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丨从第一根重轨到“鞍钢宪法”:新中国钢铁工业是这样炼成的!

鞍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成旭讲道:“从1953年至今,鞍钢生产的钢轨累计铺轨长度已达80万公里,足以绕地球赤道20圈。如今,全国高铁用的高速钢轨超过七成产自我们鞍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有铁路的地方,就有鞍钢钢轨。随着“一带一路”的前进步伐,鞍钢制造也自豪地走向了世界,成为“中国高铁”名片最坚实的依靠!
新中国第一根重型钢轨

1948年11月,鞍山的温度已经降至冰点,鞍钢的高炉却比冰还凉。东北刚解放,党中央就下达了鞍钢要迅速恢复生产的指示。面对着高耸入云却如废铁一般的高炉,老工人孟泰焦急万分。他心里很明白,这个任务对中国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毛泽东主席曾说:“一个粮食,一个钢铁,有了这两样东西,就什么都好办了。”但当时,国内年产钢不足10万吨,还不够给每家每户打一把菜刀。作为当时国内唯一一家钢铁联合企业,鞍钢虽然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冶炼体系,但国民党退败时,对厂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整个鞍钢甚至没有一台完整的设备,机器上的零件也往往不是缺失,就是损毁。
公司丨从第一根重轨到“鞍钢宪法”:新中国钢铁工业是这样炼成的!
刚刚回归人民怀抱的鞍钢千疮百孔,到处是残垣断壁。
面对这样一片“废墟”,原昭和制钢所理事濑尾喜代三曾毫不客气地说:“修复谈何容易,需要美国的设备、日本的技术,再加上20到25年的时光……看来这片厂区只能种高粱了!”
公司丨从第一根重轨到“鞍钢宪法”:新中国钢铁工业是这样炼成的!
孟泰把搜集来的管件进行精心修复。
面对日本专家的断言,鞍钢人毫不气馁。为了修复高炉,孟泰吃饭、睡觉都在厂里,他带着工友们跑遍了十里厂区,刨冰雪,挖废料堆,搜集了成千上万个零件,从铁线、螺丝钉到阀门、弯头一应俱全。孟泰将它们分门别类做好详细记录,建成了当时全国著名的“孟泰仓库”。靠着这些零件,短短半年多,鞍钢没花国家一分钱就修复了高炉,炼出了新中国第一炉铁水。
公司丨从第一根重轨到“鞍钢宪法”:新中国钢铁工业是这样炼成的!
1949年7月9日是永载共和国钢铁工业史册的日子。这一天宣告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正式开工。
公司丨从第一根重轨到“鞍钢宪法”:新中国钢铁工业是这样炼成的!
1950年1月31日,鞍钢第四高炉修复工程完工。
四年后,以大型轧钢厂、无缝钢管厂和七号高炉组成的鞍钢“三大工程”竣工。1953年12月8日,鞍钢生产出新中国第一根12.5米长的重轨,兴奋不已的工人们把它截下了一段,送到了毛泽东主席面前。毛主席专门发来贺信,称赞“三大工程”竣工投产是“1953年我国重工业发展中的巨大事件”。
公司丨从第一根重轨到“鞍钢宪法”:新中国钢铁工业是这样炼成的!
1953年12月26日,鞍钢举行了盛大的“三大工程”开工典礼。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钢轨,新中国的铁路建设才成为可能。伴随着钢轨一米米地下线,中国铁路交通动脉一点点地延伸,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走向了快车道。
公司丨从第一根重轨到“鞍钢宪法”:新中国钢铁工业是这样炼成的!
鞍钢集团百米重轨生产线。
从新中国第一根钢轨、新中国第一条铁路到中国第一根高速钢轨、中国第一条高速铁路,鞍钢生产的钢轨累计铺轨长度达80万公里,足以绕地球赤道20圈,全国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七成以上钢轨都由鞍钢集团制造。鞍钢用行动书写着中国钢铁工业发展新篇章,践行着铿锵誓言——“中国有铁路的地方就有鞍钢钢轨”。
谭成旭讲道;“如果说鞍钢重轨直接见证了我们党的英明领导和国家强盛,那么,毛主席亲笔批示的“鞍钢宪法”,则更加深刻地总结了我们党对国有企业管理经验的探索和实践。”

毛泽东主席亲笔批示的“鞍钢宪法”

随着1956年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我国开始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如何搞好经济建设,如何办好、管好社会主义企业,是毛泽东主席等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始终在研究、探索的重大问题。
作为全国最大的工业企业,鞍钢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在职工群众中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活动,逐渐摸索出了新中国第一套自己的企业管理模式。仅2个多月时间,鞍钢就突破生产关键难题19542个,出现生产自动线7条,联动线199条,流水线102条,单机自动化323台。第二初轧厂成功创造“七双”轧制线,设备能力提高百分之三十到五十。
公司丨从第一根重轨到“鞍钢宪法”:新中国钢铁工业是这样炼成的!
“鞍钢宪法”诞生以来,激励一代代鞍钢人不断奋勇前行,鞍钢也不断掀起学习“鞍钢宪法”的热潮。
1960年3月22日,在看过鞍山市委根据鞍钢技术革新情况撰写的报告后,毛泽东主席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写下了洋洋六百多字的批语,盛赞“‘鞍钢宪法’在远东,在中国出现了”。毛泽东主席将鞍钢的这一管理模式命名为“鞍钢宪法”,并向全国推广。它的核心内容是,实行“两参一改三结合”,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并充分激发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成为了那个时代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根本大法,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公司丨从第一根重轨到“鞍钢宪法”:新中国钢铁工业是这样炼成的!
以孟泰为代表的鞍钢群众性技术革新、技术协作活动,形成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独特模式。
公司丨从第一根重轨到“鞍钢宪法”:新中国钢铁工业是这样炼成的!
1959年,鞍钢实行厂内外“三结合”,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地向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纵深发展。
公司丨从第一根重轨到“鞍钢宪法”:新中国钢铁工业是这样炼成的!
1960年,炼铁厂党支部书记解明贵与炉前工研究快速出铁、出渣问题。
几十年来,鞍钢不断创新载体、不断探索“鞍钢宪法”新的时代内涵。它激发着一代又一代鞍钢人的创新热情,不断掀起技术提升、技术革新的热潮。“网络问企”、先进操作法推广等职工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平台、新载体,使“鞍钢宪法”精神具体化;“一日厂长”等民主管理形式创新,还有由领导人员、专家和一线职工代表组成的专家咨询委员会等,保证了企业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公司丨从第一根重轨到“鞍钢宪法”:新中国钢铁工业是这样炼成的!
“当代雷锋”郭明义制定出的技术标准和工作制度填补了鞍钢矿业公司采场公路建设上的多项技术空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鞍钢宪法”精神研究与实践进入了新阶段。鞍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定、自信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企业建设的道路上:主动把鞍钢改革发展纳入党和国家大局,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鞍钢生存发展的唯一出路,持续落实各级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动力,释放活力;把科技创新作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当好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主力军、“排头兵”;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
谭成旭讲道:“作为‘共和国钢铁工业的长子’,在新中国建设最为艰苦的时期,我们鞍钢人当仁不让地冲在了最前面,创造了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牢牢地夯实了中国工业的基础!”新时代的鞍钢人时刻铭记担当和矢志报国奉献的初心,踏出了自我革新、成长壮大、创造辉煌的铿锵足音。

来源:国资小新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