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首负”李河君:汉能的辉煌与没落

案例|“首负”李河君:汉能的辉煌与没落

“十几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若无睹

——任正非

出品:能源严究院

上周,院长和一位许久未见过面的老友聊天,方得知她离开汉能有段时间了。她曾在汉能工作了六七年,可以说见证了汉能的辉煌和没落。

 提到汉能,就不得不提这家公司的创始人李河君。这位中国前首富的商海生涯充满传奇色彩,但同时又极富争议。

 现如今,汉能犹如百足之虫,曾风光无限的李首富成了“首负”,泯然众人,江湖好久没有了他的音讯。

 

如果要梳理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商业史,寻找那些失败的典型案例,汉能的败落肯定有资格入选,它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样本。院长对李河君的评价是,他手里原本拿着一手好牌,却硬生生被他打得稀烂。

 

如果将汉能比作一个王国,那么李河君这个国王颇有点像唐玄宗李隆基——前期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后期怠慢朝政,宠信奸臣,导致安史之乱,大唐帝国从此由盛转衰。

 

汉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2015520日,这一天发生了一件标志性事件,汉能被做空机构做空,股价从7.35港元腰斩到3.91,市值瞬间蒸发1400多亿。这次暴跌事件可以说是这家薄膜光伏帝国的“滑铁卢”,从此一蹶不振。

 

汉能之祸始于“主君”。如果李河君不那么好大喜功,为大排场挥金如土,汉能也许不会沦落至此。如果汉能将那些无端挥霍的金钱转而用于产品研发,汉能未必不能成为一家好公司。

 

有人可能会说,汉能的失败是选错了赛道,如果当年李河君选择晶硅而非薄膜,结果可能会改写。如果要总结汉能失败的原因,这肯定是绕不过去的一个。

 

但光伏界不乏逆袭的典范。

 

在汉能的“现金奶牛”——金安桥水电站并网的那一年,隆基股份的创始人李振国正窝在西安一隅舔舐着第一次上市失败的伤口。李振国选择单晶的时候,也有很多人劝他选择技术更加成熟,市场接受度更高的多晶。

 

但李振国“一意孤行”。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他凭借一己之力,将单晶推上了行业主流,实现大逆袭,成就隆基王国。

 

李振国和李河君,一正一反,都是商学院最喜欢的教材案例。二者差距在于,前者一门心思搞技术、产品研发,后者醉心于营销——关系营销,市场营销,而最核心的产品缺乏生命力。

 

李河君曾说过,“我希望汉能有一天能成为中国的名片,就像苹果是美国的骄傲。豪言壮语犹在耳,但没有实现,就成了笑话。

 

如果李主席当年选择晶硅会成功吗?院长认为,他依然会失败,原因很简单,“性格决定命运”。

 

任正非曾说,“十几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若无睹”。

 

因为失败是最好的“清醒剂”。

01

 

“汉能越不可越之山,最终总能登顶;渡不可渡之河,最终总能达到彼岸。”

——李河君

 

2011327日,在距离云南省丽江市区52公里外山区的盘山路上,数十辆长约10米的大巴车在蜿蜒小路上徐徐前行。

 

这个特殊的大巴车队首尾相接,在丛山峻岭中显得蔚为壮观。路的外侧常伴悬崖峭壁,更是为这趟行程增添了许多刺激。

 

这一天,金安桥水电站正式并网发电。这座水电站座落在金沙江上,是金沙江中段一库八级水电开发方案中的第五级电站,“它比葛洲坝还大10%”。这句话也从此成为了李河君向外界炫耀的资本。

 

为了庆祝八年“抗战”的成功,汉能挥巨资安排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大巴车上的乘客均是这一历史时刻的见证者。

 

我对汉能最深的印象正是这次活动。尽管10年过去,至今记忆犹新。也是这一次,对云南大巴车司机的开车技术有了全新的认识,无比佩服。

 

至今记得,有一位坐在大巴靠近悬崖那侧的女记者,被大巴车身偶尔悬空在外吓得花容失色,赶紧调换了座位。

 

为了这次活动,李河君请来了韩红、汪峰等明星助阵。当年最直接的感受便是,

 

|汉能真有钱!

 

那时候,汪峰还没有大红大紫,为了这次商演和助理坐在了经济舱的后排,位置居然还没有与他同舱的院长靠前。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汪峰本尊,他当年留给我的印象是,皮裤,很瘦,低调,唱歌好。

 

后来听汉能的人又说,李河君当年和韩红兄妹相称。这位来自广东河源的客家人风头之盛,直逼圈外那些互联网大佬。

 

彼时,有着“光伏教父”之称的施正荣开始焦头烂额,整个晶硅光伏产业被欧美“双反”盯上,后来被棒打的浑身是伤。放眼望去,中国光伏界仿佛唯有李河君的汉能安然无恙,不得不让投资者刮目相看。

 

后来到了金安桥水电站现场,一行人参观了还未开闸放水的水电站内部。仪式在户外举行,旌旗飘飘,数以千计的凳子摆的整整齐齐,只等嘉宾入场。

 

众多嘉宾中,我唯独记得国家能源局原局长张国宝。当年李河君要在云南投资建水电站的时候,张老爷子站在反对阵营。民营企业投资建设如此规模的水电站,在国内确实尚无先例。

 

但李河君做到了。这让张国宝刮目相看。

 

另一个记忆深刻的画面是,活动现场有一块介绍汉能业务版图的展板吸引了媒体同行们的注意力。也是在那一次,李河君向外界展示了他进军薄膜光伏领域的野心。

 

我数了数展板上展示的光伏基地分布情况,按照汉能的规划,未来是要在全国布局13个产业基地,总计超过3GW

 

放到现在,3GW不算什么,但在当年,这可是一个非常非常大的计划,大到圈内人不敢相信汉能能干的成。

 

当时,光伏圈外的同行被眼前这座气势恢宏的水电站给震惊住了,而能源媒体同行们依旧持质疑态度。对水电站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水电站一旦建起来了,那就是一座印钞机,每天24小时,一年365天不断造血。

 

就这一条,即便再挑剔的媒体人,都可能会想:

 

也许他能成功

 

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河君说他之所以敢进入薄膜发电产业,底气就是金安桥水电站,“年年有十几亿现金流”,再玩个资本,加个杠杆,整个光伏界确实都没有他有底气。

 

仪式最终在发电机组轰隆隆的巨响中结束。在上游河水向下倾泻的那一刻,展板上那13个薄膜光伏基地仿佛在向李河君频频招手。

 

当天晚上,汉能又在城里开了个庆祝晚会,当时的主持人是朱军、朱迅。登台演出的除了韩红、汪峰,还有毛阿敏、孙楠、郭峰、李胜素、于智魁等人。

 

金安桥水电站的成功证明了李河君“越过不可越之山,渡过了不可渡之河”,但最终登顶,却是在另一个全新的领域——薄膜发电。

02

 

“我始终相信,当你带着使命感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上帝或上天将赋予你神奇魔力,让你正确处理每一件事,并让你享有一切好运。”

——李河君

 

金安桥水电站让李河君拥有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但放眼全国,他仍只不过是一个还算有钱的客家人而已。

 

潮商中从不缺大富豪。比如说,比李河君年轻两岁的国美创始人黄光裕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当李河君还在干小水电时,初中都没毕业的黄老弟已经多次问鼎大陆首富了。

 

|这让拿到博士学位的李大哥情何以堪

 

古希腊哲学家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李河君那时有的可不止一个支点,而是一座源源不断提供现金流的金安桥水电站。他的起点,可比阿基米德高多了。

 

李河君的野心是什么时候膨胀的?大概是在2003年左右,他告了有着“小国务院”之称的发改委,然后居然还成功拿下了八座电站中最好的一座金安桥水电站。

 

纵观整个能源圈有如此壮举的非他莫属

 

2006年,如日中天的李河君当选为全国工商联新能源商会会长。当然,他是以水电站“东家”的身份当选的,而很多在他之下的副会长,以及成员单位,光伏公司不在少数。

 

2004年德国颁布修订版的《可再生能源法》后,全球光伏市场就像打开闸门后的洪水,欧洲市场源源不断的订单,造就了中国光伏界最早的一批富豪。

 

李河君是看不起那些光伏同行的,一度还公开diss他们。但正是他瞧不起的这群人中,诞生了两个首富——比他大4岁的施正荣和比他小8岁的彭小峰。

 

|这又让李主席情何以堪

 

不管他怎么瞧不起那些同行,但光伏产业却是让李河君眼前一亮。要知道,2002年,国家电力总公司按照“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宗旨一拆十一后,中国的水电格局基本稳定,民企很难再染指大型水电站了。

 

无法再开发新的水电站,也就意味着李河君的财富可能达到了顶峰,但他的野心,早已不是一座金安桥水电站所能容下的。

 

经过两年的考察,李河君决定杀入光伏领域,毅然选择了当时市场非常不看好的薄膜光伏技术路径。据说,施正荣早年在澳大利亚读博时研究的正是薄膜,还发表了不少论文,但回国后创业,他毅然选择投入到了晶硅的怀抱。

 

公司内部的反对声并没有动摇李河君的决心。为此,他在2009年年初的公司年会上进行了回应,做了一场题为“我有一个判断”的讲话。

 

这个判断就是:

 

|“我仿佛已经看到晶硅一片死尸”。

 

我理解的弦外之音是,晶硅以前没有遇到强大的竞争对手,现在汉能来了,晶硅势必要“退位让贤”。

 

公司高管们尽管狐疑,但也只能按照老板指引的方向大踏步往前迈了。

 

一语成谶。李河君的判断最终被证实。由于受2008年金融危机的冲击,全球光伏市场停摆。彼时,中国光伏制造厂商的产品销售完全依赖欧美市场,这次危机导致国内数百家光伏公司倒闭,的确是“一片死尸”。

 

汉能因为选择了薄膜光伏,反倒成了“幸运儿”,也更加印证了李河君的远见卓识。

 

有了金安桥水电站的背书,汉能成为各个地方政府的座上宾,想在哪拿地就在哪拿地,银行也都追着它给钱。

 

汉能掌门人将公司的第一个光伏制造基地落在了老家广东河源。河源是他的福地,他的第一座水电站就是在当地的东江上建设的。

 

基地厂区占地四百多亩,随处可见的电子屏幕上不断滚动播放着汉能进军薄膜发电的雄心:

 

|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

 

论及“戴高帽”,中国所有光伏公司与汉能比恐怕都望尘莫及。

 

后来,为汉能提供产线的本土设备制造商——铂阳太阳能成为了李河君前往资本市场的“跳板”。彼时,铂阳太阳能刚刚在港上市。

 

和国外的薄膜生产线相比,铂阳太阳能的产品乏善可陈。但它是一家本土香港上市公司,这点足以吸引胃口越来越大的李主席了。

 

经过一系列资本运作,汉能成功入主铂阳太阳能,李河君也从此玩起了“左手倒右手”的资本游戏。

 

这场赌博带来了丰厚的奖赏,这位“薄膜教父”因资本站上了人生巅峰。但也正因为这场游戏,他也被拽下神坛,跌入深渊。

 

 

03

 

“尊者未必强名实弗契也霸者存其弱胜败无常焉

——(西晋)杜预

 

“汉能太高调了”,这恐怕是整个光伏行业内的共识。

 

从始自终,这家公司都特立独行,且不屑于跟晶硅同行们为伍。它是唯一一家将总部放在北京的光伏龙头公司。其总部坐落于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内部装修极为奢华。

 

在晶硅光伏同行们被欧美“反补贴、反倾销”调查打得喘不过气来时,李河君或许正为他的先见之明自鸣得意。

 案例|“首负”李河君:汉能的辉煌与没落

2012年,汉能非但没有采取“过冬”策略,反而在全球薄膜技术市场刮起一阵“汉能风”,美其名曰来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全球技术大整合。

 

短短半年内,汉能号称以“抄底”的价格收购了包括德国索利博尔(Solibro)、美国的米尔所勒公司(MiaSolé),以及全球太阳能源公司(Global Solar Energy)等全球顶尖薄膜光伏技术研究团队。

 

高调有高调的好处。

 

有金安桥水的背书,加上几乎囊括了这个星球上最好的薄膜技术,李河君只需当着看客们的面缓缓地展开他亲手绘制的美丽画卷,便足以引起惊叹连连。

 

事实上,那时候他可能的确只需坐在办公室内,一边欣赏着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美景,一边坐等各大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地方政府官员登门拜访。

 

接受《福布斯》等媒体采访时,汉能曾透露,在光伏基地建设中,使用的是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下游光伏电站开发中,则获得了国家开发银行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的授信额度。

 

在光伏基地建设中,《新世纪周刊》(《财新》周刊前身)报道中曾引述汉能内部“三三制”之说,即汉能、地方政府和银行各出资三分之一。

 

其实,“三三制”几乎是共识。不过,有晶硅同行高管曾告诉院长,汉能曾“要挟”某地方政府,开出的条件是只愿出10%,甚至更低的资本金。

 

不过,上述消息未经汉能官方证实。

 

银行挤破头“送钱”,地方政府开出各种优惠条件招商,汉能的薄膜光伏帝国就这样像气球一样,被不断吹大。

 

在这个过程中,李河君或许会越来越相信自己就是“上帝的宠儿”。

 

2009年正是杀入到薄膜光伏领域,到2011年我们在金安桥水电站并网发电庆祝活动现场看到的那块展板,短短两年时间,敲定13个基地的布局,难怪有媒体称李河君要么是“疯子”,要么是“骗子”。

 

2013121日,铂阳太阳能正式更名为“汉能太阳能”,汉能的13个薄膜光伏制造基地为上市公司源源不断送出大订单,公司股价飙升的同时,李河君的身家也水涨船高。

 

巅峰时刻是在两年后的218日。这一天是农历大年三十,李河君为投资者送上了一份超级新年大礼。

 

根据当天的公告显示,汉能太阳能与母公司汉能控股新签订三年期总供应协议,即2015-2017年间,每年从上市公司的采购上限约为128亿元人民币,比201437.8亿元的采购上限涨了339.3%

 

后来的事实证明,这是一起为抬升股价的资本运作行为,因为母公司所承诺的巨额采购并没有实现。但投资者却在汉能的这次操作中挣得盆满钵满。

 

当时,汉能股价已经在两个月内涨了150%,这一重大利好消息进一步推升了股价。201535日,汉能薄膜发电(后再次更名)股价以7.3港元收盘,总市值突破3000亿港元。

 

这是属于汉能的历史时刻也是李河君的人生巅峰

 

但树大招风,再加上本身“外强中干”,汉能很快被盯上了,

 

媒体率先发难。201211月,《财新》周刊发表了一篇长篇调查封面报道《雾锁汉能》,对汉能的技术能力和商业模式提出多方质疑,指出汉能的光伏制造基地远未达到承诺,并涉嫌利用关联交易套取高额利润。

 

事实如此,汉能的确给人看不懂、看不透的感觉。光鲜亮丽的外表后面,隐秘的角落到底藏有什么秘密,引起的不仅是媒体的注意,还包括做空机构。

 

20151月,曾有一家名为BHP的市场机构曾试图做空汉能薄膜发电,但最终因“弹尽粮绝”损失惨重。后来,李河君向华尔街的做空机构发出了檄文:

 

|“没读懂汉能的人赔得很惨

 

今年年初,美国资本市场“散户抱团血战华尔街”的故事被认为是华尔街百年历史上罕见的世纪之战。遥想当年,李河君一个人就曾战胜过华尔街的做空机构,堪称壮举。

 

但做空机构并没有就此放过汉能,“5·20”股价踩踏事件最终发生。当天,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价在半小时内从7港元跌到3.91港元,跌幅高达47%

 

这次暴跌让汉能薄膜发电的市值蒸发1440亿港元,李河君的身价也因此蒸发上千亿。

 

幕后黑手是美国两家对冲基金——辩证资本(Dialectic Capital)和伍德资本(Lakewood Capital),它们的理由是汉能薄膜发电的财务和商业模式问题。

 

后来据李河君回忆,5·20当天晚上,他还去了河北演讲,题目是tomorrow is another day”(明天又是崭新的一天)

 

只不过,经历过这次重创后,汉能的“明天”却一天比一天糟糕。当大潮退去,那些曾经捧着它的人突然发现,汉能早已衣不蔽体。

 

 

04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拔乎众祸必及之此古今不变之理也

 ——(明)杨慎

 

商海泛舟数十年,这恐怕是李河君栽过的最重的一个跟头。股价腰斩,上市公司被无限期停牌,地方政府失去耐心,公司业绩堪忧。

 

此后数年,李河君将自己藏在了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北园区内。在为数不多的公开场合,他曾反思汉能此前步子迈得太大大企业病严重

 

他还罕见地对外表示,感谢做空者,让汉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长。但这位造梦者对外表现的依旧信心十足,他相信眼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汉能的前途依旧光明。

 

在接受《财约你》采访时,李河君说:“我觉得汉能就是这样的(指数型组织),一个企业什么时候有爆发性增长,我觉得不是30%50%的增长,要三倍到五倍的增长,才是爆发式增长。”

 

2015年后,圈内经常探讨的一个话题是,这次汉能还能起来吗?

 

之后4年,李河君罕见地低调,据说也开始意识到公司产品弱的问题,开始亲自抓产品研发。

 

后来,汉能发现了新的蓝海——移动能源,公司的名称也更名为“汉能移动能源”。

 

20181023日,汉能薄膜发电正式启动私有化退市方案。次年226日,汉能宣布具体方案,现有股东以“股票置换”方式,获得一家新公司固粉,之后这家新公司在A股寻求上市。

 

汉能“回归”的声音又开始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上空回荡。

 

但此一时彼一时。为了“挽救”公司,汉能内部甚至传出强制要求员工购买公司股票等行为。在大厦将倾时,这样的操作几乎耗尽了员工们仅剩的那点心气。

 

一位汉能分公司总经理曾一怒之下将汉能告上法庭,原因是汉能长期欠薪,以及迟迟不肯更换其法人代表身份,导致他无法入职其他公司。

 

诸如这样的负面消息屡见报端,也就见怪不怪了。到了今天,汉能似乎没有回生的迹象,李河君或许也无力回天了。

 

汉能为何会沦落至此?

 

李河君曾抱着金安桥水电站这座金砖,原本可以在光伏产业界大杀四方,但一手好牌,被他打得稀烂。

 

院长认为,性格决定命运。

 

李河君是一位典型的潮商,敢想敢干,以小搏大,他自称身上那种冒险精神是天生遗传的。据他自己所述,李父曾是中国最早的个体户,在他6岁时就开始做生意。

 

我妈妈跟我爸吵架的时候,我妈妈总说一句话,天塌下来当棉被盖。我当时不理解这句话。我爸爸非常乐观,他乐观的精神和抗压的遗传给了我。李河君说。

 

后来自己经商后,他把“冒险精神”发挥的淋漓精致,在水电领域的成功也证实了他的商业才华。但同时,他骨子里好大喜功,高调铺张的性情被逐渐放大。

 

但李河君高调的举止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低调内秀的传统东方文化显然背道而驰。

 

对李河君的高调,观塘村的村民们有最直接的感受。

 

在李家老宅门前池塘的围栏上,有15个造型不一的大理石雕像,雕刻着鲤鱼跳龙门、公鸡高鸣等祥瑞。当地村民说,这是李家兄弟请风水大师建造,据说内含玄机。

 

据说,在发迹后,李河君每年都会乘坐其私人飞机“汉能号”回观塘村,并给村里的老人派发利是,颇有状元及第,衣锦还乡的寓意。

 

据媒体报道,2014年,李河君为母亲庆祝70大寿,场面极为气派,光烟花就放了好几个小时,引得其他村小组社员纷纷围观。母凭子贵,李母在当地的风光恐怕无人能及。

 

李河君的暴富,令李家在观塘村呼风唤雨。李父更是成为观塘村委会的话事人,多届村主任李家亲属担任。

 

院长认为,当一个人开始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时,离失败也就不远了。

 

在回首最黑暗的那段日子时,李河君曾感慨:“坚持是一个企业家非常重要的品质。如果企业家坚持不了,肯定做不成;能坚持不一定做得成,不能坚持肯定做不成。”

 

他继续说道:我最近的观点是19法则’。一件事情,你坚持90%的时候,你只有10%的收获,但到你坚持到最后的10%,你就有90%的收获。前面的90%非常困难,你不能坚持得住,就只有10%的收获甚至更低。”

 

话虽如此,但现在又有谁相信汉能能够坚持到最后的10%呢

 

2012年,李河君出了一本书,名字叫《中国领先一把——第三次工业革命在中国》,可能是第一个站在全球视角出书的光伏大佬。

 

一语言中。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光伏产业产业链的各条战线均“领先一把”。

 

只是领先所带来的巨大红利,可能跟汉能和李河君无关了。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