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协调推进高效防治疫情与经济平稳发展的四方面建议
摘要:当前,全国上下齐心协力抗击疫情并取得初步成效。隔离感染人员、减少社会流动是防治疫情最为有效的方法,然而,在中美贸易摩擦加剧、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长期实施隔离和减少社会流动,势必严重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本文认为,可通过科技助力、分类开工、分区防疫、预案先行等四个方面的努力来破解实施高效防治与实现经济平稳发展之间的难题。

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肺炎疫情先后在武汉和全国乃至世界范围扩散开来。海外主要和中国来往密切的国家都发生了感染案例,比如德国发生首例欧洲境内传染,至今感染人数达到12个,在德国从武汉撤回的124人员中,有2人感染,感染率约为1.6%(日本和韩国撤回人员的感染比例均约为1.4%,新加坡为1%)。基于中国人口基数非常庞大,即使世界卫生组织在1月30日宣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为“世界公共卫生紧急事件”,人口国际国内流动的过程仍在持续,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感染源头、极易传播的机理、实时监测方法和低成本有效治疗手段还存在很多未知,再加上春运返程开始,人口大规模流动,当前防疫形势还是非常严峻。
当今全国抗击疫情,如火如荼。全世界的海外华人也表现了极高的爱国热情,出钱出力,献计献策,挖掘全球的可用的医疗资源,帮助减轻国内医疗防疫物资短缺的困难。在海外主要发达国家,基于充足的医疗资源和及时的防护措施,大范围爆发的可能性也在日益减小,但是国内局部大爆发的可能不小。本文提出以下四个方面的十八点的政策建议,希望我们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保驾经济回到平稳发展的航线。
科技助力
一方面,人工智能、物联网、5G、机器人等高新技术行业,要本着“以人为本“的初心,在危机时刻显示真正的落地价值。另一方面,各级政府要通过举办相关“擂台赛”来征集解决方案,通过鼓励志愿示范应用、提高补贴力度等方式来加大推广使用力度,让这些高新技术在抗击新型肺炎病毒的过程中迅速成长、成熟起来,成功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支柱。具体建议做法如下:
分类开工
1.对于关系到国计民生、停产损失大、工厂内部隔离设施齐全、自动化程度较高的大型企业,尤其是高端制造业,在确认工人无感染的前提下,可考虑优先开工或复工,并严格控制好人员的安全,做好与外界的隔离。
2.对于生产紧缺医护用品(比如,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手套等)的企业,国家要通过实施补贴政策,在做好防疫保障的条件下,加大生产力度,保障市场供应。
3.对于超市和食品供应企业,在做好人流控制和消毒的前提下,需保障正常营业和稳定供应。农产品的供应要遵循中央精神实行“绿色通道”政策。
4.科研和信息服务行业宜鼓励工作人员在家办公。
5.各级各类学校宜开展远程教学,减少人员流动的压力。
分区防疫
1.各县(市、区)落实具体责任,作为基础防疫单位,连续两周没有新的感染者出现的县区可被确定为“无感染县(市、区)”。
2.只有“无感染县(市、区)”之间可以实现人员自由流动。
3.在县的基础上,逐渐扩大“无感染”的面积。
4.直到实现“无感染省”,然后彻底消灭病毒感染。
预案先行
鉴于目前防疫形势严峻,疫情还有在局部区域内爆发的可能,因此中央政府应要求地方市(县区)政府及早做好防疫预案,防止失控局面的出现。具体预案可包括以下五点:
1.医疗和隔离预案。做好医生、病房、以及医护用品的准备和调度预案,同时,预先寻找合适的隔离场所,确保所有感染人员、疑似人员以及相关接触人员都有必要的隔离场所。具体而言,要准备至少本地人口1%左右的隔离场所,可征用的场所除了医院还可包括本地的公共成所如学校、党校、体育馆、展览馆以及分布式空调的宾馆等。治疗预案应采取多种治疗方法并举,包括中医,雾化吸盐,Remdesivir 等,减少感染者的死亡率。
2.信息监控预案。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基站数据,支付数据,出行数据,监控数据)24小时动态监测感染发生源头和地区分布,随时发现疫情扩散苗头,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多人同时体温检测,结合人脸识别对发热人员进行追踪。同时,监测相关医疗和隔离资源等准备情况,做到随时可以启动利用。此外,可利用各种信息渠道,对本地居民大力宣传,做好防护工作,防止区域性感染爆发。
3.食品和饮用水安全供应预案。疫情扩大时,本地食品供应渠道应保持畅通,开放“绿色渠道”,重点抓好大米、猪肉、鸡蛋、面粉、青菜的供应工作。同时,做好饮用水质量的监控,防止水源污染。此外,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普遍推广每人使用独自公筷。杜绝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
4.交通控制预案。一旦发生规模性区域爆发感染,要协调好交通,做好相应的区域隔离工作。要坚决制止破坏道路的行为。国道等交通大动脉的封路措施应该要由中央政府统筹协调。
5.治安预案。在防疫期间,要做好治安预案,防止重大恶性事件的发生,尤其要防止因为疫情防治导致的次生灾害。同时,加强人民群众的心理疏导工作,做好舆情的正确引导,多报道治疗成功的好消息。
张建伟,德国汉堡大学人工智能教授,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于晓华,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学教授,农业经济学和人口学双博士。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三思派):关于协调推进高效防治疫情与经济平稳发展的四方面建议
注:本站文章除标明原创外,均未网友或机构投稿分享,如有宣发需求或侵权请联系dongxizhiku@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