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与台湾从进口替代到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的比较(附PDF报告)

报告精选:

发展中经济的对外贸易战略,一般可以分为进口替代出口导向两种模式。自 20 世纪50 年代初到 60 年代中期,许多发展中经济相继采用了进口替代型贸易发展战略。很多实行这种贸易战略的发展中经济在其经济发展初期均取得了可观的成就。

从 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开始,韩国、新加坡、台湾、香港等经济体开始从进口替代贸易战略向出口导向贸易战略过渡,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 90 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随着亚洲金融危机的爆发,出口导向贸易发展战略的某些局限性逐渐显露了出来。本文从发展经济学的贸易发展理论出发, 拟将台湾和大陆各自实施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发展贸易战略放在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中进行讨论。

对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界定

“进口替代”(Import Substitution)是指 20 世纪 50-60 年代在发展中经济中广泛盛行的采用贸易保护措施来发展本土工业并以当地工业品代替进口工业品的贸易发展战略。其措施主要包括:(1)实行关税保护,对最终消费品的进口征收高关税,对本土市场中急需的资本品、中间产品的进口征收地关税或减免关税,以降低实行进口替代行业的生产成本;(2)实施进口配额,在限制非必需品进口的同时增大必需品的进口,约束本土对进口产品的非生产性消费;(3)外汇实行管制以平衡国际收支,或者使本币升值以减轻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所造成的外汇压力;(4)引进外资建厂,政府与外资合作办厂,或建立经济特区等;(5)政府采取保护政策,扶持本土幼稚产业的生产和出口,推进进口替代工业化;这包括政府在资本、技术、价格、收入等方面给予优惠,以保护进口替代工业免于外国同行业或本土其他行业的竞争,等等。

进口替代战略一般需要经历两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上,首先建立和发展消费品工业,以替代消费品的进口;在第二阶段上,当生产最终消费品的进口替代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所生产的消费品可以基本满足当地需要时,进口替代行业就应升级换代,从消费品生产转向本土需要的资本品或中间产品的生产。

“出口导向”(Export Orientation)又叫“出口促进”(Export Promotion),是 20 世纪 60年代中后期至 80 年代盛行的一种贸易发展战略,实行这一战略的主要是位于东亚的韩国、新加坡、香港、台湾等经济体,此外,少数拉美国家也在较短时期内做过尝试。出口导向战略一般也要经历两个发展阶段。在初级阶段上,主要以发展加工工业和一般消费品为主;当这类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当其中某些产品的市场容量趋于饱和时,就有可能转向第二个阶段。

需要指出的是,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作为两种典型的贸易发展战略,它们在各个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并不是表现为前后相继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而是相互渗透相互交织在一起。 

台湾和大陆贸易发展战略的演进历程

台湾的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阶段及相关的经济政策

我们以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的转折点作为依据, 把台湾战后的贸易发展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这些阶段分别是:进口替代阶段(1949~1957 年),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过渡阶段(1958~1960 年), 出口导向阶段(1960~1981 年), 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升级的阶段(1982至今)。

大陆的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阶段及相关的经济政策

如同对台湾贸易发展战略的划分标准一样, 我们仍然以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的转折点作为划分依据,把中国大陆战后以来贸易发展的历史进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即:全面实行进口替代发展战略的阶段(1949~1978 年), 由的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转变的阶段(1979~
1991 年),出口促进与加速贸易市场化改革的阶段(1992~2001 年),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阶段(2002 年至今)。

对两岸贸易发展战略路径差异的比较分析

以上我们分阶段概述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各自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的演进历程。从两岸的演进历程中,我们可以发现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共同点或相似之处。它们分别是:

第一, 两岸在各自的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阶段上都包含有“兼而有之”的两者交错在一起的现象,即在进口替代阶段上包含有出口促进的因素,而在出口导向阶段上又有某些进口替代的因素,两岸均不属于推行“纯粹的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的经济体,而是类似于 B.巴拉萨所说的“结合了(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两者特征的介于二者之间的那些案例”。

第二,在两岸贸易发展战略的演进中,经济主管部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由于双方都经历过贸易战略转变过程,各自在遇到相同或相似的问题时所采用的政策有相似之处。当然,就经济主管部门实行干预的程度而言,大陆方面实行干预的力度明显要大得多。

第三, 两岸都在实现由进口替代转向出口导向战略的过程中经历了市场经济逐渐走向成熟的过程。虽然台湾经济一直是保持市场经济体制,但在 20 世纪 50 年代时,台湾的市场经济在体制上仍然有许多不成熟之处,经过 30 多年的经济发展,现在的台湾经济在市场体制方面比过去要成熟得多。 从大陆方面来看, 建成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 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从两岸贸易发展的路径来看,双方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第一,在发挥比较优势的时间维度上和程度的差异。台湾在发展其经济的战略选择上,一开始就选择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较充分地发挥了其比较优势,这使得台湾的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障碍大大降低。台湾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进口替代阶段上所做出的产业战略选择对后来出口导向阶段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由于出口行业具有比较优势,使得台湾的出口品具有较强的对外竞争力。在进入出口导向阶段后,台湾作为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出口增长带动着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而大陆在进口替代阶段上所做的产业选择,选择的是资本密集型工业。尽管大陆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由于这个选择没有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处于缓慢发展状态。中国大陆在进入改革开放阶段后,努力由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推进。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产品拥有了比较优势,但从总体上看,国际竞争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二,在从进口替代向出口导向的转变过程中存在着产业链上的差异。台湾在进口替代阶段主要形成了替代非耐用消费品的耐用消费品产业链, 而在出口导向阶段上形成的是替代中间产品和资本品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两个阶段上所形成的产业链连接紧密,不仅带来了规模经济,而且铸成了强大的对外竞争力。相比较而言,大陆目前已经进入出口导向阶段,但是大陆的出口更多地集中于“加工贸易”上,加工贸易的比重过高。加工贸易的主要形式是“三来一补”业务和进料加工业务,二者的共性是“两头在外”,即原材料、零部件的供应市场和产成品的销售市场均在海外。加工贸易的产业关联度不高,其快速发展并不能引诱各产业的关联效应,没能在总体上形成能够提升竞争力的产业链。因此,大陆下一步的任务是建立起自身的产业链,变“两头在外”为“一头在外”。

第三,经济规模上的差异。台湾具有明显的岛屿经济的特征,经济规模相对较小,更容易形成出口导向型经济格局。一般而言,小规模经济因地域狭小,人口总量不大,市场容量较小,采取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更加容易。积极扩大外贸出口,就可以使其产品和生产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实现较大的规模经济。而大陆在改革开放之前,人均收入水平低下,市场狭小,实际购买力不足,可以说是一个人口上规模大而经济上规模小。然而,经过 20多年的发展,大陆的综合经济实力和生活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大陆的这一经济特征使得在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的操作上与台湾相比有较大的差异。在大陆,由于东部、中部、西部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方面差异很大, 而且各自对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依赖程度也有很大不同。这就使得在大陆的贸易发展战略始终体现了进口替代与出口导向更为紧密地交错在一起的特征。

第四,买方市场与卖方市场的差异。台湾在开始实行出口导向战略时,除了自身的进口替代为之创造了良好的工业基础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海外市场当时正处于上升期,整个世界市场总体上看是一个卖方市场。在这样的环境中,走通过出口贸易来拉动经济增长之路会相对比较平坦一些。进入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世界上众多发展中经济体纷纷实施出口导向战略,这使得世界市场逐步由过去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产品间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产品出口更加困难。所以,当前大陆所面临的世界市场形势与当年台湾推进出口导向阶段时期的状况具有较大差异。在当前,大陆应大力发展内部市场,适当减少对出口的依赖程度。这样的选择既是理性的,也很有必要。

 

本文摘编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dongxizhiku@163.com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