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计算的热炒对云意味着是什么?

边缘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怎么样呢?这里要首先澄清连接设备和使用边缘计算的区别。在讨论边缘计算的时候,大家经常有意无意把多少连接设备作为边缘计算普及度的指标。Gartner预测2020年有250亿连接设备,IDC更把数字提到500亿。

边缘计算是继云计算,区块链,AI后又被热炒的一个概念,2019年Gartner专门把边缘计算作为业界热点隆重介绍,再加上5G带来的风潮,一时间不谈边缘计算都不好意思和人打招呼。那么边缘计算会不会飞起,对云服务商意味着什么?我试图在这篇文章中谈谈我的想法。

从过去几十年的发展来看,一个技术的炒作如果大大领先于实际的发展,而且炒作几年后没有爆发式增长,基本上这个技术就“黄”了。而一个成功的技术,往往开始并没有特别多的声音,好像忽然就爆发出来,一下子就铺天盖地都是了。比如说,正面的例证包括“虚拟化”,“云计算”,而负面的例子包括“web3.0”,“semantic web”,“web service”,“XML数据库”。并不能说这些负面例子里的东西没有价值,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它们的价值远低于最初大家估计的程度。当前流行的东西里面,我觉得“边缘计算”和“区块链”会走上负面的道路。(大胆预言,非常可能被打脸)

边缘计算不是一个新东西,只是被一次又一次的包装换皮后又冒出来而已。如果大家对边缘计算的历史很熟悉,可以跳过下面一节。

1.边缘计算概念简单回顾

边缘计算概念并没有业界统一的定义,或者说有太多的定义。从思科的雾计算开始,MEC、Cloudlet、分布式云、边缘计算等新的概念层出不穷。OpenFog、ETSI、OEC、ITU、ECC、3GPP、ISO、IEC、IEEE、Linux Foundation、OpenStack Foundation等组织都在积极跟进占一个位置。

雾计算(Fog Computing)是2011年思科提出的概念,目前在OpenFog联盟推动。雾计算官方定义是:一种系统级的水平架构,将计算、存储、网络、控制和决策等资源和服务分布到从云到物的任何位置,旨在解决IoT、AI、VR、5G等业务场景需求。之所以叫雾计算,也是和云计算相对应。两者的关系是相互配合关系。雾计算认同未来的大部分的业务会在云计算上执行,但是对于特定的功能可以由雾计算节点执行。它推广的架构也是希望未来能依据应用、场景和网络环境不同动态调整应用的执行位置。

MEC是ETSI提出的概念,最初MEC是移动边缘计算(Mobile Edge Computing)的简称,后又变成多类接入边缘计算(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最初的设想是利用移动网络边缘节点多余的能力提供IT环境和算力,把一些业务推送到更靠近用户的地方。而多类接入边缘计算就超越了移动网络的定义,把所有的网络边缘设施都覆盖了。

Cloudlet是2013年提出的概念,希望将移动计算、IoT和云计算有机结合起来。把云数据中心很多能力压缩放入简单的设备中靠近用户部署。既然叫Cloudlet,它也希望边缘的节点能够基于标准的云计算技术。具体宣称实现Cloudlet的商业产品我没有看到,但是和AWS的Snowball Edge,微软的Azure Stack,以及华为HCS Online的概念有点类似。Cloudlet目前在Open Edge Computing下推广。

分布式云是ITU-T 2016年提出的概念,我也不给细节了,反正看名字大家也能猜出来就是差不多一个东西。唯一需要提一下的是分布式云特别阐述了分布式云管理的概念。

戴着边缘计算头衔的组织是ECC(Edge Computing Consortium,边缘计算产业联盟)。它于2016年成立,是“边缘计算”名称的拥有者,虽然大家推广的东西也是大同小异。ECC的边缘计算定义是: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分布式开放平台,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满足行业数字化在敏捷联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因为它出现的晚,AI又开始流行了,所以定义里面出现了一堆“智能”,这个也很容易理解。

总结一下,不管名称是啥,组织是啥,大家把边缘计算来来回回定义了好几遍。只有“专家”才能说清楚不同名称下细微的差异,我反正是看不出来。

2.边缘计算的实际应用

边缘计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况怎么样呢?这里要首先澄清连接设备和使用边缘计算的区别。在讨论边缘计算的时候,大家经常有意无意把多少连接设备作为边缘计算普及度的指标。Gartner预测2020年有250亿连接设备,IDC更把数字提到500亿。其实我们看到这个数字里面至少包含了几十亿的手机,手机当然是终端设备也能进行计算,但是和业界定义的边缘计算没啥关系。智能家居设备也是类似的,都不应该算做边缘计算的业务。而在各个组织发布的大量白皮书中列举的边缘计算的实际案例却并没有特别普及。客观来讲,边缘计算的实际应用的发展是落后于业界期望的。

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边缘计算被作为一个篮子,把啥都往里面放,反而缺少聚焦场景。看上去啥都能用边缘计算,其实绝大部分也都能不用边缘计算(区块链也是类似的情况)。真正离不开边缘计算的场景不能说没有,但也不多。比如说,IoT一直是作为边缘计算的一个重要场景。实际上无论是自动抄表,还是设备状况监控,真正需要在就近设备中执行处理的场景不多,传到远端服务器对数据进行保存分析也能满足要求。

其次,在必须使用边缘计算的场景中,终端和边缘计算设备会变成为一个整体,反而很少有人认为这属于边缘计算。例如,VR/AR虽然是必须要靠近终端进行计算,但这些计算设备往往和终端配套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作为VR/AR系统的一部分了。一旦成为一个整体,那些计算设备将很难为其它终端服务成为一个独立的边缘模块,也不被称为边缘节点了。

第三个原因是关于边缘设备的放置场地问题。以前常看到的一个想法是利用运营商的边缘机房,但是最近网上有一篇对运营商的边缘机房进行分析的文章,特别提到边缘机房的各种条件很差,很多普通的IT设备都无法长期正常运转,用定制化的设备又会增加成本。文章的结论是边缘机房靠不住,利用城域机房才可行。但是部署在城域机房又带来较大延迟,和放在集中数据中心差别不大。还有人提到把边缘设备放在客户处,比如在智慧园区部署一个边缘机房,满足园区内IT需求。但是这样同部署一个私有的系统没有啥区别了,归入边缘计算会非常勉强。

最后一个原因可能是成功的边缘计算应用会被一个独立的名称替换了,不再被认为是边缘计算了。最典型的例子就是CDN。CDN从属性上看和边缘计算的定义非常像,而且在互联网应用中是刚需,使用很广泛。正因为如此,很少有人把CDN归入边缘计算的范围,这也是成功的苦恼吧。

总结一下,边缘计算的普及度落后于业界所期盼达到的程度。是否最终能如大家希望的那样爆发,我是有怀疑的。

3.边缘计算给云服务商带来的机会

我们首先要区分开边缘计算和IoT。IoT有可能使用边缘计算,但是IoT并不依赖边缘计算。不要把IoT的广泛使用同边缘计算的普及联系起来。IoT的推广意味着海量设备的接入,会带来设备管理的需求。云服务的遍在可达使云很可能会成为承载IoT管理平台以及数据保持并处理的最佳场所。IoT会给云服务带来了新机会。

边缘计算正相反,一旦边缘节点被部署了,先不论节点本身的成本和部署维护的费用,单单就是把业务负载就地解决了,就会减少对云服务商的需求,除非云服务商能够从边缘节点中拿到收入。如果云服务商不拥有边缘节点,那整个边缘计算对云服务商是负面的打击,钱被别人挣走了。即使云服务商拥有边缘节点,由于特制的硬件加上额外的运维成本,意味着在边缘侧的各类处理(计算,存储等)会比在云端更贵。要说服客户使用边缘计算,云服务商必须要给出更好的理由。这同以规模取胜的云服务的商业逻辑是背道而驰的。

所以,我不认为边缘计算对云服务商来说是个好机会。边缘计算可能会带来新形态的硬件销售,但这些额外的市场云服务商拿到不容易。相反,云服务商会失去一些原本应该在大规模数据中心的计算的业务负载,而被边缘设备分流。云服务商有可能得到一些边缘设备管理服务带来的收入,但是这个同失去的潜在业务相比得不偿失。

总结一下,边缘计算炒作起来了,但是实际的发展滞后,未来能否成为一个商业成功的技术还不好说。对云服务商来说边缘计算也不能算是一个好机会。

本文来自信息化观察者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