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兴证券: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附报告)

主要观点
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期进入稳定增长阶段,与此同时,日本制造业产业结构逐渐向高级化发展,中高技术附加值的产业产值占比稳步提升,而低技术产业附加值产值占比逐渐降低,与此同时劳动资本等要素在产业间配置逐渐合理化。梳理总结日本制造产业结构升级,我们认为以下因素起到了关键作用:

东兴证券: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附报告)

技术进步与创新是产业结构跃迁的决定性因素回顾日本技术进步历史,战后日本通过技术进口、模仿改进创新等方式实现了早期的技术积累,70年代随着重化工业基础完善,日本经济增速有所下滑,以及发达国家对日本技术进口的限制,政府逐渐认识到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性,通产省先后提出了“科技立国”、“技术立国”等战略,鼓励技术、知识集约型产业发展,并在税收、财政支出和金融资源等多方面给与研发支出以支持。从数据上来看,70年代日本全行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例、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增速、制造业各细分行业研究费率均稳步提升,其中分行业数据来看,以精密仪器、电气机械为代表的中技术附加值产业研究费率明显高于其他产业。技术创新高投入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70年代至90年代日本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稳步提升,其中中高技术附加值产业TFP提升更为明显。

东兴证券: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附报告)

除技术进步外,生产端充裕的要素供给也是日本中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60年代以来日本人力资本逐渐积累,高校毕业生占人口比例稳步提升,其中,理工科本硕博毕业生人数增速维持长时间的正增长,“工程师红利”带动中高技术附加值产业发展,70年代日本中高技术附加值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化增速远高于工资年化增速,而低技术附加值产业则正相反;此外70年代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日本国内开展资本自由化与利率自由化改革,企业融资渠道逐渐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适应了中高技术产业早期发展的融资特点,为高科技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充足的资金。

东兴证券: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附报告)

此外制造业需求端的结构性变化也为上游产业结构跃迁提供动力。首先,作为能源稀缺型国家,日本对石油等能源依赖度较高,70年代石油危机背景下日企对设备和生产技术节能提效的需求越来越大,此外日本环境公害问题愈加严重,政府下定决心解决环保问题,企业也对节能环保、设备技术升级需求增加,因此在以上背景下,以装配加工产业为代表的中高技术附加值产业取到了高速发展。其次,七八十年代日本国民人均收入高增长进入新的阶段,制造业终端消费需求较大,且逐渐向多元化发展,消费需求升级;同时全球化进程加速,外需市场迅速扩张;内外需求高增长和结构多元支撑了日本制造业企业产能的扩张,并通过波及效应拉动了中上游新兴产业的发展。

东兴证券: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附报告)

从制造产业间产值占比来看,进入90年代日本产业结构升级有所放缓,技术创新瓶颈、人口结构变化、汇率波动和经济低迷共同影响了产业升级趋势。技术上日本以政府为主导的模仿改进创新模式难以适应9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市场机构创新的灵活性、前瞻性和适应性不足,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因此日本技术创新在赶超西方发达国家后反而难以引导全球科技创新方向,造成产业结构高级化动力不足。此外90年代日本老龄化愈加明显,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人口结构变化造成经济内部需求疲弱,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持续升值,对外需造成一定的冲击,需求疲弱,制造业总量增长和结构变迁动力不足;同时人口结构变化和外汇升值以及资源禀赋劣势加速了日本制造业海外建厂步伐,国内一定程度上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当然产业结构跃迁速度放缓,但中高技术附加值产业产值占比仍在缓慢提升,趋势并未出现逆转。

东兴证券:以史为鉴,日本的产业升级之路(附报告)

对比中日两国制造业发展,我们认为国内产业结构跃迁也在稳步推进,但在高科技领域仍有一定的差距。总结日本经验,我们认为国内在以上方面存在优势:和日本一样我们拥有工程师红利劳动供给的结构性优势,此外,国内在区域位置、要素禀赋等优势加持下具有全产业链优势,拥有庞大的、仍待挖掘的内需市场,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基础但同时也应当看到,国内制造产业结构高级化仍存在不确定性,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仍有较长的路要走,和日本一样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有可能对总需求产生负面影响,从而拖累产业升级。

风险提示:国内经济增长不及预期,技术创新不及预期。

 

本报告PDF版已分享至本站知识星球,欢迎加入查阅和交流。原网站年度VIP联系“dongxizhiku”微信可免费加入。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