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解读

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解读
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大任务和战略使命,是上海加快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驱动力,是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支撑。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印发《上海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四五”规划》。这个规划有哪些战略布局亮点?

 

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解读

 

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解读
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解读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要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要聚焦基础性和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要推动治理手段、治理模式、治理理念创新。

 

总书记的讲话为上海“十四五”期间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优化创新治理指明了方向。“十四五”期间,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将迈上新台阶。面对新的历史机遇和时代要求,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十四五”规划以“活力”为创新生态构建的关键词,不断打破束缚创新的瓶颈和藩篱,充分释放各类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创新活动的无穷潜能。以“现代化”为创新治理的关键词,与时俱进塑造世界级的城市科技创新软实力,以治理优势不断巩固和强化创新优势。

 

01

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解读

“十四五”上海构建创新生态、

优化创新治理的新背景与新要求

随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更加复杂、跨界和多元化的新阶段,当前全球主要国家、地区围绕科技创新的激烈竞争,其核心体现为区域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竞争,而创新治理水平已成为决定体系竞争成败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美国、欧盟等主要国家和地区在技术经济范式变化的背景下,不断加强体制创新和治理创新,最大限度地调动国际国内、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本国主导的创新生态体系。如美国《无尽前沿法案》大力加强美国国家科研机制的战略导向,并新设技术与创新指导委员会(DTI)促成关键领域的研发与成果转化。英国《国际研究和创新战略》致力于打造全球最佳,完全开放的研究和创新系统,以软实力争取新时代全球科技创新主导地位和竞争优势。
当前,上海正举全市之力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近年来上海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不断优化科技政策和体制机制,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十三五”以来,上海进一步加速吸引集聚高水平创新资源,大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诞生和成长,科技成果转化取得显著成效,地方科技创新法规、制度和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治理框架已基本形成。
 
上海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十四五”期间面向创新策源能力的提升,面向科创中心的核心功能建设,要进一步加快推进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力争形成世界先进的创新制度优势,引领科研动力机制和组织模式创新,加快形成“主体多元协同、要素高效配置、活动融通发展、环境有效支撑”的创新发展良好态势,率先构建与全球科创中心地位相匹配的创新生态系统,成为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战略支点。

02

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解读

上海“十四五”创新生态与创新

治理的发展愿景与任务体系

面向“十四五”科创中心建设的战略需求,提出了上海“十四五”创新生态与创新治理发展愿景:通过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更加高效、开放、有活力的创新生态,形成现代化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使上海成为洋溢科学精神,澎湃创新梦想的智慧之城、创造之城、机遇之城、理想之城,努力成为“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贡献上海智慧、提供上海样本。
围绕发展愿景,“十四五”规划创新生态与创新治理部分构建了“3+3+1”的七大板块任务体系。
其中,第一个“3”是从创新生态体系的核心结构出发,从创新主体、创新要素和创新活动各方面,充分激发各领域的创新活力。创新主体方面,重点是进一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促进企业提升创新能级,支持企业开放创新、融通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核心竞争力,掌握全球价值链高端地位,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支撑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创新要素方面,重点是进一步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入融合,推进科技创新中心与国际金融中心联动发展,实现科技创新链条与金融资本链条的有机结合,引领集聚社会资源共同支持科技发展。创新活动方面,重点是进一步加大力度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让市场需求成为科技创新方向的主要引领,打通创新链全流程的“双向链接快车道”,让企业能找到所需技术,技术能找到应用场景,形成科技与产业双轮驱动,互促发展的强劲动力。
第二个“3”是从创新治理的全面优化出发,从体制机制、科技安全和科技软实力的角度全方位支撑创新生态体系。持续深化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入落实《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促进科技创新法治化和科技创新决策科学化。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进一步强化科研机构的使命担当,充分激发创新活力。强化科技创新应急体系能力建设,提升科技应对、防范各方面潜在风险的能力,为科创中心建设提供安全稳定的发展环境。加强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建设,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公平竞争的良好科研生态。
最后的“1”是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确保规划的有效落实。

03

上海科创中心“十四五”规划解读

上海“十四五”创新生态

与创新治理的新亮点

1
培育更多的“独角兽”与“隐形冠军”
企业是现代经济体系中最富有活力的创新组织。科技型企业的成长和发展,是决定上海经济发展后劲和全球竞争力的关键。“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围绕企业成长链,打造支持各类科技型企业创业孵化和创新能力提升的政策链和服务链,通过企业研发费用补贴、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企业研发资助、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和首购订购等一系列支持方式,帮助企业创新发展,成长壮大。预期到2025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2.6万家,更多令资本市场惊艳的上海“独角兽”企业和行业“隐形冠军”企业涌现出来,拉动自主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全面升级。
 
2
为创新创业插上科技金融的翅膀
金融是要素配置最为市场化、高效率和现代化的手段,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为代表的科技金融,已成为硅谷等全球创新先进区域支持科技创新创业最为主要的力量。“十四五”期间,上海将以正在崛起的科创板为依托,加快集聚科技创新创业资本,形成科技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生态。放大上海创投的品牌效应,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打造千亿级国有科创投资公司。深入实施“浦江之光”行动,完善科创板上市企业储备库建设,为更多科技企业铺平上市融资之路。让“黑西装”与“白大褂”紧紧握手,让金融成为支撑上海科技创新创业腾飞的有力翅膀。
 
3
打造“变纸为钱”的全球枢纽
如果说传统科研论文发表是把钱变成纸,那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把纸变成钱。“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充分发挥高水平科技研发、高能级转化服务的优势,不断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大力发展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和科技成果转化载体,进一步完善布局国际技术转移网络,促进知识要素流动融通。依托上海技术交易所,加快打造智慧型、服务型、专业化的技术交易平台。到2025年,基本建成全国枢纽型技术交易市场和国际技术交易中心,上海成为全球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高地和枢纽。
 
4
培育引领未来的新型研发机构
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激活科研机构的活力,是上海在未来强化和发挥自身科研优势,并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关键所在。“十四五”期间,上海将进一步完善使命导向的科研机构差异化管理机制,深化扩大机构自主权,加快推进章程式管理、理事会治理等新型管理模式。以国家战略需求、支撑引领未来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大胆创新突破传统体制框架,培育多元多样的新型研发机构,探索机构式资助、综合预算管理、经费使用负面清单管理、订单式科研项目、绩效择优补助等新的支持和管理方式,打造一批具有世界级地位和影响力的高能级、高效率创新主体。
 
5
建设全球科技“数治”高地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据越来越成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资源,也成为经济安全、科技安全的关键要素。“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把数据作为重要的创新资源,完善科学数据管理制度体系,全面提高数据生产、收集、共享使用、安全管理水平。将良好的数据管理纳入科技计划项目管理要求,推进科技公共数据在安全前提下分级分类有序开放,在临港新片区试点推进数据跨境安全有序流动。打造国际化的上海科技资源大数据中心,建设全球科技数据信息资源枢纽,探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领域新业态的知识产权保护新模式。
 
6
让科研充满信任和诚信之光
效率来自互信。要实现科技的高效发展,政府的充分信任和科技工作者的诚信缺一不可。“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在信任基础上进一步对科研人员放权松绑,让科研人员在研究方向、经费使用、国际交流等方面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同时加强对违规失信现象的监督和处罚。也要进一步加强科研人员诚信教育和宣传,特别是对于科研不端行为做到零容忍,推动在生物、医学、医药、人工智能等前沿敏感领域建立科研伦理审查机制,让负责任的科研和创新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

王雪莹,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创新政策研究室副研究员。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