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公司入局工业互联网 具备哪些优势?

虽然我国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已经初步成型,行业发展前景可期,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工业技术、信息化水平、设备连接数量、数据采集能力、工业信息安全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

工业互联网是全球工业系统与高级计算、分析、感应技术以及互联网连接融合的结果。近两年,随着工业4.0时代到来,“工业互联网”一词持续升温,成为互联网巨头角逐的新战场。那么,互联网巨头该如何布局工业互联网?又具备哪些优势?

互联网公司入局工业互联网                 具备哪些优势?

过去的一年里,“工业互联网”一词持续升温;时至今日,在国际环境变幻莫测的背景下,我国更加需要将工业互联网作为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前不久,《国务院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意见》正式出台,再次重点强调了工业互联网三年(2018-2020年)行动计划,并将通过财税政策,利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这标志着我国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各路互联网公司更是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那么,工业互联网是怎么回事,互联网巨头又在发展中付诸了哪些实践,这些将是本文重点探讨的话题。

一、何谓“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Industrial Internet)这一概念,最早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于2012年提出的。一般认为,工业互联网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现代工业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载体,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从本质上来说,工业互联网是以机器、原材料、控制系统、信息系统、产品及人的网络互联为基础,通过对工业数据的深度感知,实时传输交换,快速计算处理及高级建模分析,实现智能控制、运营优化和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

工业互联网的问世,有着其特定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世界各国都在纷纷跟进。例如,美国于2012年公布《先进制造发展战略》,领军企业GE在2014年推出Predix工业互联网平台,并与美国另外4家公司联合成立工业互联网联盟,目的是实现物联网以及工业互联网的标准化;而德国也提出了“工业4.0”的战略目标,并将其与美国的工业互联网对标。法、日、韩、瑞典等其他国家也纷纷推出制造业振兴升级方案。

得益于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与新兴技术的持续变革,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方兴未艾。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相关方案,正式拉开了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序幕,确定了制造强国建设的“三步走”战略。2018年5月起,工信部与财政部密集出台《2018年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工作指南》、《工业互联网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18年工作计划》等多项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政策,更加彰显了国家对于发展工业互联网的高度重视与鼎力支持。除此之外,云计算智能制造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与日趋成熟,也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底层技术支撑。

客观来说,我国制造业在规模上虽居全球领先地位,但依旧是“大而不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更多是处在“微笑曲线”的底端,产品附加值较低。与此同时,外有发达国家纷纷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意欲占领技术高地,发展中国家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承接产业及资本转移;内有人口红利逐渐衰减,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以及长期的粗放式发展积累的种种问题。内外的双重压力与挑战,让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工业互联网恰恰可以作为解题之匙,通过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从粗放的规模制造向精细的效率提升与智能化生产转变。这也是打造我国制造企业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与通往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

二、互联网巨头如何布局工业互联网?

除了战略层面的重要意义外,工业互联网还拥有极为巨大的商业价值与广阔的市场空间。按照工信部部长苗圩的说法,在未来20年中,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将至少带来3万亿美元左右的GDP增量。麦肯锡的调研报告则显示,工业互联网有可能会在2025年之前每年产生高达11.1万亿美元的资金,埃森哲也预计,工业互联网到2030年能够为全球经济带来14.2万亿美元的经济增长。

政策利好与商业价值的叠加,吸引了互联网公司们的目光。各路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工业互联网,成为拓荒工业互联网的主力军,并将推动制造业企业转型作为自身业务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发力点。

那么,互联网公司入局工业互联网,具备哪些优势?

从IT的维度看,信息技术的大发展为工业互联网提供了广泛的底层技术支撑。例如,云计算技术为企业运营成本的降低提供了可能,而云平台更是大大削减了制造业信息化的成本;同时,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进步,不仅可以大量采集制造业数据,还能通过数据挖掘手段来给工业企业创造新的价值与收益。

从工业发展的维度看,随着两化融合进程的持续推进,而今的工业已经积累了海量的数据,而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进行监管;同时,企业间的协同运作也需要一个有效的信息载体和平台来加以保障。

而这些,恰好都是互联网巨头们的优势所在。可以说,互联网公司进军工业互联网,占尽天时、地利与人和。

眼下,一些先行者已经在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与建设上取得了阶段性的成绩,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巨头的有关实践进行详细梳理与分析,以求从中洞悉工业互联网的前沿动向,并为后来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1)亚马逊:AWS

作为全球第二家市值破万亿美元的巨头,亚马逊公司早已超越从前的“万有商店”,现已成为了全球领先的面向消费者的人工智能和企业级云服务提供商。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亚马逊同样也是颇有建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举世闻名的AWS(Amazon Web Services)。

AWS是亚马逊旗下的云计算服务平台,可以为用户提供计算、存储、分析、数据库、部署、安全管理以及一些常用的应用服务。从2006年诞生至今,AWS已为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上百万家企业提供了云计算服务支持,并在美国、欧洲、巴西、新加坡和日本等地都建立了自己的数据中心。根据著名统计机构Gartner在2017年9月发布的2016年全球IAAS报告,亚马逊的云服务在全球所占份额高达44.2%,遥遥领先其他公司,是全球市场的绝对领导者。

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兴起的背景下,工业互联网庞大的市场潜力让亚马逊看到了其云平台未来发展的新方向,AWS逐渐开始将触角伸向制造业领域,而首要的战略选择便是推出自己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以此来打通云平台与设备端。

在2015年的re:Invent大会上,AWS公布了全新的物联网应用平台AWS IoT,旨在让制造业客户硬件设备能够方便地连接AWS服务,帮助制造业客户在全球范围内存储、处理、分析联网设备生成的数据。从技术特点上来看,AWS IoT是一个PaaS层面的服务平台,通过融合传统工业设备与机器学习、云计算、边缘计算等新技术来帮助客户优化工业运营流程、提高生产力和生产效率。

亚马逊AWS移动与物联网副总裁Marco Argenti更是生动地阐述了AWS IoT的价值:

“飞利浦、NASA JPL、Sonos等世界领先企业已经通过AWS服务,为其物联网应用后端提供有力支持。现在,AWS IoT让包括制造商、服务提供商和应用开发商在内的整个生态系统,都能够方便地将其产品大规模地与云进行连接,并根据产品采集的数据采取行动,创建新的应用,让产品与真实世界进行交互。”

除了拥有自己的物联网应用平台之外,亚马逊AWS还与制造业巨头开展合作,使企业能够将自主研发的工业应用平台搭建在AWS上运行。例如,工业巨头GE在2014年将数千个核心应用都迁移到了AWS公共云上,并宣布将AWS作为首选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而另一个工业巨头西门子也于2018年与亚马逊AWS共同推出了MindSphere的3.0版本。

那么,AWS在工业互联网产业的竞争优势有哪些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二:

一来,AWS拥有极高的产品与服务质量。作为全球最大的云服务提供商,AWS的产品与服务质量大幅度领先于市场上其他的云产品。根据Gartner发布的《2015年全球云基础设施即服务关键能力》报告,AWS在应用程序开发、批量计算、原生云应用程序和一般业务应用程序四个项目的评比中均位列榜首。

二来,AWS拥有极强大的合作伙伴网络。这当中,包含了世界上最顶级的技术和咨询服务提供商。具体来看,900多家技术合作伙伴涵盖了独立软件供应商、SaaS、PaaS、开发人员工具、管理和安全供应商,1300多家咨询合作伙伴则包括系统集成商、战略咨询公司、代理机构、托管服务提供商和增值分销商。在合作伙伴的加持下,不仅AWS的市场竞争力得到了长足提高,而且还能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阿里云

除了国际巨头外,国内也有不甘落后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关键技术上结合自身优势抢占行业先机,力争国际话语权,阿里云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阿里云创立于2009年,起初只服务于内部业务,为阿里电商和金融板块提供IT基础建设支持,从而提升运营效率。到2011年,在积累了丰富的云计算经验后,阿里云开始对外提供IaaS层的服务,后来逐步向PaaS层渗透。经过近10年的发展,阿里云服务客户超过230万,云生态拥有超过5000家合作伙伴,为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政府、机构等提供服务,成为了中国第一、全球前三的公共云服务提供商。

与亚马逊类似,阿里虽在互联网、云计算上有足够的沉淀和积累,但在制造业领域尚属新手。因此,阿里云布局工业互联网的战略是在制造业里寻找合作伙伴,与制造企业共建工业云,并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为传统制造业赋能。对于制造业中重点行业的大企业,阿里云采取个性化定制的模式,帮助企业解决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痛点问题,如提高良品率、降低能耗和预防性维护等,打造工业互联网的标杆示范项目。对于重点行业的中小企业,阿里云重点在于帮助其上云,解决最基础的云化、信息化的问题。

举例说明,2016年5月,阿里云与徐工集团签订了战略协议,共同搭建国内首个工业云平台“徐工工业云”(XCMG-Cloud);同年8月,苏州协鑫光伏与阿里云达成合作,阿里云的ET工业大脑入驻协鑫光伏的切片生产车厢,双方合力以大数据分析技术打造协鑫光伏切片智能工厂,以此来提高光伏生产的良品率。此外,阿里云还与中国石化、中策橡胶、比亚迪、国家电网等企业在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建设上达成了不同程度的战略合作。

进入2017年后,阿里云在工业互联网的布局速度明显加快。2017年11月的云栖大会·广东分会上,阿里云宣布在广东建设阿里云工业互联网云平台,并将总部设在广州;2018年6月,阿里云联合浙江中控、之江实验室成立跨行业、跨领域、具有国际水准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supET;7月,阿里云与西门子达成合作,旨在共同推进中国工业物联网的发展;在8月的云栖大会·重庆峰会上,阿里云IoT联合工信部赛迪研究院、重庆南岸区政府共同发布了“飞象工业互联网平台”,计划未来3年内在该平台接入100万工业设备,5年内助力重庆4000家制造企业实现转型。

虽然国内云计算的发展稍落后于美国,但阿里云一直着力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产品体系,并且推动产品和解决方案覆盖场景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时至今日,阿里云已在全球14个地域部署了200多个数据中心,CDN覆盖六大洲,拥有超过1000个全球节点,总共10Tbps的宽带处理能力,服务过制造、金融、政务、交通、医疗、能源、电信等领域的领军企业。而凭借着近些年的大量探索与实践,阿里云已积累了较丰富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经验。

除了上述案例之外,其他互联网巨头也都纷纷在工业互联网的新赛道上加码布局。比如说,腾讯以提供云平台等基础设施的方式,将互联网技术和经验开放给制造企业,在此基础上,选择与三一重工等代表性制造企业开展合作并加以推进;再如,苏宁也建立了自己的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依托集团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和强大的金融服务力,为企业提供软硬一体解决方案,助力传统工业企业打破技术壁垒,实现更大价值。

以上种种,既让我们领会了工业互联网的国际领先水准,又让人们对国内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三、结语

虽然我国工业互联网体系架构已经初步成型,行业发展前景可期,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在工业技术、信息化水平、设备连接数量、数据采集能力、工业信息安全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同时,相当一部分传统制造企业缺少改变与尝试的驱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金、人才、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不过换个角度看,差距是潜力,也是努力方向。特别是在政策利好与国内互联网巨头们的共同努力下,一切都已步入正轨。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国外先进经验,鼓励互联网公司积极进入工业互联网领域,紧密和制造业企业合作。互联网公司有资金优势和技术优势,但是对于制造业缺少很多“隐性知识”,而制造业企业拥有制造业的很多诀窍,拥有人才优势和设备基础,双方需要建立合作的生态圈,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建立我国的工业互联网发展模式。秉承融合、协作、共赢的态度,聚焦推进重点,汇聚发展合力,共同把握工业互联网的历史发展机遇。

(原标题:互联网巨头如何布局工业互联网?)

本文来自信息化观察者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