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制造业研修院:2022新制造白皮书(附报告)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本盘”。中国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不过“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之路任重道远。

从全球经济发展上看,2021年是极为特殊的一年。在国际市场,疫情持续在全球范围扩散,虽然重症和致死率有所降低,传染性却更高了,加上全球通胀压力剧增,国际贸易受阻,经济艰难复苏之际,依然充满着诸多不确定性;在国内市场,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均能在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维持着动态平衡,财政政策积极有效,货币政策精准施行,避免“大水漫灌”,确保生活与生产稳定,消费与出口强劲,经济增长稳定可持续的良好局面将持续保持到2022年。

从制造业发展上看,2021年也是关键的一年。受国内外宏观经济变化的影响,高质量发展成了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在制造业的生动体现就是“先进制造”的理念,再加上疫情对于制造业冲击,也极大地加速了传统制造转型升级这一进程。在这“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从中央到地方各大城市纷纷定调,将先进制造业作为今后五年重点发力的产业方向,并出台了各种鼓励和支持措施。

所谓“先进制造业”,就是我们定义的“新制造”,相对于传统制造业而言,它融合了智能制造、物联网、绿色制造、先进材料、智能机器、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柔性化、生态化生产,取得很好的经济收益和市场效果。一句话,新制造能够让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消费体验更好。

宏观上看,中国制造有成就也有问题。我们自改革开放开始,经历了40余年的奋斗,才构建起制造业的生产体系,让“中国制造”风靡世界。如今,制造业的转型,也依然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并且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认为,主要挑战有三个方面: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仍不能匹配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所谓的“大而不强、多而不精”核心问题就在这;二是,中国制造容易被“卡脖子”的技术仍有很多,力求在未来有快速突破;三是,制造强国需要有一大批科技领先的制造型企业作为支撑,目前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明显不足。

要突破这些挑战,核心就是“科技创新”。国家层面已经三令五申要求从高速度增长切换到高质量增长,那么在产业逻辑和企业发展而言,也应当重新考量,紧跟时代脉搏去规划发展战略。进入21世纪以来,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星星之火开始燎原,制造业按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路径发展,各种先进技术正在改写各行业的面貌,各种新制造概念不断涌现。

可以说,技术驱动的商业转型,首先是在消费流通领域发生和发展的,消费互联网的深度渗透几乎重构出了一个全新的商业世界。如今,随着产业互联网的兴起,制造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已经到了关键时刻,新制造的时代浪潮滚滚而来,无论是谁,都无法置身事外。

微观上看,我们要有更加准确、更加务实的操作策略。因为,“中国制造”、“先进制造”与“新制造”等均是一个宏观概念,“数字化”、“智能化”与“转型升级”也让人有些无所适从。只有当我们把关注焦点放在一个个具体的企业上,才能发现不一样的商业故事。研究发现,过去那种“重规模轻效益、重市场轻研发”的发展模式行不通了,每个企业、每个企业家都要重新回到新的发展逻辑上来,按照新制造的标准和要求来重新规划,重新回归到基于研发、基于品牌和基于用户的路径上来。

一方面,一些战略性核心科技的研发,由少数头部企业来承担。这些头部企业,既包括在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的上榜企业,也包括已经在A股上市的优秀企业,他们可以调动国家级的资金和资源,针对性地投入“卡脖子”的技术突破,这些技术研发的背后,不是按照短期内成本收益的经济收益去衡量,而是兼顾了社会效益甚至是政治考量,当然,不排除技术成熟之后,收获更客观的商业利益。这些企业已经是“国之重器”,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

另一方面,为数众多的中小型制造企业刻意去追求“做大做强”,难度更大,风险也更高,应该深耕细分领域,聚焦主业,以“专精特新”为转型目标。客观而言,中小企业的转型依然以市场经济效益为首要标准,既要逐步增加研发投入,提升制造能力的技术含量,提高技术壁垒,又要兼顾成果转化、市场接受度、可持续发展。换言之,中小企业的转型,虽然不再追求规模增长,但仍要算清楚成本投入和收益回报。技术研发出来后,实时进行市场转化和成果变现,并根据用户体验进行及时改造和迭代,既要求技术的可得性,也要求技术的有用性,这也是新制造时代的内在要求和应有之义。

当前,对于十几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养和鼓励,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不仅“给钱、给政策”,还甚至“给价值认同、给社会荣誉”,期待从“专精特新”企业群体中源源不断地培养起“小巨人”、“隐形冠军”、“单项冠军”等⸺这些企业,才代表着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主体力量,只有它们好了,中国制造才真的好,只有它们强了,中国制造才真正强大。

在今天这个时点上,回顾过往展望未来,无论是不是“专精特新”名录上的企业,在商业竞争中,都必须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才有机会立于不败之地。比如,数字化工具的运用让制造变得更智能,“碳排放”的硬约束让制造变得更绿色,制造加服务的发展逻辑让制造离市场更近,集群化发展的思路让中小企业更有竞争力等等,这些政策、趋势和发展规律,有些已经被付诸实践并收到成效,有些仍在探索和实验之中,成本与机遇同在、风险和收益并存,每个企业家、每家企业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结合自己的具体情况,按时按需施策,分步骤分阶段执行。在这个风云激荡变幻莫测的时代里,冒险精神不应被过度推崇,急功冒进的失败概率很高,必须苦练内功,步步为营,才能稳健可持续发展。

我们建议,进入2022年,企业要善于专业协作和抱团发展。

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而言,单个企业发展模式单一,抗风险能力较弱,在不确定的时代里,秉持开放的心态,团结协作和抱团发展是一个明智之选。企业可以根据产业特性,与上下游合作方企业进行专业协作,因为之前彼此已经有了合作和信任关系,寻求协作共赢的解决方案也不难;企业也可以根据地理属性,与科技园区、经济开发区的内部企业抱团发展,彼此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在一些关键决策上相互扶持、共同进退,也是很好的模式。一句话,这是一个互联互通的世界,单打独斗的封闭式企业管理思维已然不适应时代的要求,秉持开放与共享,才能走得更远。

我们建议,进入2022年,企业家要善于学习精进和自我成长。过去俯拾皆是的人口红利、政策红利都在逐渐消失,“清华北大不如胆大”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未来的商业竞争,靠的是专业、学识和认知,靠的是谁能及时感知时代脉搏、领会中央精神并付诸行动,靠的是谁能用专业技术更好地服务市场、服务用户。这就要求企业家及其管理团队,通过学习精进,融入这个时代,通过自我成长来追赶这个时代,才能不辜负这个时代。

我们建议,进入2022年,我们要秉持长期主义和微利主义。在消费互联网领域发生过的故事已经在产业互联网领域渐次出现。在政策层面上,追求做大规模、短期增长和流量变现的商业逻辑,已经被精准限制,而更多回归制造业、专注实业和追求长期主义的企业精神得到鼓励与支持;在市场层面上,所谓短期暴利且合法合规的商业模式已经无处可寻,基于理性且长期可持续的微利模式得到推崇。

综上所述,进入2022年,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宏观经济的变化会更加随机和不可预测,微观主体的感知和实践会更加艰难,“单打独斗者输,团结协作者赢;盲目自信者输,学习精进者赢;急功近利者输,长期主义者赢”,我们需要寻求理性的、科学的、可持续的增长路径,谈何容易。

中德制造业研修院:2022新制造白皮书(附报告)

中德制造业研修院:2022新制造白皮书(附报告)

中德制造业研修院:2022新制造白皮书(附报告)

中德制造业研修院:2022新制造白皮书(附报告)

中德制造业研修院:2022新制造白皮书(附报告)

中德制造业研修院:2022新制造白皮书(附报告)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