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 | 世界三大湾区——【东京湾】制造业的“控心化”

东京湾是目前公认的世界三大湾区中GDP规模最大的湾区,在从“世界最大工业带”到“知识型湾区”的转型中,其创新能力不断得到认可。

区域经济 | 世界三大湾区——【东京湾】制造业的“控心化”

在科睿唯安发布的《德温特2018-2019年度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报告中,日本上榜企业数量达到39家,蝉联榜首;其中,位于东京湾区的有26家。这也意味着,全球26%的“创新百强”位于东京湾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发布的《2019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按城市圈划分,位于东京湾的京滨工业带(东京和横滨都市圈)在科技城市群当中蝉联第一。

创新能力的铸成并非一蹴而就,这背后是东京湾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以及日本的学术、企业资源不断向东京湾的聚集。

东京湾也是三大湾区中高端制造业最为突出的湾区,尽管从占比看,经历数次产业结构调整后,东京湾的产业如今已是第三产业为主、高端制造业为辅,分布较为均衡,但不论是从科研投入还是创新成果上看,制造业依然称得上是“中流砥柱”之一。

得益于极强的创新能力和在关键技术、工艺上的能力,即便在面向消费者的最终制成品市场上份额出现了下降,日本企业在设备和材料、元器件及零部件等上游领域依然拥有较高且稳固的市场份额。

而若是从跨国公司全球化布局的角度看,虽然日本也经历了企业海外生产基地不断增加、海外生产比重上升的阶段,但附加值较高、技术密集、研发在产品生产周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核心生产仍留在了本土,这也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产业升级过程中对本土产业空心化的担忧。

区域经济 | 世界三大湾区——【东京湾】制造业的“控心化”

东京湾的超级聚集

日本富士通总研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日本资本金10亿日元以上的大企业中超过一半总部位于东京;东京湾区的大学占到了全日本的三成左右;东京及周边的“大东京”范围内集聚了日本五成的创新研究机构和六成的研发人员

“东京聚集了大量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利用开放创新的方式将这些学校和机构的创新成果信息公开,对接企业,有兴趣的企业可以探讨后续的商业化,东京都、各个区都会进行支援。”日本丸红经济研究所资深研究员李雪莲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说。

企业方面,以2019年世界财富500强榜单来看,除本地经营企业外,52家上榜的日本企业中有43家明确地在东京湾设立了总部,总部不在东京湾区的企业均在东京湾设立了“第二总部”。扩大在东京湾区的布局成为注册地本不在这里的企业绕不开的选择。

“绝大部分的日本企业都会把总部设在东京。在美国、德国或者是中国,企业总部一般会分散在各个城市。”瑞萨电子(Renesas)高级副总裁真冈朋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家日本最具代表性的半导体企业总部就位于日本东京都的丰州。“东京成为了一个人才非常集中、情报流通性非常高的地方。

也正是因此,外加东京湾区庞大的本地市场及应用场景,对于起源地不在东京湾区的企业,布局东京湾的意义还包括进入大数据、人工智能、医疗保健、新能源汽车等新的业务领域。

村田制作所(Murata)是一家位于关西的京都企业。尽管在大众印象中名气可能并不算大,但实际上,这家创立于1944年的企业在全球被动元器件市场牢牢掌握着优势,年营收超过15000亿日元(约140亿美元)。

为布局关东市场,该公司先是在1988年于横滨开设了专注研发的横滨事业所,又随后在1993年设立了专注销售的东京支社。而随着近年公司业务的发展,在关东地区强化研发体制已成为该公司“一个重要的课题”。

为此,在横滨市“港未来”整体开发计划下,村田正在横滨建造新的创新研发中心。目前,该公司的研发仍是以本社和村田野洲事务所等关西地区为中心,但村田制作所相信,在建的横滨创新中心未来会在其研发体制的布局中扮演重要角色。

“现有的横滨事业所主要面向通信市场的开发。而在建的研发中心主要针对的是我们想要进入的新市场,比如汽车、能源、医疗保健,这是我们未来的目标市场。”村田制作所东京支社管理部部长、横滨事业所担当部长小杉雅明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横滨市本身在重点建设港未来地区,希望大企业能够入驻,将研发等职能放在这里。”村田制作所企宣部部长小泽敏之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进一步解释称,“村田恰好也有意愿进一步布局关东市场。

把握产业链上游优势

据世界银行数据,日本制造业占GDP比重已从1994年的23.49%降至了2009年的19.15%,并在逐步回升之后,于近年稳定在了20%-21%之间。尽管在该国经济中所占比重已难回1989年26.5%的水准,但不论是从科研投入还是创新成果上看,制造业依然是驱动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之一。

据日本总务省数据,在2017财年(2017年4月-2018年3月)中,日本科研费占GDP比重为3.48%,总额达19万亿日元,刷新了历史纪录。企业的研发投入为13.8万亿日元,占比超过七成;其中,投入到制造业的研究经费约为12万亿日元,占企业研发投入总额的86.8%。

从总部位于东京湾区的世界500强企业来看,与制造业相关的约占四成;而入围科睿唯安“创新百强”榜单的日本企业,几乎全部与制造业相关。有研究认为,在果断抛弃家电等产业后,零部件制造已经成为日本制造业的关注重点。

日本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也并没有式微。例如,德勤与美国竞争力委员会发布的《2016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显示,日本制造业在2010、2013和2016年的竞争力排名分别为第六、第十和第四位;而根据预测,其在2020年将继续维持在第四位。以极强的创新能力为基础,以国际化战略布局为策略,日本制造业在走出低迷的同时,已经实现了又一次转型。

以曾在20世纪70年代迅速崛起、销售额一度占据全球市场的半壁江山的日本半导体产业为例,行业分析机构IC Insights数据显示,1990年时,日本企业曾占据了全球十大半导体公司中的六席,总体的市场份额亦达到了49%;而到2017年,榜单上已仅有东芝一家,占有率也降至了7%。

“虽然其中包含很多要素,但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场的变化。全球范围内,支持我们的供应商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真冈朋光表示,“我觉得,日本企业没能很好地对此做出应对。

不过,在半导体产业上游,日本企业仍手握稳固的优势以半导体设备为例,行业分析机构VLSI Research以2016年相关领域的营收数据为基础的统计报告显示,有4家日本厂商进入2016年全球十大半导体设备厂商之列。

在真冈朋光看来,与其说是“转移到上游领域”,不如说是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在上游等领域拥有强项的企业才能存留下来“所以,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如何应对显得非常重要。

已有学者指出,比起“空心化”,对日本制造业更合适的形容应当是“控心化”。一方面,这些产品附加值较高、技术密集,研发在产品生产周期中占据较重的地位;另一方面,由于体量不大,其优质性与企业规模大小也就没有太大关系。一个体现就是,在日本电子产业整体“衰退”的背景下,一批上游的“小巨人”却愈发强势。

例如,在电容器领域,村田制作所拥有着极高的市场占有率。尤其在被动元件MLCC(片式多层陶瓷电容器)上,其市占率居于榜首。MLCC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子设备之中,已是目前应用最为普遍的陶瓷电容产品,以村田为代表的日本企业一起占据了该产品过半的市场份额。而受益于5G等领域的增长,其市场需求仍在扩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