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供应链进入防守战

中国制造供应链进入防守战

中国供应链体系转攻为守

林雪萍 | 文


中国制造供应链进入防守战


中美贸易战无论谈判到何种局面,它产生的一个巨大后果已经不可逆转。“地球是平的”正在经受从未有过的严厉质疑,全球化分工带来的集中式制造也在受到挑战。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是最为典型的时代性标志,工厂贡献了全球近1/3的制造产能。然而,正在发生漂移的制造版图,将不可避免地涂上了浓厚的经济、安全和民族保护主义的色彩。组合式、分散化的本地制造或将成为全球制造的新趋势。中国工业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制造供应链危机。


中国制造业转移速度会有多快?


富士康的一举一动,无疑是最为显著的标杆。苹果-富士康-中国供应链所形成的铁三角,是中国制造最为闪耀的里程碑,在过去的十年中一直闪闪发亮。苹果高端产品,中国制造,已经成为不可动摇的惯例。


然而就在最近,富士康在印度钦奈附近的工厂已开始全面生产iPhone XR,计划会增加iPhone 11的生产,而最先进的iPhone 11 Pro和iPhone 11 Pro Max也有可能。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象征。


就在去年之前,苹果的小号代工商纬创Wistron在这里还只能生产老产品iPhone SE和iPhone 6s,都已经让当地媒体激动。今年初,纬创已经开始生产iPhone 7。而如今,一号选手,已经就位了。也就是说,2018年7月份,印度的媒体还在为iPhone 6s在本地生产而欢呼;而今年,全新上市的iPhone 11马上就要在印度本地生产了,而iPhone 11的生产工艺要复杂得多。


CNBC认为越南不能替代中国——然而越南只是一角


毫无疑问,在华盛顿和北京之间贸易争端的最大受益者,非越南莫属。上个月越南总理宣布,在强劲的出口和外国投资的支持下,越南的GDP增长预计将超过6.8%,而且外汇储备达到创历史记录的730亿美元。越南统计局也在8月份高调调整,将2011-2017年期间GDP总增长调整为25.4%,而这还没有反映出2018年以来更加迅猛的发展。



中国制造供应链进入防守战图1:中越两国在中美贸易战期间的出口与增速对比

(图片来源:CNBC)


根据中金公司9月份的调研报告,近一年的投资热火箭般上升。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导致了集中转移。中国企业,是中国企业,首当其冲跑在最前列,仅上半年就落地426家企业,投资额超过25亿美元。这也导致了原来空置的厂房、熟练的员工及土地异常走俏,成本上涨很快。


贸易战加速了企业把在中国的工厂向越南转移的趋势,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不断上升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降低风险。毫无疑问,这家时刻以“中国为师”的邻居,填补了中国在对美出口方面所失去的市场份额。各家跨国企业(也包括中国)采用了娴熟的方式,通过制造转移的方式,完成了避税的操作。


那么越南到底有一个什么样的家底呢?


越南约有9000万人口,人均GDP为2600美元,中金的一篇报告的看法是,这非常接近中国2005年腾飞的起点,而且在城镇化率、人口红利、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等方面与中国极为相似——彼时的中国已经经历过入世WTO四年的初步洗礼。


而就越南是否可以取代中国的问题,10月28日美国CNBC频道列举了几项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首先,尽管增速的越南在追赶,但两国在体量上的差异实在是巨大。100倍!


中国制造供应链进入防守战

图2:中越两国的GDP和GDP涨速对比 

(图片来源:CNBC)


中国制造供应链进入防守战

图3:中、越、美在全球制造业的份额 

(图片来源:CNBC)


其次,越南的产能问题限制了它的发展,包括基础设施不发达、缺乏熟练劳动力和迫在眉睫的电力短缺。土地私有化也让新开工业园区的热情,处处受限。


在劳动力方面越南也是弱项。虽然劳动力大军非常年轻且不断增长,但在规模上,它仍然远远小于中国。越南只有1亿左右的人口,这个缺口并不容易补上。


CNBC最后作出一个很肯定的结论,那就是越南在经济体量上比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要小得多,越南并不能取代中国成为下一个全球制造业中心。这也意味着,任何一个东南亚国家要想复制“中国制造崛起”的成功经验,可能性都很低。


CNBC提供的数据非常扎实,让我们见识了迅速崛起的越南,也确认了越南这个国家是不可能全面替代中国的。而且按照中金报告的说法,越南在工业基础和产业链方面很差。2005年中国国产品牌在轻工、纺织、家电和机械装备领域已经崛起,而目前越南民族品牌出头尚待时日。


这些结论从越南来看是对的,但从中国来看,则存在着巨大的风险。中国制造不可能只在跟越南交锋,我们需要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全球分散化制造的问题。


CNBC结论背后的一个重要范式假设,仍然是“全球化经济+集中化制造”。然而,这种假设本身是可能存在着重大缺陷的,全球制造再也不会挤在一个“拥挤的世界工厂”之中,数字化技术从技术角度助推了分散式制造,小世界工厂将分布各地。


经济学人智库在10月份的报告中也表示,尽管跨国公司暂时不会大规模撤离中国,但分散业务将成为重要战略,以减轻贸易争端的不利影响。东南亚也有正在成熟的劳动力和市场。一切都会变化。既然越南不过中国1/14的人口,那么印度这头大象,就跟中国人口相当了。这里又发生什么?印度几年前很少有女工,现在各个地方法院纷纷打开口子。大量代工厂本来就更愿意雇用的女性工人,因为女性更细致更有耐心。富士康印度工厂的女性有的高达90%,而无论是在郑州还是太原都不可能有这样的比例。


苹果才是这场大戏的主角


目前看,苹果公司采用了一种“鸭子凫水”的战术,表面上苹果公司的许多表态都是向中国示好,但各个代工商正在按部就班地加快迁移行动的准备。这种可能性已经不知道探讨过多少次了,每一次探讨都意味着可能性加大一分。


美国市场占据了iPhone全球销量的1/4,这占了富士康在中国制造业务的很大一部分。将最后的组装环节移出中国是比较简单的。如果要将零部件和整个手机的全面生产移出中国,就很难了。这件事情当然很难,但也不是不可想象的。这取决于中国制造即将采取的对策。


贸易战打乱了一个复杂的全球供应链,这个供应链涉及中国和美国以外的许多国家。惠誉评级机构Pitch分析师认为,没有哪个国家“真正能够吸收所有的生产”,而贸易战的结果正是将这些生产推离出中国。用本地化生产来应对贸易战,就像富士康要在美国威斯康星州建立生产基地。尽管进展不顺利,但中国制造供应链的一部分显然正在被“挤出”体外。


由于印度有许多厂商提供低端、更实惠的手机,目前苹果只占印度智能手机市场的3%。苹果一直梦想拥有自己的旗舰商店,但即使是CEO库克见了莫迪总理,也无济于事。印度要求苹果必须在这里生产其30%的产品,才能获许拥有旗舰店。


苹果看上去半是妥协半是有全新的考虑,它已经开始逐步将其最新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印度,从而助力印度打造成为全球制造枢纽。


目前印度还有很多政策,让它像棵豌豆苗一样曲折向上。这种弯曲跟中国制造形成一种攻防博弈的状态。只要印度放开一个口子,那么中国承受的压力,马上就会变得很大。


并没有给鸿海指令将生产移出中国,而转移生产线则是代工商根据客户需求做出的决定。


富士康高管在今年六月份表示,富士康在中国之外有25%的产能,并且正在对印度进行投资,它有能力把所有美国所需要iPhone的生产移出中国。除了越南和印度,墨西哥、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也被认为正在考虑中。此言一出,行业一片震惊。很多人都以为这只是一句气话,或者是一句鼓劲儿的话。然而,这句话的余音却震荡强烈。苹果不动声色地在暗地里以巨额处罚了这位高管。真实的实力和意图都不能摆在桌面上。


仅仅过去了四个月,目前可以肯定的是,印度完全可以成为苹果公司大型设备的主要生产基地。富士康正在印度那里进行iPhone XR 系列的质量测试,并计划在钦奈郊区的一家工厂开始批量生产。这与纬创在班加罗尔工厂生产较旧型号的手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一句大实话,露出大马脚。中国制造的攻防线,再退后一步。


让印度制造发亮


苹果在印度没有自己的工厂。然而,它与许多将印度视为制造业中心的公司打交道。苹果最近与供应商探讨将他们的制造业移出中国的可能性。


在苹果同意纬创在印度制造iPhone 7前,后者在印度买地建厂的计划刚刚获得政府批准,离印度科技中心班加罗尔约65公里。纬创将投资1亿美元左右来开发这块土地,用于生产“智能手机、物联网设备和更多高端苹果设备”。


苹果已经改变策略,一是停止销售低端产品;二是将印度作为一个制造业基地。这当然依赖于印度的政策,尽管目前它离中国和越南还差的很远。但在中国关税威胁仍然很大的时刻,这就是一个大坑。制造策略,正是为了寻求减少对中国制造业基地的依赖。


苹果公司一再请求印度政府,重新考虑其制造业政策。降低进口税,这些部件被装配后将再度出口。而印度政府目前正在考虑,对这些零部件征收“微不足道的零关税”。这将使在班加鲁工厂生产iPhone的苹果公司受益。


苹果能否让“印度制造”闪闪发亮?这取决于苹果公司的决心、印度政府的决心。而不取决于其它因素——供应商完全可以快速到位。在这件事情上,中国制造始终处于被动局面。


iPhone 11不久将在印度上市,可能也会在印度生产。苹果公司正在花费10亿美元来扩大其在印度的生产能力,而且会持续不断。资深伙伴富士康自然是主要受益者,而富士康这方面的专业知识也就随之带到印度,而其它零部件制造商也会随之将业务转移到印度。龙头一动,万马随行。自由摆线,不分国籍。


四个月前《日经新闻》就报道,苹果公司正在探索将其15%至30%的硬件产品移出中国市场。该公司有一个不断壮大的团队正在研究转移生产,并要求富士康、和硕Pegtron和纬创等关键的生产合作伙伴对现有的选择进行评估。


苹果公司在中国直接雇佣了大约1万名员工。将苹果制造放在中国,则创造了大约五百万个工作岗位。目前尚不清楚在这些工作中,有多少会受到苹果将近30%的产品外迁的影响。这也意味着,中国供应链的攻防必须快速进入到一个量化阶段:只有这样,防守才能得法。


是的,这些工作,并没有搬去USA。但却是搬离了中国。导致了这样的转移方式,美国政府旨在遏制中国制造崛起的目标,已经达到了。


如果认为导致这一转变的因素,仅仅是因为中美之间正在进行的贸易战,那么这种认识也未免过于简单,没有意识到全球大趋势的转变。无论贸易争端是否得到解决,苹果等跨国企业都可能会转移他们的生产将生产过度集中在一个国家,已经被证明是一种不可控的风险。所有的企业家都会着眼风险的控制,征税只是其中的一种手段。而中国的低出生率、高劳动力成本也都标志着中国必须考虑一种防守的策略。


中国已经在苹果周围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物流和零部件供应商生态系统,将生产转移出去将是一个“痛苦和困难”的过程。中国拥有庞大的熟练工人队伍,其基础设施更具弹性,不太容易出现电力短缺等问题,这些都是大型制造商喜欢中国的地方。因此,生产转移将不会是一个快速的过程。不过,估计在18个月,或者2至3年内就会逐渐产生显著的结果。到那个时候,整个局面就会太被动了。


中美贸易战,近期似乎出现了相对缓和的局面。时好时坏,但从供应链攻防的角度而言,这个结果已经不重要了。科技战不是贸易战的附属品。科技战是独立的,其背后则是全球供应链的急剧流动,像火山熔浆一般四散涌出,寻找新的秩序。中国制造稳固的供应商网络正在出现裂痕。


工业化可以重塑工人


东南亚有时候会被看成是很难工业化的区域,东南亚的人背负着不够勤快、土地私有、基础设施落后等诸多不利的标签。他们似乎有着另外一个雅号——热带惰民,显得好像是跟天气有关。这些都被看作是难成工业大梁的内在基因。


然而,工业化本身就会重塑工人。工业化带来的财富,可以让本土的人民都脱胎换骨。


占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不足1%的三星,9月份正式关闭了在大陆的最后一个工厂。而巅峰时期,三星在中国拥有13个手机工厂、7个研发中心。在某种意义上,三星工厂的黯然,是本土品牌崛起的一个标志。然而,三星在全球仍然是最大的手机制造商,它的产能跑到哪里去了呢?


越南!三星打算继续投资一个新的工厂。迄今为止,三星在越南已拥有8个工厂及研发中心,投资超过173亿美元。它是越南最大的外国投资者,雇佣了大约16万当地人。2018年三星从越南出口的商品价值达600亿美元,在越南整个出口总额中四分天下有其一。


这个时间有多快?2014年三星就与越南政府合作,加大对一级供应商的培养。在当年举办的“三星采购交易会”上,200多家越南本地商跃跃欲试,响应三星的91种零件本土化的计划。结果呢,无一合格。为此,三星开始提供技术咨询计划,将韩国专家派往越南,改善制造流程。并且韩国的配套供应商,也开始培养越南本地制造商。在宁波早就拥有一家独资工厂的韩国领先注塑机厂商宇进Woojin,通过大量的培训和机器维护,帮助位于西贡的本土制造商Ninh Nguyen,进入三星的全球价值链。随着工业文化的强势导入,工业土壤,正在改变;越南工人,也会改变。


这里当然也有中国本土制造商的炽热烙铁。以管路连接件为主营业务的济南玫德集团,收购了昔日泰国的竞争对手——SA阀门铸造厂。不到一年,泰国工厂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建车间的员工不足老车间的三分之一,全厂1300人精减到300人。但产量却是原来老车间的二倍。泰国员工勤快多了。在泰国厂房的墙上挂着两行字,“成功其实是一种方法”,“创新其实是一种习惯”,其实这是来自中国董事长的座右铭。正是这些点滴的工业文化,也会改变当地的工业土壤。


中国制造供应链进入防守战

图4:济南玖德在泰国工厂的口号


而印度的一些州政府连法律都可以修改,以便为苹果制造让路;在日本,即使是在明治维新之后,工人仍很懒惰。后来,日本工厂采用了终身制等一系列变革,日本工人也就变成了我们如今钦佩的勤奋、专注、忍耐的榜样。


一切都会改变。有工业化的流水线,有先富的炫耀,没有改造不了的土壤。工业化无法改变骨骼,但却能改变思维,进而改变行动。


富士康带来什么:一个工厂顶全省70%


我们都知道富士康,带来的不是只有电子产品。


郑州富士康从2010年开始建设,两年后的2012年,富士康的进出口就达到了294亿美元,占河南省机电产品进出口的57%。而到了2017年,富士康贡献了河南省70%的进出口。


一个工厂独占江山的2/3以上,如果不到本地去看,很难想象一家企业对于一个省的影响作用有那么大。如今的郑州富士康已拥有25万员工,是世界上最大的iPhone组装厂,全球大约有一半的苹果手机是在郑州生产的。而且还能间接提供七八十万个就业岗位。对于河南这样一个劳动力输出大省,这是一个在家门口就能端着饭碗吃饭的大事。


还要看到,这仅仅是蛋糕的底座,它更是河南制造的一个支点,撬动了河南工业行业的转型升级。


许多智能终端及信息技术产业,如平板、智能穿戴等,都在围绕着富士康提供的制造能力和人才资源层层辐射。依托于富士康的巨大带动作用,河南将电子信息产业列为郑州航空港的支柱产业,而全球大型的机床厂商诸如友嘉等也都入驻郑州航空港。这是一个巨大的漩涡,活力四射。


而高效物流体系也促进了一个航空港口的大力发展。美国孟菲斯航空港的崛起,正是得益于当年制造商戴尔电脑的维修策略。美国各地有故障的电脑,都用快递寄到戴尔电脑在孟菲斯设立的维修大本营,修好直接寄回。借助于航空港优势,戴尔公司将一般维修电脑的周期,从至少需要半个月压缩到一星期,大幅度提高了售后满意度。后来耐克、医疗设备商 Smith&Nephew都在这里购买了土地,建立分拨中心。郑州航空港也同样借鉴了这一经验,建立了物料仓储分拨中心。全球苹果手机的维修,都可以在新郑保税区直接完成,同样带动了机场航空货运量和货值。这背后又是大量的就业。


如今他们要迁走,这可是郑州不可承受之重。


搬迁从中国带走什么


豪华的搬迁。


富士康有大量人因工程博士,他们考虑的重点就是生产高效、克服人的弱点,甚至替代人的工作。这一点令人印象深刻。


同样是太原工厂和郑州工厂,许多在太原的岗位,在郑州已经看不到了。这背后既有科技的力量,也有强大的人因工程。这些都会弱弱对劳动力的依赖。而各个国家的制造商,也在重新聚集,合力打造一个新的制造供应链基地。 


谷歌从今年起打算把Pixel智能手机生产从中国转移到越南,在东南亚建立廉价供应链。这家美国互联网巨头计划将其大部分面向美国的硬件移出中国,包括Pixel3a手机和Home智能扬声器。谷歌的智能手机虽然不显眼,但出货量也已经上千万,较一年前翻了一番。而越南也因此即将成为谷歌推动智能手机市场增长的关键部分。而至于智能扬声器,则部分产品可能会转移到泰国。


中国也在其列。许多品牌如一加One Plus、Oppo和Vivo,也在印度拥有大型制造设施。小米手机作为印度出货量最大的品牌,这里的工厂提供了1/3产能,每年是四到五千万的产量。不要小瞧制造商对分散式制造的适应能力。供应链的群体移动,就像被炸了的蜂窝,尽管四散开来,但也会很快可以重新集结定向新目标。而印度,则计划用5年的时间,到2024年将目前250亿美元的手机制造业,扩大近20倍,达到惊人的4000亿美元。大踏步进退之间,可能就是中国制造的寸头得失。


在8月份台湾《商业周刊》的统计中,有28%台商的移出大陆,而中国大陆供应商则有43%,比台商跑得还快。


中国制造供应链进入防守战

图5:苹果供应商的出走大陆

(图片来源:台湾商业周刊)


对于中国而言,全球供应链攻防战正在打响。如果说过去20年中国供应链一直处于扩张状态,那么现在,中国供应链开始处于防守阶段了。


中国制造供应链进入防守战

图6:迁入越南的企业名单

(图片来源:CNBC)


这意味全世界的品牌制造商,当然包括中国制造商,在中国以外的地方,合力打造一个全新的供应链体系。此消彼长,中国制造的护城河的优势,在逐渐瓦解。自发溢出既然在发生,就需要一定的防守招法。这是我们需要仔细思量的。


护城河可以挡多久


尽管富士康表示,它可以满足美国iPhone中国以外工厂的要求, 但路透社分析了苹果公司过去五年的供应链数据,发现结果表明并非如此。为各种苹果产品生产零部件的合同工厂集中在中国,47.6%的工厂位于中国。虽然一些零部件制造商确实在巴西和印度设有工厂,但它们只是为了满足当地需求。这背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中国成熟的劳动力供应,更先进的工厂,以及紧密的供应链整合。


然而,全球分散式制造则有着不同的角度。


这里有一个苦涩的笑话。两个人在碰到大熊的袭击之后拼命奔跑,跑在后面的人对前面的人说,其实你再快你也跑不赢大熊。前面的人说,我不需要跑赢大熊,我只需要跑过你就可以了。同样,苹果的合作伙伴不需要有能力从中国以外的工厂生产所有的iPhone,他们只需确保自己生产的iPhone足以满足美国的需求,中国工厂就能满足世界其他地区的需求。iPhone的关税上调定于12月15日开始,这让苹果公司有充足的时间储备iPhone,以满足美国至少四分之一的需求。这就是以时间换空间的供应商换挡术。这就正是中国制造供应链攻防战的转换窗口期。


作为对中国研究的资深智库,美国国家亚洲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 Asian Research)日前发布了《部分脱钩:美国对华经济竞争的新战略》报告,它建议美国政府要抓住两党和精英们对遏制中国难得一见的“短暂共识期”,赶紧出台系统性国家战略,将共识化为法案,实现对中国的遏制策略长期化。例如通过立法以永久性地限制中国在美国敏感领域的投资。人才的学术交流也要加以限制,部分行业经济要进行隔离。同时,加强与部分全球伙伴的合作,实现科技一致性行动。这意味着美国正在决心与中国“半脱钩”——美国要针对中国的部分封闭,采取同样的战术组合,从而重塑美国对华战略的方式。


这是贸易战之上的整体战略。 


作者简介

林雪萍:南山工业书院发起人,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总经理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知识自动化”



阅读更多

中国制造供应链进入防守战

人人都怕被偷拍,防偷拍会是一个好生意吗

未来五年五大商业趋势

腾讯云首次披露财报数据,三季度增速达80%,如何维持高增长?

更宽历史维度下看中国企业全球化

双十一不再是一场比谁更low的游戏

“败走”美股6年后登陆香港,飞鹤乳业能飞多远?

为了双十一省钱,我辛苦半个月,最后却赔了

中国零售70年:从张秉贵到李佳琦

欧洲主流为何不愿限制华为

5G商用:套餐为什么要按速率收费?手机怎么过渡?

卖包包的想卖珠宝,LV吃得下蒂芙尼这份早餐吗

“中国LV”的如意算盘

小米:国内滑铁卢,海外真香?

宾县双雄记:杨国福和张亮的麻辣江湖

99元游马尔代夫,”旅游尾单群”是馅饼还是陷阱?

生于流量,死于没流量:奢侈品电商十年兴亡

拆解优衣库:日式时尚观的全球进击

为什么手机巨头热衷于布局芯片?

拯救沈阳机床 | 中国机床龙头破产来龙去脉

国企“赌王”关锡友 | 商·人

对话李宁:运动员和企业家是两种人生 | 商·人

中国制造供应链进入防守战

责编 | 王悦欢 yuehuanwang@caijing.com.cn

中国制造供应链进入防守战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中国制造供应链进入防守战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