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城市群

文:恒大研究院  任泽平 熊柴 白学松


        导读        


粤港澳大湾区为国家战略,定调为千年大计,有望引领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科技创新。这符合我们此前一直倡导的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大都市圈战略,与此前“控制大城市规模、积极发展中小城镇、区域均衡发展”的落后城市规划理念不同。


      核心观点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1)粤港澳大湾区土地面积占全国的0.6%,2017年经济总量占全国的12.2%,常住人口占全国的4.9%,在国内湾区中实力最强,基础条件最成熟。2)粤港澳大湾区逐渐从地方构想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定调为千年大计,发展规划即将出台。3)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意义: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拓展港澳发展新空间和新动能,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确保“一国两制”基本国策;助力“一带一路”倡议,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探索建立高标准贸易规则,引领对外开放;在北中南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下,大湾区将发挥优势区位,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4)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关键在于最大限度推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分工、七大重点合作领域。1)城市分工:产业布局协同互补,实现“9+2>11”效应。强化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作用,构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香港侧重国际金融、航运、贸易职能中心,澳门推进建设世界旅游中心。2)七大重点合作领域: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迎来大湾区时代。1)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湾区依赖于自身资源和港口群,抓住了三次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相继形成并崛起,分别以金融、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主要特点。2)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优势、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土地面积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毫不逊色,但在人均水平、研发投入、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等层面仍存在不小差距。其中,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为22747美元,只相当于纽约湾区的1/3、旧金山湾区的1/5、东京湾区的1/2。3)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现代金融、科技创新和先进制造,借鉴国际三大湾区发展经验,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有望成为第四个世界级湾区。

风险提示:推动不及预期


      目录     

1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1.1 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条件在国内最成熟

1.2 粤港澳大湾区从地方构想上升为国家战略

1.3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意义

1.4 发展关键:最大限度推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

2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分工、七大合作重点领域

2.1 城市分工:产业布局协同互补,实现“9+2>11”效应

2.2 七大重点合作领域:基础设施、市场一体化、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等

3  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迎来大湾区时代

3.1 粤港澳大湾区对标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国际一流湾区

3.2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聚焦现代金融、科技创新、先进制造


      正文     

1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1.1 粤港澳大湾区基础条件在国内最成熟

粤港澳大湾区由“9+2”组成,即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土地面积合计5.6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0.6%;2017年经济总量10万亿元,占全国的12.2%;常住人口6858万,占全国的4.9%。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城市群

湾区经济是大国发展标配,全球约60%的经济总量集中在入海口。世界知名的有三大湾区:以现代金融为核心的纽约湾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旧金山湾区和以现代制造为核心的东京湾区。中国自北向南主要有渤海湾区、胶州湾区、杭州湾区、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区等,实力最强、基础条件最成熟的则是粤港澳大湾区。

1.2 粤港澳大湾区从地方构想上升为国家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酝酿已逾10余年,从2005年明确“湾区发展计划”,到2015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共建粤港澳大湾区,2017年国家发改委牵头粤港澳三地签署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再到当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即将出台,粤港澳大湾区规划建设逐渐落地。从发展历程来看,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5-2014年),湾区经济进入地方构想。2005年,广东省政府在《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中明确划分“粤港澳跨界合作发展地区”,并要求把发展“湾区”列入重大行动计划。之后,湾区发展陆续写入2008年国家发改委《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9年粤港澳三地政府共同参与的《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2010年《粤港合作框架协议》等文件,跨区域合作初现雏形。2014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焦湾区经济,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新优势。

第二阶段(2015年至今),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定基调为“千年大计”。2015年3月,“一带一路”倡议首次明确提出“粤港澳大湾区”概念。2016年,“粤港澳大湾区”被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广东省“十三五”规划等,要求建设世界级城市群。2017年,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7月1日,值香港回归20周年,国家发改委牵头粤港澳三地政府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明确提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2018年3月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在接受采访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是千年大计,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地位非同寻常。2018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广东调研时强调,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城市群

1.3 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意义

1)对外开放新门户:建设高水平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新平台,探索建立高标准贸易规则,引领对外开放,助力“一带一路”倡议。

在当前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经济正面临新一轮对外开放的挑战和机遇。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4月博鳌讲话中向世界宣告:“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粤港澳大湾区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区位优势突出,具有侨乡、英语和葡语三大文化纽带,是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重要桥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有利于整合发挥其港口、金融、贸易、制造业等优势,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并且,粤港澳大湾区将凭借“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寻求制度创新,探索制定新规则,率先在大湾区内部试用,再推广到全球,参与国际贸易规则制定。

2)区域发展新布局:在北中南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下,大湾区将发挥优势区位,带动泛珠三角区域发展。

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城市群,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外来人口最多的地区。“十三五”规划指出,我国区域发展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南接东南亚、南亚,东接海峡西岸经济区、台湾,北接长江经济带,西接北部湾经济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可提高珠三角城市群的战略地位,形成北有雄安新区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有长三角领衔长江经济带、南有粤港澳大湾区带动泛珠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2016年3月国务院《关于深化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指导意见》要求,构建以粤港澳大湾区为龙头,以珠江-西江经济带为腹地,带动中南、西南地区发展,辐射东南亚、南亚的重要经济支撑带。

3)港澳繁荣新保障:深化内地与港澳合作,拓展港澳发展新空间和新动能,促进港澳长期繁荣稳定,确保“一国两制”基本国策。

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继续全面准确贯彻‘一国两制’方针,……支持香港、澳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深化内地与港澳地区交流合作。”在改革开发初期,香港、澳门凭借其产业、技术、资金等优势,引领内地特别是珠三角发展。随着内地改革开放深入推进,香港、澳门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香港一段时间经济低迷,亟需内地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可以通过构建协同机制,消除影响要素便利流动、产业合理分工的制度性障碍,打破行政地域壁垒,推进“一国两制”的新实践,保持港澳长期繁荣。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城市群

1.4 发展关键:最大限度推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

粤港澳大湾区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四个核心城市”背景下深化合作,涉及产业布局、土地利用、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和交通能源等,如何在不同的制度与城市之间,最大限度地让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效便捷地流通,在合作中实现共赢,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关键。在大湾区内部,存在“一国两制”方针下的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自由港,还有深圳、珠海两个经济特区,南沙、前海蛇口和横琴三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以及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个核心城市。并且,由于经济体量相当,广州、深圳、香港有可能出现的“龙头”之争,如何实现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是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2017年7月国家发改委牵头粤港澳三地签署的建设框架协议,在协调及实施机制方面规定:“编制《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推进规划落地实施。四方每年定期召开磋商会议,协调解决大湾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合作事项。四方每年提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年度重点工作,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征求广东省人民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以及国家有关部门意见达成一致后,共同推动落实。广东省人民政府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共同建立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日常工作机制,更好发挥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政制及内地事务局、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行政长官办公室在合作中的联络协调作用,推动规划深入实施。”

但对比京津冀、长江经济带,中央分别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均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担任组长。如果未来在中央层面成立一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效果无疑会更好。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分工、七大合作重点领域

粤港澳三地将在中央支持下,完善创新合作机制,促进互利共赢合作关系,共同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2.1 城市分工:产业布局协同互补,实现“9+2>11”效应

《深化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要求:努力将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更具活力的经济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和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的示范区,携手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世界级湾区都是外向型,面向全世界的,粤港澳三地须深度融合,发挥“9+2>11”的效应,根据框架协议以及相关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大湾区内部分工为:

1)强化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作用,构建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地。广州以基础工业和重工业为主,佛山着重发展轻工业,广佛共同布局、发展以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肇庆积极承接广佛的产业与资本转移,做优传统优势产业,积极构建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和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集聚区,利用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发挥中转港口的枢纽作用,拓展经济圈与广西、贵州的联系。深圳继续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制造、绿色低碳、数字创意等战略新兴产业集群,同时,继续发展金融、航运等现代服务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化。东莞和惠州依托深圳研发资源,集中产业制造优势,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珠海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家电电气、精密机械制造、生物医药和电力能源业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以重大成套装备为核心的先进制造业。中山、江门将着力强化综合服务功能,继续加强与澳门合作,发展国际性娱乐、现代商贸服务、观光旅游产业。

2)香港侧重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职能,澳门推进建设世界旅游中心。框架协议要求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功能,推动专业服务和创新及科技事业发展,建设亚太区国际法律及解决争议服务中心。澳门作为全球四大赌业之一,旅游业、酒店业和娱乐场吸引着全球游客,推进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打造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建设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城市群

2.2 七大重点合作领域:基础设施、市场一体化、科技创新、现代产业体系等

框架协议划定七大合作重点领域包括: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城市群

1)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共强化内地与港澳交通联系,构建高效便捷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香港作为国际航运中心优势,带动大湾区其他城市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和空港群,优化高速公路、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布局,推动各种运输方式综合衔接、一体高效。强化城市内外交通建设,便捷城际交通,共同推进包括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粤澳新通道等区域重点项目建设,打造便捷区域内交通圈。建设稳定安全的能源和水供应体系,进一步提升信息通信网络基础设施水平、扩大网络容量。

此外,广东省综合交通运输“十三五”规划要求,到2020 年,交通基础设施总体达到国内领先、世界先进水平,基本建成覆盖全省、辐射泛珠、服务全国、连通世界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国际综合交通门户地位基本确立,实现“12312”交通圈,即广州与珠三角各市1 小时通达,珠三角与粤东西北各市陆路2 小时左右通达、与周边省会城市陆路3 小时左右通达,广东与全球主要城市12 小时通达。

未来,大湾区港口、机场等交运资源有望整合,形成合力,并受益于进一步区内外畅通的人流、物流等。

2)进一步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落实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及其系列协议,促进要素便捷流动,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人员、货物往来便利化,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营商环境。推动扩大内地与港澳企业相互投资。鼓励港澳人员赴粤投资及创业就业,为港澳居民发展提供更多机遇,并为港澳居民在内地生活提供更加便利条件。

广东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要创新通关模式、促进人才流动、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推动广深港高铁口岸“一地两检”合作安排协议正式签署。扩大粤港检验检测结果互认范畴,实施“一机一台、合作查验、分别处置”的关检合作查验模式,实行“预报预检”“即查即放”“一次申报、分批出境”等新通关模式。香港会计、税务、建筑、金融等专业人士经特殊机制安排直接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内执业。推进南沙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和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等平台建设,推动港澳游艇自由行通关便利化监管模式创新,正式实施澳门机动车入出横琴政策。推动香港汇丰银行、东亚银行、恒生银行分别成立由港资控股的证券公司和基金公司,11家粤港澳合伙联营律师事务所获批成立,嘉里前海项目首次实行“香港模式”管理。

3)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统筹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完善创新合作体制机制,优化跨区域合作创新发展模式,构建国际化、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不断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水平和效率,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

2017年12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印发《广深科技创新走廊规划》,要求依托“一廊十核多节点”的空间格局,着力集聚创新人才、科技成果、创新型企业,抢占关键核心技术制高点,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体系,营造国际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具有全球吸引力的人居环境,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打造中国“硅谷”,形成全国创新发展重要一极,全面支撑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全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支撑。

4)构建协同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充分发挥大湾区不同城市产业优势,推进产业协同发展,完善产业发展格局,加快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产业合作发展平台,构建高端引领、协同发展、特色突出、绿色低碳的开放型、创新型产业体系。

5)共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增加优质公共服务和生产生活产品供给,打造国际化教育高地,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推进区域旅游发展,支持澳门打造旅游教育培训基地,共建健康湾区,完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合作机制,建设绿色低碳湾区。

早在2010年,粤港合作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粤港合作框架协议》中就已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列入建设优质生活圈的首项任务。之后,广东省政府印发《实施〈粤港合作框架协议〉2017年重点工作》明确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双方将进一步落实《2016-2020年粤港环保合作协议》合作项目,继续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空气质素管理计划》,推进珠三角区域环境监测、水环境保护合作等工作。

6)培育国际合作新优势。充分发挥港澳地区独特优势,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经贸、金融、生态环保及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携手打造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区。支持粤港澳共同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和联手“走出去”,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平台,更好发挥归侨侨眷纽带作用,推动大湾区在国家高水平参与国际合作中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7)支持重大合作平台建设。推进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等重大粤港澳合作平台开发建设,充分发挥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合作中的试验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并复制推广成功经验。推进港澳青年创业就业基地建设。支持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江门大广海湾经济区、中山粤澳全面合作示范区等合作平台建设。发挥合作平台示范作用,拓展港澳中小微企业发展空间。

2018年5月24日,国务院发布《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的通知,要求到2020年,率先对标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建立与国际航运枢纽、国际贸易中心和金融业对外开放试验示范窗口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打造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先行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和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强化自贸试验区同广东省改革的联动,各项改革试点任务具备条件的在珠江三角洲地区全面实施,或在广东省推广试验。

对标国际一流湾区,粤港澳迎来大湾区时代

3.1 粤港澳大湾区对标纽约旧金山东京三大国际一流湾区

在过去的世界经济格局调整中,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世界湾区依赖于自身资源和港口群,抓住了三次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相继形成并崛起,分别以金融、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为主要特点。其中,一战到二战期间,纽约湾依靠大西洋贸易通道成为第一个世界级湾区,并且成为全球金融中心;二战后,旧金山湾依靠太平洋贸易通道、教育和人才优势,成为第二个世界级湾区,位于湾区南部的硅谷是全球科技创新中心;20世纪60-90年代,东京湾凭借科技制造实力成为第三个世界级湾区,先进制造优势突出。三大湾区的发展路径可总结为四个阶段:单级城市、都市区、城市群、世界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优势、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土地面积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毫不逊色,但在人均水平、研发投入、产业结构、科技创新等层面仍存在不小差距。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总量达到1.56万亿美元,已经超越旧金山湾区,并且与纽约湾区和东京湾区的差距在逐渐缩小;此外,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吞吐量和机场旅客吞吐量位居世界湾区之首;粤港澳大湾区广东9市包括全球领先的制造业基地、中国最具创新精神的城市、华南最大商业中心、文化旅游中心,而香港具备“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和国际人才优势,澳门是全球主要的娱乐会议中心。综合而言,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优势、经济体量、人口规模、土地面积与世界三大湾区相比毫不逊色。但是在人均发展水平上,粤港澳大湾区远远落后于国际三大湾区,人均GDP只相当于纽约湾区的1/3、旧金山湾区的1/5、东京湾区的1/2,差距明显,单位土地产值相当于国际三大湾区的3/5左右; 研发投入少,科技进步对GDP的贡献率低;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缺乏足够数量的全球创新知名企业,世界500强公司不及国际三大湾区的一半。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仍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潜力巨大。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城市群

3.2 粤港澳大湾区未来聚焦现代金融、科技创新、先进制造

通过对国际三大湾区发展历史的回顾以及现状的对比分析,基于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基础和发展实力,粤港澳大湾区未来有望打造成一个融合现代金融、科技创新以及先进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湾区。

1)深化港深金融合作,服务实体经济稳步发展。纽约市政府通过与临近州政府的合作,充分利用曼哈顿华尔街资本优势,将狭长的岛屿转变成商业中心。至今,美国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三分之一以上把总部设在曼哈顿岛,全球7家大银行中的6家,2900多家世界金融、证券等机构以及各大垄断组织的总部都在此设立,并成立了纽交所、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等大型金融交易中心。此外,花旗财团、摩根财团等本土金融机构的快速成长也给湾区的金融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香港和深圳分别为国际、国内金融中心之一,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粤港澳大湾区下一步的合作在于推进湾区内金融机构协同,进一步完善深交所和港交所的互联互通,为现代金融服务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发挥好香港和深圳创业投资、私募融资的优势,并与实体经济作充分的对接,借助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吸引全球资本进入粤港澳大湾区投资,推动实体经济稳步增长。

2)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旧金山湾区的技术创新得益于在硅谷聚集着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包括公立大学34所,私立大学49所,五个国家级研究实验室。健全相关法律和基础设施为风险资本培育成熟的创投环境,打造产业资本回报科研的良性循环,进一步留住人才。同时,除了联邦建立的保护创新的法律体系外,加州政府还推出学徒计划、职业培训,严禁企业限制员工合理流动,为湾区内人才流动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粤港澳三地大湾区拥有多所研究机构和学校,聚集了众多科技公司,具备国际水平的创新基础。未来粤港澳大湾区可以发挥香港、广州、深圳三个中心城市在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领域对周边城市的引领和外溢作用,尽快推进形成一批能够媲美BAT的新产业和新企业。加大力度引进更多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所,加强高校间、校企间以及与国际科研院所的合作交流。落实港澳居民在创业、就业、社保、医保、教育等方面同等待遇,聚集更多科技创新要素在湾区内生长、发展,促进湾区科技创新,以区域融合推动产业的特色化、多元化来配合粤港澳大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建设。

3)培育高端产业集群,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二战后日本依托优质的六大港口和大量的产业专用码头,大量进口海外能源和原材料,在临海地区建立京浜、京叶工业区,这两大工业带集中了包括钢铁、有色冶金、炼油、石化、机械、电子、汽车、造船、现代物流等产业,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产业地带,同时又与在腹地东京的金融、总部、研发、能源等功能紧密互动,最终发展为世界上最大最先进、出口实力最强的新型工业地带,这是东京湾区能够成为世界综合性湾区的一大成功经验。

粤港澳大湾区有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大湾区时代将迎来由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的全面转型升级。粤港澳大湾区未来可以通过有力措施明确各市在世界级高端制造业集群培育中的不同地位,以及各市应重点发展和培育的优势产业或企业,建立合作共赢的长效协作机制,并且帮助高端制造业与国际市场、国际分工有越来越快速、频繁的互动,增强核心竞争力,抢占世界高端制造业制高点。




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城市群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泽平宏观):粤港澳大湾区: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