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上云的拐点到了,阿里云已经做好准备

5G商用的落地刺激了边缘计算和客户终端数据的爆炸式增长,这对IT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云计算无疑是最佳选择。云计算就是企业业务发展与创新的坚实底座。

IDC发布的《全球云计算IT基础设施市场预测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云上IT基础设施占比首次超过传统数据中心,云计算成为名副其实的市场主导者。全面上云的拐点已现。

云到底胜在哪里?

过去十年是云计算快速发展的十年,通过对传统自建IDC市场的逐步蚕食,云计算已经在关键技术和应用规模上实现了对传统IT的全面超越。在云计算诞生的最初几年,企业用户其实一直在自建IDC和采用云基础设施之间纠结。现在,越来越多成功的应用实践证明,云上的基础设施比自建IDC更胜一筹。

IDC最新公布的《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2019第一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公有云服务整体市场规模达到24.6亿美元,同比增长67.9%;从市场份额来看,阿里云继续排名首位。以阿里云的成功实践为例,让我们从不同的维度比较一下云上基础设施与自建IDC到底孰优孰劣。

全面上云的拐点到了,阿里云已经做好准备

首先,云的成本比传统IT节省一半以上。自建IDC需要一次性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动辄就达数百万元。自建IDC往往是按照最高使用量来设计,很容易导致过度配置,在非业务高峰期,会造成大量资源闲置。知名IT杂志《连线》曾撰文指出,企业自建机房的服务器利用率仅为6%。另外,硬件的生命周期通常为3-5年,到期后的设备淘汰更新或升级扩容又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而云则不同,它是按需使用、按量付费,能够弹性伸缩,灵活应对企业业务的波峰波谷。

其次,云的稳定性比传统IDC提升10倍以上。有数据为证,阿里云的云数据中心遍布全球各地,现有的56个可用区的机房符合ISO22301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历史运行可用性高达99.999%,并且具备高可用电力架构、高可用网络架构、3+N多线接入GBP等,能够有效避免停电、网络故障等对业务边续性的影响。实际上,物理硬件的损坏是不可避免的,而公共云的核心能力就是让客户对硬件损坏无感知,即使出现硬件故障,负载也可以自动在不同硬件上灵活迁移,从而减轻了运维的压力。

全面上云的拐点到了,阿里云已经做好准备

再次,云比自建IDC更可靠,也更安全。成立于2009年的阿里云,在十年中服务了全球数百万用户,从服务器、存储、网络、数据库到平台性产品服务,阿里云建立了最完善和丰富的技术产品体系,可以应对不同场景的技术需求,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安全可靠的云平台。Gartner的数据显示,传统数据中心出现的安全事件是云上的三倍。云服务厂商持续不断提升云平台的安全防护等级。以阿里云为例,仅在2018年就帮助云上用户修复了734万次漏洞;为保障云上用户的数据隐私,阿里云制定了严格的数据安全保护机制,包括所有工程师操作都需身份验证、用户数据全链路加密、采用全球最严的第三方数据安全审计等。

最后,云上的技术生态比线下更丰富。云上汇集了业务应用所需的开发环境、人才和工具。举例来说,85%以上支持业务流程的开发都已从软件迁移到云上;90%以上的服务调用接口也已上云;越来越多的业务可以通过轻量级的小程序开发来支持。统计数据显示,如果自建IT,IT人员30%-40%的时间用于基础设施的运维,30%的时间可用于应用管理;如果业务上云,上述基础性维护的复杂性可以简化,成本也可以降低。

综上所述,云上基础设施比自建IDC胜在哪已经一目了然。

云是企业发展与创新的加速器

从传统IDC到云,基础设施演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支持企业业务的运营与创新。从这方面来说,云的优势不言自明。

在过去十年中,全球市值排名前十的企业榜单有了十分明显的变化,那些传统的“实业”公司纷纷跌出榜单,新崛起的互联网、科技和服务公司则意气风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移动互联等新技术的快速更迭加速了企业的“新陈代谢”。在信息化时代,企业的生命周期是十年,而到了DT时代,则缩减到2-3年。

全面上云的拐点到了,阿里云已经做好准备

一家企业若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IT建设绝不能拖后腿。云不仅具有更低的成本和更好的稳定性,而且能够实现更快的交付和迭代创新。自建IDC需要经过多道审批流程,而且IT基础设施交付后还要进行虚拟化等步骤,建设到投产至少需要一年半载。而云即开即用,更符合当下的商业进化速度。

云上的创新速度更快,因为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有效的支撑模式。比如,阿里巴巴独有的快速创新模式——中台。数据中台与业务中台使得阿里巴巴经济体的多元业务互联互通,业务创新层出不穷,人机协同大量运用,并且依托数据智能开创了全新的商业形态。

云是一个开放包容的平台,并且与时俱进,可以无缝接入AI、IoT等新的技术能力,持续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应用需求。用户在阿里云上就可以快速享受到阿里巴巴达摩院输出的AI能力,低成本复用阿里巴巴集团的研发成果。统计数据显示,阿里云平台之上的语音、图像、NLP、决策AI等AI服务的每日调用量高达百亿次,服务全球近15亿人。

5G商用的落地刺激了边缘计算和客户终端数据的爆炸式增长,这对IT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云计算无疑是最佳选择。云计算就是企业业务发展与创新的坚实底座。

阿里云时刻准备着

目前,阿里巴巴集团业务约有60%运行在阿里云的公共云上,在未来一到两年内,阿里巴巴集团100%的业务都将运行在公共云上。IDC分析认为,中国公有云市场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2019年可望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级用户将核心应用迁移到云上,以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从市场趋势到客户的需求,从客户的接受度到云计算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收益,现在正是企业规模化上云的最佳时机。

那么,作为云计算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他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能够保证企业快速、稳妥、安全地上云?

企业上云,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将原有系统中的应用和数据安全地迁移到云上。阿里云可以提供完备的迁云工具。举例来说,针对服务器的迁移,阿里云免费提供自动化迁云效率工具——服务器迁移中心(SMC),一站式解决企业上云过程中服务器迁移碰到的各类问题。针对数据迁移,还有数据迁移利器——闪电立方(Lightning Cube),可以支持多种场景的数据迁移,并且提供灵活便捷的迁移服务。数据库迁移,阿里云早在2015年就推出了数据传输服务DTS(Data Transmission Service),可以保证数据库在迁移的过程中仍能正常提供服务。

从技术的角度讲,由传统IT过渡到云,企业完全可以放心。阿里云手握飞天云操作系统、飞天大数据平台、阿里巴巴双中台和智联网AIoT“四张王牌”,可以帮助政企客户顺利走入All in Cloud时代。

阿里云打造了完善的云平台产品体系。最核心的飞天云操作系统(Apsara)可将全球数百万级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单集群达1万台规模,毫秒级速度响应10万个进程的同时运行。

针对服务器、存储、数据库三大核心组件,阿里云也在持续更新:2017年阿里云在全球率先推出了融合物理机和虚拟机特性的“跨界”云服务器——弹性裸金属服务器神龙X-Dragon,基本没有性能损耗,整个机器的运行性能和裸机无异;2019年,阿里云POLARDB发布了重大更新,可以实现一键迁移传统数据库,如今的阿里云数据库已经位列全球云数据库市场第三;阿里云存储家族包括对象存储OSS、块存储BlockStorage、文件存储NAS、表格存储TableStore、归档存储以及混合云存储系列,已跻身Gartner全球云存储魔力象限挑战者象限,这是中国云计算厂商首次进入该象限。

CNCF(云原生计算基金会)的年报数据显示:2018年,云原生技术在生产系统中的应用数量翻了一番,正评估和准备使用云原生技术的企业用户数量增长了3倍以上。阿里巴巴是国内最早布局云原生技术的公司,也是云原生技术与应用的领先者,拥有丰富的云原生产品家族和业界最大规模的云原生应用实践,云原生客户数国内第一。

在云原生方面,阿里云拥有20余款产品,覆盖八大类别,涉及底层基础设施、数据智能、分布式应用等。这些产品可以完美搭配适用各种场景,比如“容器+存储”可以用于基因数据处理,“边缘容器+CDN”适用于视频直播互动场景,“容器+POLARDB”可以有效支持电商大促等。

阿里云将自身的容器技术与阿里巴巴集团多年积累的经验相结合,让企业的云原生应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覆盖互联网、制造、金融、政务等行业,拥有国内最大云原生客户群,包括西门子、新浪微博、居然之家等。

IDC的数据显示,2019年第一季度,中国公有云市场开局良好,IaaS和PaaS市场均保持高速增长。无论是从厂商的研发、产品和服务看,还是从企业用户的应用看,中国云计算发展的广度和深度都在与日俱增,企业从传统IT架构向云迁移的步伐正在不断加快。

本文来自信息化观察者网,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