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控制器:供需共振,何种企业能走出α逻辑?(附报告)

投资要点
1、控制器上游核心原材料是MCU,中游制造环节格局分散,下游应用较广

智能控制器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元器件行业,中游智能控制器制造厂商,下游主要是汽车、家电、电动工具等领域。智能控制器是智能控制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神经中枢”,主要行使控制信息、反馈信息等功能。产业链环节来看,智能控制器产业链上游的核心是MCU厂商,其次是PCB板、电阻、电容以及五金件等厂商。中游智能控制器制造行业,竞争格局较为分散。下游应用领域大而广,广泛用于汽车电子、家电、电动工具及消费电子等细分行业。

上游原材料众多,MCU是核心零部件;除高端IC仍需依赖进口外,上游的多数电子元器件均可由国内厂商生产。智能控制器的生产成本中,原材料和人工费用占比较高;以贝仕达克为例,材料和人工成本占比分别为80%、15%。原材料主要包括IC、MOS管、PCB板等;其中,包括MCU在内的IC成本占比最高,约23%。核心零部件MCU,主要由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等生产,中颖电子等国内厂商也可以提供。智能控制器厂商对功率器件IGBT、MOS管等涉及产品性能的原材料要求比较高,可小部分使用国产IGBT。其他中低端原材料,例如PCB板、电容电阻、五金件等,基本可以使用国产产品。

由于智能控制器定制化、应用分散,且产品迭代快,因此中游制造环节很难出现覆盖全行业的绝对龙头;生产模式可分为终端厂商自产、第三方专业制造商外包两种;第三方厂商商业模式包括ODM、OEM及JDM/UDM等。智能控制器制造环节集中度较低主要缘于,控制器并非标准化产品、个性化需求较多,且下游应用广而分散。因此,受制于技术和资源,行业内很难形成覆盖下游所有行业的绝对龙头;控制器企业多深耕于某一个细分领域,再凭借经验和技术积累,逐渐向其他行业拓展。目前市场上的第三方厂商,主要包括德国代傲、英维斯集团等国际龙头,以及拓邦股份、和而泰等国内龙头厂商。

智能控制器的下游应用较为分散,其中,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和汽车电子智能控制器占比约50%。智能控制器下游应用广而分散,可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家用电器、电动工具及工业设备装置、智能建筑与家居、健康与护理等众多领域。根据赛迪智库数据,2017年,我国智能控制器下游应用领域中,汽车电子占比23.3%,家用电器占比13.7%,电动工具占比12.9%。

2、需求端:伴随智能化时代的来临,智能控制器行业有望迎来量、价齐升

伴随智能化时代的到来,下游智能终端需求数量将持续攀升;上游集成化程度的大幅提升,也进一步拓宽了智能控制器应用场景。伴随万物互联的智能化时代来临,智能终端的数量提升,单个终端智能设备对控制器的需求量也在上升。IoT Analytics预测,2020年IoT连接(联网汽车,智能家居设备,联网工业设备等)数量将首次超过非IoT连接;2025年,预计将有超过300亿的IoT连接。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以及成本的下降,也进一步拓宽了智能控制器的应用场景。

同时,伴随智能控制器的智能化升级,其技术要求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伴随家电、汽车等下游趋于智能化、网联化,产品的技术要求逐渐提高,相关产品的绝对价格和毛利率均逐年提升。以和而泰、拓邦股份为例,绝对价格方面,两家国产智能控制器龙头的产品单价逐年稳定增长。2014年,拓邦股份的产品单价为17.3元,2020年已提升至40.1元,产品单价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5%。毛利率方面,汽车电子相关的控制器技术更加复杂,附加值和毛利率也相对更高。

根据预测,全球智能控制器细分领域中,汽车电子和家电领域的控制器市场空间大、且增速较高。预计2020年的全球汽车电子、家电、电动工具智能控制器市场规模分别为6000亿元、1500亿元、150亿元,到2025年将增至8600亿元、2400亿元、180亿元,期间CAGR分别约为7%、9%、5%。

3、供给端:“东升西落”、生产外包两大趋势下,国内第三方厂商将持续受益

较低的人力成本、领先的交付速度&能力,驱动行业“东升西落”。(1)我国劳动成本低廉,工程师红利凸显。2020年,我国制造业就业人员的平均时薪仅为6.5美元,约为美国的22.6%,制造成本优势突出;同时,我国的工程师红利凸显,技术人员薪水,亦远远低于海外平均水平。(2)依托完整产业链体系,中国厂商的交付速度&能力全球领先,深受下游客户青睐。智能控制器多为定制化产品、元器件多,是整机里交付时间最长的部件,其交付时间决定了整机上市时间。因此,交付速度是下游客户选择供应商的重要考量。受益于终端厂商的国内布局、以及国内中上游原材料供应链的完整性,中国厂商的交付速度&能力全球领先。

专业化分工下,近几年来下游的终端厂商自产的比例逐渐下降,第三方外包模式大势所趋。欧美等发达国家产业升级较早,国际知名终端制造商多外购智能控制器。过去国内企业注重垂直整合,从上到下的流程都由自主完成,2017年市场份额较大的家电品牌智能控制器自产比例约为70%-80%;但下游企业“自产自用控制器”规模效应差、投资回报率低。因此,近几年终端企业的战略重心逐步转移至自身品牌增值、销售渠道铺设等,智能控制器的自产比例已在逐步下降。

4、何种企业,可能走出α逻辑?客户先发优势、响应速度、研发实力等共振

智能控制器下游应用分散、产品定制化,叠加认证过程耗时较久,因此细分领域的先进入者往往具有客户先发优势。智能控制器并非标准化产品、厂商认证周期较长,终端厂商通常会持续、稳定地绑定几个大的供应商,同时控制器下游应用大而广泛。因此,行业龙头企业往往深耕某一个领域,再凭借自身经验和技术的积累,逐渐向其他领域拓展。综合来看,细分领域中先进入的龙头企业,往往具有较强的客户先发优势。例如,家电领域的和而泰、拓邦股份等,电动工具领域的和而泰、拓邦股份和朗科智能等,汽车电子领域的和而泰、科博达等。

第三方外包模式中,ODM、JDM/UDM模式企业对于终端主机厂的响应速度更快,客户粘性显著更强,同时毛利率也相对更高。ODM/JDM/UDM模式企业,深度绑定下游客户,能及时反应终端厂商的需求变化并作出应对,下游客户粘性显著更强;同时,企业的主要业务向研发设计等高附加值环节延伸,毛利率也相对更高。2016年以来,ODM模式的企业营收增速显著快于OEM等模式的企业。目前,ODM国内龙头包括和而泰、拓邦股份等,JDM/UDM模式的主要是盈趣科技。

智能控制器多为定制化产品,且智能化升级也会加快产品迭代速度,因此终端客户对厂商技术实力的要求在逐渐提升,没有研发能力的小厂商或面临淘汰。终端厂商对智能控制器的定制化、智能化要求增多,产品的技术难度持续上升,因此具有独立研发能力企业具有更强的客户粘性,没有研发能力小型智能控制器厂商或面临淘汰。近几年来,拓邦股份、和而泰、盈趣科技等龙头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5、投资建议

需求端,终端设备智能化加速,带动控制器“量”“价”齐升;供给端,行业“东升西落”、生产外包趋势下,国内厂商或持续受益。控制器产品定制化、厂商认证周期长,终端厂商通常持续、稳定地绑定几个大供应商,行业内很难形成全领域覆盖的龙头;龙头企业通常深耕某个细分领域,再凭借经验和技术积累向其他方向拓展,因此细分行业中先进入的龙头往往具有较强的客户先发优势,同时,厂商的响应速度和研发实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下游客户粘性、新客户开展进度。因此,在选择“高成长”、“大空间”优质赛道的同时,可优先关注ODM/JDM/UDM等模式下,客户资源优势显著、研发实力较强的企业。此类企业在享受行业成长红利的同时,或更快走出独立的α逻辑。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汇率波动风险、疫情影响超预期风险。智能控制器:供需共振,何种企业能走出α逻辑?(附报告) 智能控制器:供需共振,何种企业能走出α逻辑?(附报告) 智能控制器:供需共振,何种企业能走出α逻辑?(附报告) 智能控制器:供需共振,何种企业能走出α逻辑?(附报告) 智能控制器:供需共振,何种企业能走出α逻辑?(附报告)

 

本报告PDF版已分享至本站知识星球,欢迎加入查阅和交流。原网站年度VIP联系“dongxizhiku”微信可免费加入。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