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共治,为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个人信息泄露危害无处不在,不仅会威胁公民的人身安全,更有可能造成财产和精神的损失,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越来越迫切。保护公民个人信息需要政府、公众和有关行业的积极参与,从立法、监管、行业自律和公民意识等多方面进行密切配合,为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随着信息处理和存储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个人信息滥用问题日趋严重,公民的个人信息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今年3月16日,企鹅智库连续第五年发布了《网上315:中国网民消费维权调查报告》,据报告显示,在中国网民中,有94.3%曾经接到过骚扰电话或者推销电话,这类行为已成为一大“公害”;而在过去一年(2018年)里,47.8%网民曾因上当受骗而遭受过损失。网络诈骗正是因为有个人信息的背书才能迷惑对象,且屡试不爽。8月29日,中消协发布《APP个人信息泄露情况调查报告》,报告称APP已经成为个人信息泄露的重灾区,超八成受访者都曾因此收到推销电话或短信的骚扰,约有1/3的被访者遭遇信息泄露后会“自认倒霉”。

由此可见,个人信息泄露危害无处不在,不仅会威胁公民的人身安全,更有可能造成财产和精神的损失,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越来越迫切。保护公民个人信息需要政府、公众和有关行业的积极参与,从立法、监管、行业自律和公民意识等多方面进行密切配合,为个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

一方面,要加强立法。目前,我国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立法数量繁多、覆盖范围广,但由于其分散和粗糙,导致公民无法迅速准确选择法律依据对自己的权益进行救济。因此,要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尤其是单独立法,从而有力维护公民生活安定,保障公民人身财产权利。

另一方面,工信、市场监管、公安、文化、网安等有关部门要协同共治、动态监管,严厉惩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厉打击个人信息贩卖的黑色产业链,对于侵犯消费者个人隐私信息的行为,形成常态化监管机制;各行业要坚守“安全”底线,强化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保护责任,要通过合理合法的方式获知公民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公民信息和数据安全;公民要提高安全保护意识和维权意识,积极参与到维护个人信息安全的行动中来,做好自我防护工作。

本文来自信息化观察者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