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2019:中国数据中心黄金十年,我们错过了什么?

数据中心的颗粒度,也从一开始的200机柜,到后来的1000、2000,又再回到1000、240甚至更小,走了一个来回。

2009-2019:中国数据中心黄金十年,我们错过了什么?

壹 |

再有几天,2019这个年份就归位了。去年这个时候,《2018就要过去,我还没来得及珍惜》……

逢9的年份总是令人伤感。似乎是一个时间段的终结,可同时又要跨入新的征程;又不免暗带兴奋。

就像十年前我们第一次去米国问道,看到集装箱数据中心时也是迷瞪中暗带兴奋。2009年,对数据中心来说,那是欧美列强百花齐放而国内沃土也急急如律令催着春笋野蛮钻出的年代啊。

虽然集装箱的方案因为不能匹配国内的多层砖混建筑而变成了后来的微模块,但十年后的2019,集装箱又因应于边缘计算的概念再度被高频提及。

这就跟时尚一样,没有什么是绝对过时的。谁知道那件舍不得穿的格子“的确良”衫哪天从箱底翻出来,没准就成了网红呢?

贰 |

如果要问十年间中国数据中心的规模到底增长了多少,可以很容易找出各种统计数据来,不同的目的不同的口径,结果自然也不尽相同。

我没有数据,只知道一点,那就是增长了很多,很多。

20年前的1999年,在香港鲤鱼门吃了几只生猛海鲜,兴冲冲来到某运营商在沙田的数据中心,以为可以看到跟海鲜一样生猛的忽闪着幽幽蓝光的一排排轰隆隆的服务器……

然而什么都没有。数据中心豪华、整齐、敞亮,却连一台服务器都没有,一片死寂。互联网泡沫告诉我们,什么叫全军覆没。

当然,现在基本不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了。毕竟,互联网真的来了,而且,在过去的20年里,我们的生活已经被它彻底改变。

在互联网驱动的新世界里,既然数据在指数级增长,那么作为存放数据的数据中心,自然就是刚需。

也就顾不上用户在哪里、网络怎么办、配套行不行了,有没有需求有没有钱都不重要,总之是大干快上,生怕错过。一到年底,各色各式的星光大典齐刷刷排出几十个大奖杯,皆大欢喜。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局部的泡沫是永远会存在的。即使是在需求最旺盛的黄金时代。

早些年听见哪里又上马了一个可承载百万台服务器的超级大园区,看,卫星又放出来了;过了几年,有些卫星自然就消失在了浩瀚夜空,有些则瘦身成为真正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越来越靠谱。

现在觉得“百万”这个数字也不像以前那么刺眼和搞笑了。因为真的发展到了一个不同量级的阶段。

三年前,为了把高耗能的数据中心赶出北上广深,发改委和经信委两大部委站了出来。电是数据中心的最大命门,那就把这个命门卡死,你就算费尽心思搞到电了,没有能耗指标也是白搭。

一纸能评,挡住了多少英雄好汉,和炮灰。

2009-2019:中国数据中心黄金十年,我们错过了什么?

叁 |

刚到鹅厂那会,每年一到夏日炎炎,深南路边的某运营商机房就准时报高温故障。原因很简单,空调室外机高压保护,因为室外机排布得实在太密了,热气蹿来蹿去,风扇转来转去,流言传来传去……

大电扇、冰块、插排,成了那个时期运营保障的三大法宝。

现在已经体验不到搬大冰块的乐趣了。十年间我们从传统的工频UPS加风冷系统,演进到高压直流加间接蒸发制冷,以及各种衍生版本。技术架构的成熟填了很多坑,如今但凡是个水冷系统,那种不成环的干管设计也只有在少数老旧机房才能看到了。

版本更新太快又带来若干问题。产业链和运营表示战战兢兢。以前老美的图纸让我们觉得眼花缭乱,现在我们比他们更缭乱。

十年前做天津项目,拿来主义把一帮做设计的老外压榨得够呛。SwitchGear、STS、水侧和风侧的Free Cooling……当时看起来那么狂拽酷炫的技术,几年后才发觉是完全多余,或者不适用。后来的架构都越来越简单明了,可用性反而提升了。

技术架构的演进,往往都会经历这种由简到繁,再由繁到简乃至极简的过程。

数据中心的颗粒度,也从一开始的200机柜,到后来的1000、2000,又再回到1000、240甚至更小,走了一个来回。

反过来看,老美的数据中心发展几十年,到现在还一套UPS架构打天下,真是一招鲜吃遍天。孰好孰坏,终究是没有定论,毕竟大洋两边的土壤太不一样。谁用谁知道。

十年就像一个小轮回。慢下来觉得心慌,快起来心更慌。没有远虑,总有近忧,就好像漏夜惊醒,总觉得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被自己忽略了,但又想不起来是什么。

2009-2019:中国数据中心黄金十年,我们错过了什么?

肆 |

中国数据中心缺的不是创新,而是工匠型创新。

这句话是跟一个负责运营的好朋友喝到微醺时脱口而出的。憋在心里了。

工匠的特点,就是不显山不露水,做点事情,也是慢条斯理,变化或者进步细微到外人根本看不出来。

朋友于是来了一句:假如一个人一年之中要做同一件事情1000遍,最难的是什么?是把这件事情升华,做出更高的层次、更美的姿态?不是!最难的是把一件事情重复做1000遍,每遍都不走样……

中国人其实是极富创新精神的。山寨能力就不说了。至少是喜欢开拓,土壤又肥沃,吸引着大家都把新技术新产品拿中国做试验田。反正能跑起来,至于会不会出事,什么时候出事,留给时间去评判啊。

时间是最好的保护色。

祁连山的雪水终于没有引到数据中心来,但我们实现了用湖水来制冷;我们的数据中心也终于没有沉入海底,但我们把服务器泡在了水里。

每一次创新,都是一次美的享受,或是破灭。

我们的时代是鼓励试错的。而不接地气的创新很可能最后就变成了试错的样本。我们不能因为运营兄弟扛造就觉得理所当然。“当光环散去,尘埃落定,才看见运营兄弟们,他们的头发,疏疏落落的,在噪音里静默着。”

一个数据中心,设计PUE是1.4,实际负载跑起来后到了1.36,再过一年更是进一步下探到1.26。这一年的这0.1,背后一定有一大堆不足为人道的小小工作,那就是工匠型创新。

监控系统不好用,数据不全,尤其不准,怎么办?自己上马做一套太难了,没有行业标准,每个机房都千差万别,还是别折腾了,让运营兄弟们扛一扛吧,这样投入产出最高。工匠可不这样想,有困难要上,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上。这也是工匠型创新。

服务器越来越重,驻场兄弟们上架越来越难,运输、拆卸、定位、固定,安全风险也越来越高。作为一个工匠,免不了就突发奇想,自己设计一个可升降、可转动的运维小车,然后ODM一个样品出来反复测试……自己的痛点自己解决,这也是工匠型创新。

想象一名工匠,坐在敝旧昏暗的陋室,一灯如豆,阶前秋雨滴答答响起。此刻他的心中无比的宁静,只想一件事,那就是如何用手上的刻刀让上周完成的衣服上的那道皱褶更加的生动。

我们设计一座数据中心,建设一排数据中心,运营一片数据中心,是把它当作一项工作,还是如同工匠一般,把它捧在手心,脉脉审视,细细雕琢,并且愿意相信它是一件即将传世的作品 —— 驱动力和执行效果自然就大相径庭了。

数据中心在你手里,你就有条件、有资源、有责任把它做出一朵花来。做到极致,那就是传世之作。

2009-2019:中国数据中心黄金十年,我们错过了什么?

伍 |

黄金十年,我们快速成长起来。可就在我们沾沾自喜的同时,我们也许少了一些长治久安的考虑,缺了一点下沉的决心,舍不得选择克制;我们错过的,可能是先发的机会,以及对未来的投资。

那么即将到来的新的10年、20年呢?还能延续黄金含量,甚至更上一层楼成为铂金吗?我愿意持乐观的态度。

黄金也好,青铜也罢,适合自己的终归才是最好的。

而漫长的冬天毕竟还没有过去。借冬至这个一年中白昼最短阳气最弱的时节,为中国的数据中心打打气。

2009-2019:中国数据中心黄金十年,我们错过了什么?

本文来自信息化观察者网,转载请注明出处。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