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未来产业:卫星互联网追赶全球

全球竞赛提速: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和导航卫星等领域的发展,在上世纪催生了各国的卫星航天竞赛。21世纪以来,低轨卫星以其低成本、批量化、民用化、联网化等特点,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新赛道,其中卫星互联网最为亮眼。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宣布部署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公司近30 家,部署卫星计划达6万颗以上。

 

上海蓄势追赶:上海市依托“G60星链”计划,落位“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打造长三角卫星产业集群。上海卫星互联网核心企业、产业链加速突破,卫星产业成为未来产业新增长点。

 

上海市卫星产业重点布局:G60星链引领长三角卫星互联网集群构建

全球与中国竞逐低轨卫星领域

目前,卫星产业已形成美国引领的“一超多”竞争格局,其中以星链(Starlink)为龙头,计划布局4.2万颗卫星,完成5000颗卫星发射任务

与此同时,我国也积极推进低轨卫星的“GW星座”与“G60星链”计划,加快建设巨型低轨卫星星座

上海新旧动能发力抢占行业新赛道

上海卫星产业底蕴深厚。上海集聚了包括航天八院、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等传统卫星产业研发及制造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卫星产业链、创新资源与相关人才。

依托“G60星链”计划,上海联合G60科创走廊九大城市共建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包括合肥、杭州、嘉兴、苏州、金华等城市有关主体。目标加快集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国际一流卫星研发制造运营标杆示范基地。

图表 1 全球主要卫星互联网发射计划

2021年,G60卫星互联网产业基地落地松江九亭镇,依托临港松江科技城载体,由松江区、联和投资、临港集团共同打造。基地作为国内首个资源聚集、展示、研发、应用落地为一体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将建成1个全球低轨卫星通信星座,形成建成面积超500亩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集群。

当前,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基地发力卫星互联网产业,已集聚垣信卫星、白盒子、迪爱斯等一批链主和配套等100多家企业,预计未来将形成规模超200亿的卫星互联网产业创新应用生态。

上海市卫星产业政策:“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大布局加快实施

上海积极构建面向未来的商业航天发展格局,计划于2025年逐步形成覆盖火箭、卫星、地面站到终端的全产业链格局,探索实现新一代中大型运载火箭、低成本高集成卫星以及智能应用终端等三大拳头产品商业化。

2023年10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进一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6年)》,提出布局“天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稳步推动实施商业星座组网、分阶段发射规模化低轨通信卫星、构建低轨星座,建设测控站、信关站和运控中心等地面设施,推进天基网络与地面网络融合应用。

2023年11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促进商业航天发展打造空间信息产业高地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形成从火箭、卫星、地面站到终端的全覆盖产业链,发展新一代中大型运载火箭、低成本高集成卫星、智能应用终端三大拳头产品。最终形成年产50发商业火箭、600颗商业卫星的批量化制造能力。新引进和培育10家商业航天重点企业,培育5家具备科创板上市条件的硬核企业,扶持一批民营“专精特新”优势企业,实现空间信息产业规模超2000亿元。

上海市卫星产业代表企业——上海垣信卫星科技:国资加持,上海培育卫星产业超级独角兽

2024年初,上海垣信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完成67亿A轮融资,为截至目前国内卫星产业企业单轮最大金额融资。本轮融资由国开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领投,创始股东上海联和投资继续战略加持,国科资本、国盛资本、上汽恒旭资本、央视融媒体基金、国泰君安、中科创星、亚信安全,以及新鼎资本、高远资本、美蓝湖投资、金研资管、正和岛投资鼎力跟投。自筹备成立起,垣信卫星获得了国资的大力支持。

2018年3月,垣信卫星在上海临港松江科技城正式成立——由上海市国资委控股、上海联和投资有限公司牵头发起设立,公司法定代表人由联合投资董事长秦健担任。

发展至今,垣信卫星已掌握全球排名前二的Ka频段资源,优先级上领先于美国星链,其打造的“商业低轨宽带卫星星座”,获得发改委项目核准许可,并已成功发射数颗卫星。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卫星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本土国资机构的积极入局。以联合投资、松江国投、国盛资本等投资机构为代表,积极布局卫星互联网产业,“以投带引”吸引了航天宏图、联育、知融、迪爱斯、CE项目、起源太空、中科辰新等多家卫星互联网产业落地松江,产业环节涵盖遥感软件、卫星运营、数据处理等卫星互联网产业重要环节。到2025年,上海目标引进和培育10家商业航天重点企业,培育5家具备科创板上市条件的硬核企业,扶持一批民营“专精特新”优势企业。

上海市卫星产业生态扩散:G60星链拉开了低轨卫星的大幕,长三角各地争相布局

依托“G60星链”计划,上海卫星产业逐步向外辐射,杭州、苏州、合肥等城市在卫星制造、卫星数据等领域有所突破,长三角卫星产业生态系统初显繁荣。上海在整合卫星产业链各个环节上具备优势,拥有垣信卫星、格思航天等链主企业。江苏在过去五年国内商业航天相关企业融资事件中,数量占比11.2%,居全国第二,其中南通在卫星产业地位突出,不仅拥有银河航天超级工厂,同时拥有本地运载火箭制造企业,为商业卫星的发射提供了重要支持。浙江依托G60科创走廊,积极推进卫星产业服务配套,以商业卫星独角兽杭州企业时空道余为例,形成了研发中心在上海、卫星超级工厂在浙江台州、运营在广州和青岛的覆盖卫星研发、制造、测控、应用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安徽大力发展空天数据产业,现已集聚了天地信息网络研究院、讯飞数码、航天宏图、北方雷科、四维图新等为多家代表企业,应用生态不断形成。

本文摘编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dongxizhiku@163.com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