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千亿高景气赛道,产业链龙头全梳理
近两年来,各地政府主导出台了很多支持预制菜行业发展的政策,一批预 制菜企业崛起,行业也在快速增长。
根据艾媒咨询预测,2022 年中国预制菜市 场规模达到 4196 亿元,推测 2025 年将突破 9000 亿元。
01预制菜行业数据
当前预制菜并无统一定义及分类标准,广义预制菜含速冻米面、速冻火锅料制品、调理肉制品、料理包、针对BC端的半成品菜及成品菜六类;狭义预制菜则不包括速冻米面及速冻火锅料制品。
从预制菜发展历程来看,90年代开始,随海外连锁餐饮巨头进入国内市场,预制菜最早以净菜的形式出现在餐饮行业中。
2010年后由于餐饮连锁化率的持续提升,外卖的快速发展,再次促进B端预制菜迅速成长。
在2020年之前,预制菜行业参与者主要为已在预制菜领域耕作多年的区域型专业预制菜企业,拥有各自的核心市场,竞争也相对缓和。#2月财经新势力#
国内预制菜发展阶段:
资料来源:东海证券
随着疫情催化和行业热度持续提升,预制菜进入C端用户视野,各类上市企业开始跨界布局预制菜,资本推动下部分新兴创业企业亦加入竞争,行业迎来新一轮机遇。

02预制菜产业链
资料显示,预制菜产业链的上游主要为农牧渔业和调味品生产业企业,前者包括农作物种植业(主要为果蔬)和家禽、畜牧、水产养殖业。
上游在预制菜产业链中的地位至关重要。预制菜的原材料成本占比较高,可达90%以上,因此原材料价格变动对预制菜的成本影响较大。

预制菜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主要包括肉禽类、水产类、豆制品、果蔬和调味品等,根据食材的不同,预制菜又可分为面点类、蔬菜类、畜禽类和水产类。因此,预制菜行业上游为农产品、禽养殖、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和捕捞、蔬果种植以及调味品生产业等。
产业链中游是预制菜生产、提供商,类型多样,主要包括专业预制菜企业、速冻食品企业、餐饮企业、零售企业和农业企业5种类型。
产业链下游是预制菜的消费市场,可分为B端(如酒店、连锁快餐、中小餐饮等)和C端市场(如商超、社区店、线上平台、家庭&个人消费者)。
03预制菜市场格局
预制菜行业进入门槛相对较低,且仍存冷链配送限制,因此目前行业格局仍较为分散。
目前行业参与者较多,各有优劣,在产品、渠道上进行差异化竞争。
根据各参与者基因差异,行业参与者可以分为原料派、速冻派、餐饮派、零售派、专业派以及新兴派六大类,不同参与者在原材料掌控、工厂布局、渠道协同、产品研发、品牌力等方面各具优势,根据各自的核心优势入局预制菜行业。
资料来源:中信证券
从目前已知企业来看,主流玩家分为6类:
(1)传统预制菜企业:如味知香、好得睐等。这类企业精耕预制菜多年,具备一定渠道优势和品牌力。
(2)上游企业:如国联水产、龙大美食、圣农发展、春雪食品、新希望等。这类企业具备产业链优势,具备较为完善的供应链。行业较为分散且新进入者较少,主要为养殖及屠宰类企业参与。
(3)传统加工企业:如双汇发展、得利斯等。这类企业深耕肉制品加工多年,具备较强的质控能力,并且在优势区域具备渠道、品牌优势。
(4)速冻企业:如三全食品、安井食品等,具备较强的冷链物流配送体系,且已经积累一定品牌力。该环节竞争较为分散,区域化属性较强。现有参与者主要面向酒店菜、连锁餐饮为主,同时不断有新进入者。
(5)餐饮企业:如广州酒家等,已经具备线下门店品牌力,产品还原度较好。
(6)零售企业:如盒马生鲜、叮咚买菜等,主要布局C端市场。该环节行业高度分散且区域化属性强,除原有地方性预制菜企业外,新进入者多,包括珍味小梅园等初创企业等。
资料来源:东海证券
对比其他预制菜品类,料理包工厂利润率水平仅略高于一般代工厂,毛利率在20-25%区间,净利率在5%左右。
3. 调理肉制品:大空间易运营,农企具备优势
4. C端:需求仍需培养,竞争相对分散
新入局者大部分选择主攻门槛更低的C端,由于C端营销多元化、渠道模糊化,企业多以互联网打法为主,注重产品创新、迭代速度和传播属性。研发上选择还原网红菜品、当地特色菜或门店热款;营销上注重社群营销及场景营销,如直播、网红种草等。
小结
预制菜行业是农业供给端满足消费升级的产物,行业上游链接农业产业,下游链接餐饮消费。
预制菜的发展一方面带动了农产品初加工产业的转型发展,另一方面也拓宽了农业销售渠道,带动农业经济发展。
因此各农业大省考虑到振兴乡村经济、促进地方就业等方面,纷纷出台预制菜扶持政策,包括冷链建设、财税支持、人才培养等措施促进当地预制菜集群发展。
此外,为确保行业专业、规范发展,各政府、协会以及头部企业也在积极推出预制菜行业各项标准。
随着政策利好不断不台,预制菜作为餐饮业的高景气细分赛道,有望迎来广阔的发展代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