改革的风口浪尖,一场变革也在所难免。

我们要知道,报社本身属于公益性质的事业单位,公益性质注定它挣不到钱,需要财政的补助。补助毕竟是杯水车薪,不是长久之计。但是这些传统的媒体怎样改变才能稳定的获利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一些报社做出的改变:上海报业集团去年总收入35.29亿元,它的媒体主营业收入仅占其中的四成左右,其他的收入来源于音像和图书的出版、地产建设等;北青报业集团旗下有影视投资公司、承办体育赛事的公司和旅行社等等。所以一些主流的报社集团均是采用以副业养主业的方式生存。

小编认为,除了转向副业(技术培训、学术会议承办、基金会、投资等)外,传统报社要积极搭上自媒体平台的顺风车(在自媒体平台开设账号、公众号等);将传统媒体方式部分转型,做成线下体验式的新型自媒体平台(将采编、排版等流程标准化推广到公众群体,在框架内提供指导,汇集成本报内容),减少人力开支;同时通过各种赛事的举办扩大影响力,达到“以副养主,以主带副”的效果。

本文来自信息化观察者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