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勇:智能制造助力制造业形成新价值创造体系

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制造业的规模、丰富性、多样性已位居全球首位,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2023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33万亿元,占世界的比重稳定在30%左右。部分行业竞争力已在全球实现领先,涌现一批灯塔工厂和标志性产品,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为中国制造业提供了系统性的竞争力。从价值链来看,这种供给能力没有止于制造环节,数字化正助力制造业从线性价值链转变为立体的价值链网络,促进我国制造业形成 “四跨”价值创造能力。

一是跨行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一方面部分领先企业通过跨界的方式增强自己的产业价值链,形成多行业门类彼此支撑、相互带动,不断扩大价值创造网络和空间,提升价值创造的多样性。船舶、工程机械、新能源汽车、光伏等行业崛起的背后是电子、机械、材料、化工等多条价值链紧密交织,从而创造大量新的价值增长点提升本土制造的竞争力。例如我国光伏产业成为世界第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平板显示器技术、固态照明技术、半导体技术以及金刚石线切割工艺技术的突破和支撑。过去行业积累的知识和经验无法解决的需求和痛点,通过跨界技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提升了产品质量。一方面部分领先企业通过跨界的方式拓宽自己的产业价值链,如除了手机和汽车,小米也在家用电器领域做出显著的成绩。在智能电视领域,2023年小米的电视销量达到了770万台,市场份额占比达到了21.2%,排名国内第二。在空调领域,2024年第一季度,小米空调产品出货量达到69万台,排名国内第四。小米依托平台掌握更多用户需求和体验反馈数据,使它在不同领域的产品设计、生产组织和市场营销方面创造出更好的价值。

二是跨环节的价值创造能力。在高端制造业领域,产品的价值链创造能力不再仅仅停留在制造环节,还延伸至研发、设计、销售、服务等环节,价值链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新的价值增长点。例如在汽车制造业,2023年,中国自主品牌共推出94款新能源新车,是合资品牌的13倍,也是十年前的4.7倍。对外,自主品牌的创造能力表现为产品矩阵的全品类、全技术路线更新,形成高低端电动化发展差异化竞争格局。对内,自主品牌的创造能力表现为平台和技术的迭代升级。当前,我国已成为驱动电机最大的生产国,电池技术跻身世界第一梯队。吉利INTEC品牌技术、小鹏SEPA2.0扶摇全域智能进化架构、哪吒山海平台2.0等陆续推出,为自主品牌进一步加速自动驾驶、智能网联布局构筑发展优势,也为未来中国汽车品牌的进阶发展夯实技术基础。而中国自主品牌的向上突破,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的增长,还体现在价格力的跃升。海关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跃升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超过120万辆,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出口均价也从2021年的1.95万美元,提升至2023年的2.38万美元。“量价齐升”真正反映出我国汽车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三是跨区域的价值创造能力。头部制造业企业实现了多区域的产业布局,有效利用了幅员辽阔的区域空间中的能源、材料、物流、人力资源等优势,尤其是产业链较长的制造复杂产品的头部企业,它们在国内外往往有十多个甚至是数十个生产基地。例如在电子制造领域,联想集团已在亚洲、欧洲、北美、南美洲等地布局了30多家制造基地,与供应链上下游2000多家企业建立数字化协作平台——供应链智能控制塔(SCI),与5000多家供应商保持稳定合作,为全球180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提供生产个人电脑、智能设备、手机和服务器等产品和服务,形成了“全球资源、本地交付”的强大竞争力。联想充分利用分布在全球的优势资源,如生产制造优势、软件开发优势、工程化优势、创新优势等,以组合拳的方式提供给全球客户,将销售、服务、市场等环节通过本地运营来实现,也推动了全球供应链的韧性发展。在汽车领域,为了更贴近市场和提供优质服务,比亚迪依据汽车市场分布、当地产业链基础,进行了广泛的海外布局。目前比亚迪已在全球设立30多个工业园,其中在全国范围内共有9个分工厂,并在泰国、乌兹别克斯坦、巴西均设有生产基地,实现了全球六大洲的战略布局,并成功打入60个国家和地区的市场。

四是跨梯次的价值创造能力。近年来,我国不仅保持了完整的生产制造体系,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培育出30个“数字领航”企业;五批共1295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八批共1574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9.8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超过20万家。它们分布在制造业中各个需要“补短板”“锻长板”“填空白”的关键细分领域,在产业链强链稳链固链中发挥重要作用。更重要的是,不同梯次的企业通过供应关系连接和数字化平台协同,形成巨大的大中小企业融通价值创新能力。例如,中兴通讯发挥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带动国内200多家上游配套企业紧密协作。自2019年以来,中兴通讯累计定向采购400多亿元产品,推动了8000多个器件供应的多元化,助力一批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的形成。

我国制造业取得以上成绩,离不开智能制造的助力。我们看到,“四跨”价值创造能力是在智能装备、数字化技术、智能平台形成的智能制造系统之下,才实现了“更好的制造”和“制造得更好”。在这个层面,智能制造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战略思维,一种迈向全球引领和产业高端的系统方法论,催生了更好的价值创造体系,更高的价值创造方式,更优的价值创造手段。

中国电动汽车的突破,其实也是若干个产业价值网络通过数字化技术形成的深度嵌套。材料、机械、电子、电气、家电等产业链“编织”出一张巨大的价值网络,新的供给开始满足新的需求。随着智能产品、智能装备、数字化供应链和数字化营销的深入应用,价值链环节的创新蓬勃涌现且不断加速。数字化技术为这种创新提供了保障,而价值的实现又反过来拉动了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例如动力电池行业,由于制造规模的快速壮大,宁德时代质量体系已经突破了传统上限,即从PPM(Parts Per Million)级别升级为PPB(Parts Per Billion)级别,对不良品率的要求从百万分率提升至每十亿个产品中才允许出现1-3个不良品。这需要在人、机、料、法、环、测的各个要素环节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接近7000个质量管控点实现智能的闭环管控。

即使在传统行业,这种“价值网络”也会带来巨大的增值。广州希音公司年收入超过300亿美元,利润超过20亿美元,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时装零售商,全球第五大独角兽企业。它的增值能力在于高效满足了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的1.5亿个客户的需求,但它的供给能力并非传统的管道式的生产销售,而是通过数字化网络连接了2000多家中小服装加工厂,构建了柔性生产网络,打造了“小单快返”模式。网络的编织是依靠一整套数字化工具,从服装的设计到原材料采购再到生产计划和排产、库存管理,每个环节都做到了网络联通和数字驱动。不仅如此,希音和它的设备供应商杰克股份等企业也在基于新需求和新场景共同推动纺织专用设备、物流仓储设备的快速迭代更新。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实体经济取得了长足进步,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新质生产力的提出,体现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引致生产力跃迁的时代特征,我们要牢牢抓住数字技术深入发展的重大机遇,利用数字化技术创新产业组织,提升制造业有效供给、柔性供给、高端供给等能力,推动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这也是走好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的共同需求。

 

作者: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首席专家 石 勇

本文摘编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dongxizhiku@163.com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