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实验室:“新 IT”——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的新图景(附报告)

日前,由互联网实验室主办的《“新IT”–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的新图景》研究报告发布会暨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发布了国内首份关于新“IT”的研究报告,并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新IT”总体趋势、关键问题、中国可选择战略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度解读。

人类现代社会经历了 “老IT”工业技术(Industrial Technology)、“旧IT”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和“新IT”智能技术(Intelligent Transformation)引领的三次范式转变;“新IT”是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全新的环境要素下,一种区别于传统的IT的新架构。

报告坚持“以互联网精神为本,开放、创新、跨界、融合”的理念,全面梳理了“新IT”的内涵及外延。同时,回顾了IT的演进历程和阶段划分,展望了“新IT”未来的新格局,并遴选出发展迅速的“新IT”样板企业,进而展示当前全球的发展态势。

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表示,IT是一个很有历史感的话题,需要从很长的历史时期来看这个产业是如何在变化。几十年来,IT产业一直处于不断的变革之中,要从更深的层次来看这个产业,从更开放的角度来理解产业的演变。这些年来,全球各IT企业的排行在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原来长期位于榜首的企业,不断被新的企业替代,这背后的逻辑及原因,非常值得思考。

新IT将成为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

互联网实验室研究中心主任张文强在报告中指出,新IT是基于端(智能物联网终端)、边(边缘计算)、云(云计算)、网(5G)、智(行业智能)技术架构,帮助各行各业实现智能化变革所需要的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

新IT目前已经逐渐成为行业共识,会成为数字社会的基础设施。IT科技不再是传统的信息技术,而是提供智能化变革所需,融合了人工智能、5G、云计算、物联网等的技术、服务与解决方案。因此,新IT作为一套完备的包括智能产品、基础设施和智能应用在内的全套解决方案,具备云原生、中台化、AI智能等核心特征。

对于中国新IT产业生态结构及未来趋势,互联网实验室认为,新IT的产业生态重构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技术储备阶段。这一阶段将经历3到5年时间,重点是抓重点,补短板,实现国内IT产业市场的安全可控。

第二阶段是生态重构阶段(第6-10年)。这一阶段将构建完整的产业生态。需要将现有生态形成合力,共同打造软硬件结合的中国自主化IT生态圈。基本完成国内IT产业的生态重构,并进一步打造IT产业优势。

第三阶段是国际化阶段(第10-20年)。这一阶段要打造全球新IT生态。在接下来的10年,可以中国市场为依托,借助中国海外新IT产业发展逐步走向国际市场,构建以“亚非拉市场为主导,欧美市场为辅助”的全球新IT生态体系。

人机关系反转是新IT基础设施的开始

在谈到新IT的特性时,著名学者、商业观察者、评论家吴伯凡表示,人机关系的反转,是新IT基础设施的开始。从工业技术到信息技术,再到智能技术,新IT会真正成为新的基础设施。

吴伯凡称,物质、能量、信息是生物生存的三大要求。人类发展的过程中,越早期物质越重要,越后期信息越重要。工业革命,实现了物质到能量的转换。从第二次机器革命,到人机平台,已经不再是体力的延伸,而是脑力的延伸。

此外,在智能时代,人和机器的关系会出现实质性的反转,传统人和机器是典型的奴隶制关系。现在这种关系在消解,未来决策权会部分让位于机器,因此,未来的基础设施本质上就是智能设施,“新IT”就是新的智能技术,就是新的基础设施。

决策中台未来或成新IT核心

中国科学院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网络经济专家吕本富认为,从预测未来的角度来看,未来数据中台的重要性将进一步弱化,决策中台才是新IT的核心。

吕本富表示,IT从过去的连接化,到数据为王,现在的数据中台的概念。未来30年,人有人的用处,机器有机器的用处,IT产业的发展的核心是人机融合,实现从数据中台到决策中台的升级。

吕本富称,IT产业发展的规律就是不断把下层应用基础设施化,数据产生后,连接是基础设施;智能产生后,数据是基础设施,未来有了决策后,智能化将成为基础设施。

真抓实干才是新IT的机会

中国通信业知名观察家、智能互联网研究专家项立刚称,人类需要从信息传输时代,向感应和智能分析的时代转变。新IT将在这个转变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项立刚在观点分享时表示,“新IT”让我们的感应能力向前延伸,在此基础之上,数据、算力和算法会彻底影响我们的思维,影响我们的商业模式,同时渗透到社会的管理之中。未来,还要从数字化走向网络化,再走向智能化,随着新的商业模式及商业体系的出现,用户所使用的终端也会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这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

此外,项立刚称,“新IT” 还会进入到生产领域,通过智能化增强能力、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这方面,中国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当把这些能力及价值整合起来后,中国有能力去引导世界,做世界的榜样。

要用倍速思维去理解新IT

互联网专家胡延平表示,“新IT”并不是对老IT的抛弃,也不是对老IT的否定。在“端、边、云、网、智”体系架构里,无论人工智能走多远,“端”的部分依然非常重要,甚至是越来越重要。不管是C端的消费者还是B端的企业,行业的各个方面,包括产业互联网、产业信息化的方面,大家都在经历理解变化的过程。

针对疫情之后业界对行业变化的认知,胡延平称,目前市场体现出来的某些信号,可能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它是短暂的,局部的,但这些信号并不是一个短视现象。对于“新IT”场景下的个人,从线性思维,量变思维方面考虑,基础需求的成长,从业者一定要用倍速的思维才能够理解,这个市场为什么经过30年以后又来了,又将迎来新一轮爆发。

新IT的这种变化,绝不是短期现象,需要产业有系统性的准备,从观察层面、判断层面、认知层面,以及生态化的构建,技术、产品、业务、解决方案跟进,在消费端一定会有一个积极的正反馈。

抓住新IT机遇 迅速培养应变能力

DCCI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刘兴亮给新IT总结出了六脉神剑,分别是A是人工智能,B是区块链,C是云计算,D是大数据,E是边缘计算,F是雾计算。

刘兴亮表示“旧IT”到“新IT”是从颠覆变成融合的关系,将人最大程度的解放出来去干更为有意义的事情是特别值得期待和向往的。

“世界上能够生存下来的物种,不是那些最强壮的,也不是那些最聪明的,而是那些应变迅速的。谁能够结合得更好,谁可能成为一个长生不老的物种。”刘兴亮引用达尔文的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观点。

制造业并非低端代名词

“我们可能要重新认识制造业,特别是一体化、智能化、有核心的专利技术的制造业的创新价值和创新意义,从而能够让我们更加坚定要做好中国制造。”人文财经观察家、中国商业文明研究中心发起人秦朔这样评价新IT对制造业的影响。

秦朔表示,通过最近几年调研制造业企业的情况来看,其实很多制造端的企业,其竞争能力,包括利润率,会超过品牌企业。

另外,对于美国现在呼吁制造业复兴的问题,秦朔称,当年美国将很多制造业生产线外包,短期内资本收益提升虽然很明显,但长期来看,美国的精密制造能力衰退非常严重。创新必须要与产品开发和制造过程中形成的知识和经验体系作为基础。美国把制造业外包的结果,无疑是把创新的土壤送给了别人。

秦朔认为,制造业不是低端的一个代名词,制造业和创新是高度相关的。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去审视以联想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对国家的基石作用。

新IT业态下做好融合与输出

联想集团副总裁、联想企业科技集团行业事业部总经理刘文超在谈到新IT时称,从“新IT”的角度来看,以前将IT叫做一种设备,后来是一种能力。现在我们看到的是算力和产业的融合,这是新IT的第一个标志。只有好的算力,在了解行业,甚至是子行业真实需求的情况下,才能产生融合力。

刘文超称,数字经济内生的增长能力,是以场景+新科技驱动的。它主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大问题是经济存量的优化问题,就是降本增效,如何提高能力,如何节约成本。第二是微小创新产生新的增量,通过算力+产业,通过科技+场景这两个主旋律,推动要去解决的传统的性能提升,和未来新领域创造的问题。

刘文超表示,联想不仅是IT公司更是制造企业,近年来把自身率先进行智能制造转型的经验和“新IT”能力对外输出,赋能了政府、教育、金融、制造、能源、交通、广电、物流、医疗等十大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并通过最佳实践发布了全行业的白皮书。

刘文超在介绍这套体系时表示,已在全球160个国家建立了这套采用统一的IT平台,无论在质量控制、合规控制、生产制造,全方位的覆盖,包括财务管理,供应链管理,全部在一起的体系。

刘文超称,联想可以把这个能力做相应的输出,希望能够形成产业共识,让企业可以从专注于某个点,变成专注于整个体系,一起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

IT人要对制造业怀有敬畏之心

财经媒体人,盒饭财经创始人何伊凡在发言中表示,没有办法连接“新IT”的供给和客户的新需求的科技公司,一定会受困新达尔文之海(产品从投入生产到大规模产业化之间的鸿沟)

何伊凡称,当技术从单一的创新走向集成式创新的引领,或者说“新IT”引领的时候,它可能会形成新达尔文之海里面最大的一个漩涡,这种漩涡有可能会构成数字化时代特别庞大的破坏力量。要跨越新的达尔文之海,就要顺应从单一创新为主,到集成式的创新为主的潮流,并且满足新需求,创造新需求的过程。

“新IT”带来的颠覆性的影响,一定会破坏现有的产品服务、市场和行业。“新IT”要穿越达尔文之海,从需求端来看,何伊凡得出了五点思考。

第一,用传统的制造模式难以跳出原来的以产定销的难题。

第二,“新IT”的核心还是要从需求入手,也就是生产用户需要的商品,以合适的数量,而不仅仅是高效的去生产。

第三,一座工厂的智能化可以分三个层级,最简单就是信息化,第二层是数字化,第三层是数智化。

第四,产业互联网是一个短板理论。系统能力再强,设备能力跟不上肯定不行,生产再高效,上游采购的品质,交期不稳定也没用。“新IT”不能只看IT和制造,一定是端到端的齐头并进。

第五,所有的IT人进入智能制造领域,要对制造业怀有敬畏之心。新入者没有办法把自己定位为赋能者,更不能对制造业有傲慢态度。

新IT面向智能化转型 节点型产品将成关键环节

至顶传媒总编辑高飞在谈到新IT时表示,新旧IT最大的差别在于,原来的IT是个技术,现在的IT是个观念,是面向智能的转型。在转型过程当中,“交叉”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

高飞表示,现在我们所有的技术红利,其实都是一百年前既有体系的延续,理论体系目前已经用尽,现在更多的是利用既有的体系在不断挖掘,这个挖掘过程就是“交叉”。把一门学科和另外一门或多门学科关联起来,形成更多交叉,这种“交叉”就会形成“节点”,能够产生更大的创造力。

新IT面向智能化的转型过程,未来有大量的节点型产品会变得越来越重要。PC就是节点型产品,横跨不同领域。未来有很多的公司也会因为PC创造的节点型的产品,或者节点型的技术,成为新的领军者。

高飞为此总结了三个重要方向的节点。第一个是技术的节点,比如说IT技术,信息技术和传统制造技术,这三种技术之间肯定有一个节点。第二是技术行业之间的节点,技术和行业支持间也有一个节点。现在更多的鸿沟是不同行业之间的技术与制造之间的鸿沟。第三是消费者和供应商,供给和需求之间的节点。节点型产品和节点型公司在未来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这个节点是形成一个生态的过程。

在这次《“新IT”–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的新图景》研究报告发布会暨专家研讨会上,各领域的专家及学者从产业、技术、产品、行业等多个层面,围绕“新IT”总体趋势、关键问题、可能突破、各国竞争态势、中国可选择战略等方向进行了深度解读。

《“新IT”–数字社会基础设施的新图景》研究报告的发布,首次完成了对“新IT”立念的过程,让行业对新IT形成了体系化、结构化的认知。同时,这份报告也从新IT的角度,对IT产业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扫描。研究报告通过具体的企业案例,从新IT的层面进行探索。对于新IT的趋势、发展路径及步骤都做了有益的预测。

万网创始人、苏州顺投科技董事长张向宁,商业观察家、亨通堂文化传播机构创始人之一陆新之,上海社科院绿色数字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易,所罗门部门solomoboro使者汪云志,中国第一代互联网人、知名投资人司文敏,互联网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朱岗旗,产业规划与战略管理专家杲占强等专家学者,也在这次会议上分享了他们对于新IT的精彩观点。

 

本报告PDF版已分享至本站知识星球,欢迎加入查阅和交流。原网站年度VIP联系“dongxizhiku”微信可免费加入。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