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国内网络开始热衷于讨论“越南、印度是否会成为中国制造的有力竞争者”。恰好这两年多我在管理越南工厂,有些一线经验,可以与各位分享自己的部分经历与观察。不过个人观察有限,仅供大家参考讨论。我们项目之前在中国大陆做了十多年,后来大部分转移到越南胡志明工业园区。之前我的工作是管理大陆的工厂运营,对于越南项目只是偶尔做培训咨询,公司在越南聘用了当地员工组建管理团队。之后特朗普对中国制造一搞关税,直接加速了产品向越南转移的趋势——特朗普绝对是这波产业转移的罪魁祸首之一,25%的关税吓死人,我们好多贸易条件还是DDP(Delivered Duty Paid,税后交货),被逼得没办法,“Made in VN”的标签能保全很多利润,只剩转移这一条路。在一些领域,“越南制造”标签能比“中国制造”保全更多利润(资料图/越媒)公司同时大刀阔斧改革,裁掉越南本地商务团队,之后由我一个中国经理人接管。通常认为当地的经理人和团队才有最默契的沟通,但3年过去了,公司管理层并不认可他们的表现。越南的确问题多多首先,供应链是大问题。不怕笑话,开始居然有标签纸箱包装盒都是从中国进口来的,有时甚至运费比货物价值还贵。但是,企业的投资是灵活的。开始没有供货商,一旦当地企业有稳定的需求,就一定有公司投资去满足这个需求。就这么简单。当然,这需要时间。工厂的体系是庞大而复杂的,人员的培训也需要很多时间,但这个体系只要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就可以建立起来。果然大半年之后,至少8成包装类物料实现本地化,其中不乏外资在越南的新建工厂接手生产。其次,人才不够成熟。越南工厂的体系建立起来之后,并不是和中国大陆一样好。这点基本没有可比性,起码现在是这样的。大陆的工程师,10~20年工作经验的一抓一大把;而越南工厂里,工程师多是刚大学毕业几年而已。越南开放才多久?根本没那么多现成的专业人才,哪里像大陆一个城市多少万成熟人才,什么职位的都有;越南的员工也要从最基本的技能开始培训。而且他们的英语,说得清楚的不多,但抓几个主词我还是听得懂的,有的员工写英语,还需要我翻译成可被理解的版本。他们会安排英语水平比较好的人和我们做接口,保证日常沟通基本顺畅。管理方面有大量的外籍工程师和商务经理人,本地经理人占少数比例。在越南,有大学学历还会英语,一到外资工厂好好钻研几年专业有了经验,立马就能找到不错的工作。随着时间推移,相信本地人才会逐步成熟,这是必然的趋势。在与越南团队协作方面,有网友提出越南人不如中国人聪明,最终会影响项目成败。中国人的确聪明能干,而越南人在灵巧方面,学习能力的确明显差一些,沟通能力也弱,同样的项目让越南人做,往往会遇到在中国从来没听说过的新问题。和越南团队做管理沟通,基本是每个客户都头痛的经历。我也是死磕磨合大半年年后才有明显成效。期间要给他们做专业榜样逐步获取信任,做很多详细的案例和流程培训,到现在也是每天都开会关键产品过一遍紧盯着。相比而言,中国的项目根本不需这样细致的管理。还有一个文化差异,那就是在中国如果出事了,多半选择诚实面对认错,坦白检讨完事;而越南的文化是不要报坏消息,他们可能会试图掩饰,放烟雾弹,或者就是沉默不认。在中国2-3周搞明白的事,在越南可能要2个月才水落石出。管理方面多些耐心和安抚非常有必要。比如我会鼓励他们,犯错不可怕,犯错是进步的机会。
本地员工的管理 网上有舆论说,越南员工不好管理,不肯加班赶工期,动不动就罢工和公司对峙,还拿出台湾工厂的一个实例。这方面我希望大家能客观看待,这的确不是普遍现象。罢工就好像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产生条件,而公司的管理方式就是关键因素。我们的项目原来在国内也曾遭遇这类事件。当时因为工厂把加班费计算方式改变了,员工觉得不划算,于是贴出“还我血汗钱!”的标语。那个阶段我记得的不上班,起码就有3次,连洗手间里都写了语录。这是否可以说明我们中国工人难管理呢?当然不是。我们的项目在越南运营五年了,在我接手项目的两年多里从来没有发生过罢工事件,平时也从来没有因为找不到人加班而延误交期,春节特殊除外。我们项目上千人,每个月几百个订单,摊子绝对不小,算得上有相当的代表性。人性化的管理很重要。尊重个体,而个体不单是生产流程中的一个元素。他/她有家庭有生活有情绪。我们之前在国内不时听到这样的管理说辞:不管个人有什么原因,反正工作要优先完成。我的看法正相反:先把私事处理好,然后才专注工作。当然这里面包含着巨大的信任。我们团队的越南员工,年轻有活力,勤勉努力,对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他们值得我的信任与尊重。比如越南的春节,员工们都要回老家,很像我们大陆的春运。员工们花数小时在路上,飞机换巴士再换三轮车甚至农村的马车,就是为了回家团聚,一年一次,放假持续约10天。这一特殊节日期间,订单再紧急,我不会要求赶紧回来加班。越南的公假很少,一年到头没几天,比中国少很多,他们好不容易回家,值得好好享受难得的团聚。越南农历新年同样讲究家人团圆(资料图/越媒)我们的越南团队多是20多岁的弟弟妹妹,都喜欢玩。他们会告诉我,下周一不来上班了,大家要出去玩,难得的集体活动大概半年一次。跟我请假,我就爽快答应,并祝他们玩得开心!人家平时晚上加班也没跟我要加班费,产线安排好了他们出去玩,这也过得去。我周末发邮件他们都有人及时回,我怎么就不能祝福他们度过愉快的一天呢。有一次突然早上有个核心员工跟我请假,说家里有急事(回外地的家,需5个小时),要马上请假离开。那个妹子平时大咧咧,碰伤了左脚还要搞伤右脚的那种,我担心她慌慌忙忙在路上出事。于是我立马告诉她,家里有急事你随时走,一路注意人身财产安全;请她保持冷静,再大的问题都可以解决。我邮件写的是真心话: Your family should always come first. Everything else is secondary。(“家庭应当永远排在第一位,其他都是次要的。”) 她回家之后,晚上居然还坚持看邮件,第二天远程参加例会。我是挺感动的。类似的小事慢慢堆叠,我们的团队合作关系逐步变得很融洽,基本上我指哪里,他们搞哪里,问的事情件件有回应,甚至有时远超我的预期。现在我已经很享受和他们的合作了,这是我在接手项目时根本不敢想象的。最开始合作时,团队的氛围和风气完全不是现在这样。那时有暗藏的抵触和对峙,每天剑拔弩张举步维艰,最困难的时候,每天对于工厂和客户都是一种折磨。比如生产计划部因不堪压力在3年期间经历7轮员工辞职,客户对接人员也需适应7轮并重复提供培训。这是我接手前发生的事,最近两年多关键员工队伍很稳定。之前SVP(高级副总裁)也介入这一块,他也说没办法,给了指令他们不听,很多员工觉得压力山大就辞职不做了。我曾经参加他的会议,扯两个小时完全没效率,拖累至少十几个核心员工——和大老板开会神经高度紧张,完了哪里还有时间和精力做其他事?可见,要拖累团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每天开几个小时的管理会议。核心员工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交差应付开会,如何表现不出丑,如果实在没办法就辞职跑路。我跟团队说,我们例会就争取40分钟左右结束,提前准备好信息,及时沟通安排清楚。这对于几个亿的中型规模项目挺合适。年轻人喜欢高效利落的方式,他们配合得很不错,人员大局稳定,业务越来越熟悉,开会气氛居然变得轻松起来。对于优秀员工,我反复地公开表扬,督促项目组加工资发奖金、尽可能提供升职机会。我们组有一位非常优秀的越南员工,我和他们经理说,你再找200个人也没他这样出色的,他在这里你我都会好过,必须重奖留住人才。评说员工好不好管理,不如看你是如何做管理。毕竟人性是相通的,人性会选择相对感受最值得、最愉悦的伙伴长期合作。据我所知,台湾工厂的奇特规矩比较多,有的甚至反人性,比如禁止聊天,导致工作气氛压抑,员工关系淡漠甚至冷酷,人每天像机器一样上班下班,看不到出路。这样的人生意义何在?为什么只有富士康有连环跳楼悲剧,其他大厂没有呢?可能真不是凑巧。规章制度有礼有节,日常事务有人性关怀,给予人才足够的重视和价值尊重,这都是管理者该做到的。这些方面都捋顺了,员工管理就不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