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索尔海姆:中国绿色“产能过剩”正是世界期待的气候解决方案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在Dialogue Earth发表专栏文章,题目是:China’s green “overcapacity” is the climate solution the world asked for(中国绿色“产能过剩”正是世界期待的气候解决方案)。
围绕中国所谓可再生能源“产能过剩”的全球争论日益激烈,这主要由美国和欧盟的政策制定者推动。这种批评令人困惑:十多年来,包括西方在内的世界各国领导人一直呼吁中国如今正在推进的这种快速绿色扩张。
自2000年代末以来,从联合国、世界银行到世界经济论坛,几乎我参加的每一场重大论坛上,人们都在呐喊:“让我们停止补贴化石燃料,开始支持可再生能源革命。”
尽管有这些呼吁,西方政府在加速绿色产业发展方面行动迟缓。一些西方汽车公司甚至选择在排放目标上作弊,而非加速向电动汽车转型。在指责中国做了我们所呼吁的事情之前,我们西方人应该好好审视自己。
从批评到合作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廉价的中国太阳能电池板意味着全球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一条通往繁荣的绿色道路。从历史上看,各国(从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开始)都以化石燃料(主要是煤炭)为基础发展经济。但如今,在中国、美国、印度和德国等主要市场,太阳能比煤炭更便宜。发展中国家现在可以通过从煤炭转向太阳能来节省资金,促进经济增长,而无需富裕国家的援助。过去十年,太阳能价格下跌了近90%。这是没人预料到的,甚至更少有人认为这是可行的。这一转变是由通威、隆基、天合光能、晶科和晶澳等中国领先太阳能公司之间的激烈竞争推动的。
当拜登政府的美国财政部长珍妮特·耶伦称中国政府补贴导致生产过剩并破坏全球市场韧性时,她忽视了全球需求的现实。在中国最近经济困难时期,很少有行业像清洁能源一样对投资者有吸引力。商界领袖密切关注着该行业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太阳能生产方面。从全球需求来看,我们面临的是绿色产能不足,而非过剩。只要产品昂贵,需求自然就低,但现在,随着规模扩大,成本下降,需求持续上升。
中国企业无疑受益于政府的绿色战略。然而,他们的投资和扩张是基于对国内外市场的仔细评估。当中国产品在国内外都取得成功时,“产能过剩”这个词就变得无关紧要了。相反,全球迫切需要更大的绿色投资和更强的需求。
中国不存在“产能过剩”,而是拥有可以让世界受益匪浅的生产能力。中国的绿色工业革命为全球气候行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因此,其他国家不应将中国在绿色产业中的领先地位视为威胁,而应将其视为加速全球能源转型的强大引擎,并加快步伐与之竞争。
全球绿色之路
东南亚等地区迫切需要可持续经济增长的途径。中国在太阳能和电动汽车领域的显著扩张主要是由重大技术创新推动的,这些创新随着全球需求的上升大幅降低了成本。
最近我对尼泊尔的访问强烈印证了这一观点。加德满都的街道上挤满了电动汽车,使尼泊尔与挪威和中国并列成为全球电动汽车普及的领先者。中国电动汽车经销商遍布该市主要街道,提供价格实惠但技术先进的电动汽车,这些汽车完全由国内水电供电。用国内绿色能源取代进口石油对尼泊尔来说是三重胜利:它减少了污染,应对了气候变化,并腾出了资金,这些资金可以更好地用于医疗或教育。
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发展中国家每年需要约1.7万亿美元的可再生能源投资,但2022年全球仅投资了5440亿美元。我们迫切需要更多负担得起的解决方案来弥合这一巨大的投资缺口,而不是可再生能源产能过多。可再生能源必须变得充足和廉价,才能让“钻啊,宝贝,钻”这种过时的心态销声匿迹。
正如哈佛大学经济学家 Dani Rodrik 所说:“可再生能源和绿色产品的过剩正是气候医生所要求的。”
在印度尼西亚,中国天合光能与当地合作伙伴的合作促成了东南亚最大的太阳能制造工厂之一的建设。这个耗资1亿美元的工厂不仅创造了数百个当地就业机会,还迅速推动了印度尼西亚向清洁能源的转型。
同样,中国在印度尼西亚、泰国、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巴西和许多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电动汽车工厂正在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转让。这些伙伴关系清楚地表明,中国巨大的可再生能源产能如何能够增强发展中经济体的实力,促进共同繁荣,而不是依赖。
应对合理关切
然而,我们也必须认真对待合理的关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领导人都曾向我表达过对过度依赖中国清洁技术的担忧,这可能会抑制当地制造业,并造成长期贸易失衡。这些都是合理的观点。国家优先考虑本国公民的就业是很自然也是必要的。
解决方案不在于保护主义,而在于扩大国际合作。通过有意义的技术转让、本地制造伙伴关系和能力建设努力,中国可以帮助其他国家发展自己的绿色产业,避免单方面依赖,同时推动更公平的全球转型。
我们需要中国清洁技术领军企业(从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等电动汽车和电池巨头,到金风科技、远景科技、中国三峡和所有主要太阳能制造商)进行更大规模的全球投资。去年,仅通威一家公司生产的太阳能电池就超过了除五个国家之外所有国家的历史总产量。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现在主导着绿色革命中最关键的部件:电池。
与苹果和三星等全球巨头的对比有助于说明这一点。苹果通过高效地供应美国以外的市场成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公司。同样,如果三星只依赖韩国的小国内市场,它的全球领导地位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两家公司都有巨大的“产能过剩”——这也是世界能够购买它们产品的关键原因。
同样,中国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之所以繁荣,正是因为它服务于全球市场,而不仅仅是国内需求。中国应该出口更多的电动汽车和电池,建设更多的太阳能和风能发电厂,建设更多的高速铁路系统和5G网络,因为这些技术对满足紧迫的全球需求至关重要。同时,这应该基于双方同意的贸易惯例,各国应该合理地期待技术转让。
当我参观宁德时代位于中国南方宁德的总部时,人们多次讨论宝马在该公司崛起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这家德国汽车制造商是一个要求苛刻的客户,分享了帮助塑造宁德时代发展的最佳实践和技术。如今,宁德时代已成为全球领导者,现在它也应该与世界分享其技术,包括德国。
贸易战对绿色转型会产生什么影响尚不清楚。此类冲突会让我们所有人都更贫穷,并阻碍迫切需要的创新。然而,没有迹象表明中国、欧洲、印度或其他任何主要大国会跟随美国走这条路。它们不太可能接受贸易战或减缓绿色转型的势头。印度总理莫迪最近表达了相反的观点,宣称印度现在可以将经济增长与生态责任结合起来,在保护地球母亲的同时发展经济。
随着时间的推移,美国公众和企业都将对贸易战政策起到制衡作用。福特和通用汽车等公司明白,汽车的未来是电动的。如果它们让自己局限于特朗普塑造的汽油SUV国内市场,它们将成为这场技术革命的大输家。中国公司将Simply占领全球市场。毕竟,历史上没有一个君主能在汽车和火车发明后强迫人们骑马。
归根结底,今天真正的气候领导力不仅仅是成为制造中心,而是成为全球发展的坚定合作伙伴。向绿色经济的紧迫转型需要工具、技术、资金和专业知识——这些资源中国都非常丰富。但仅仅提供产品是不够的。中国必须提供适合当地情况的全面解决方案,在最需要的地方创造就业机会和机会。
加德满都充满活力的街道上挤满了电动汽车,这不仅代表着尼泊尔的进步,也代表着整个亚洲更绿色未来的愿景——这个大陆拥有世界60%的人口。各国不应设置壁垒或害怕竞争,而应拥抱合作,利用中国的工业优势来实现关键的全球气候目标。未来的任务需要创造力、国际合作和对可持续未来的共同承诺。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潜力远非“产能过剩”,而应被视为我们最大的全球机遇之一。
【本文作者埃里克·索尔海姆(Erik Solheim)是环境与发展政策领域的全球领袖,曾任挪威环境与国际发展部长,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总干事。他目前担任布鲁塞尔欧亚中心主席,并在亚洲、非洲和欧洲担任多个顾问和董事会职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