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与主要制造强国知识产权质量差距分析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我国的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申请量连续多年居世界首位,发明专利、PCT专利申请数量优势显著,但发明专利有效量占比、多局同族专利数、重点领域专利布局等主要知识产权质量指标存在明显短板,与世界主要制造强国差距明显。赛迪研究院知识产权研究所认为,知识产权质量如何补短板、强弱项是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突破的瓶颈。

一、我国知识产权申请量全球领先

发明专利申请量蝉联世界第一,制造业发明专利申请占比持续攀升。2019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约140.1万件,连续九年位居世界第一,是排名第二位的美国(约62.1万件)的两倍多。

PCT专利申请量连续两年居世界首位,领军企业加速推进海外布局。2019年,我国PCT专利申请量达到58990件,首次超过美国(57840件)位居全球第一,日本(52660件)、德国(19353件)和韩国(19085件)分列第三、四和五位。

多类知识产权申请量全球占比过半,高价值品牌增长迅速。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实用新型申请量达226.8万件,同比增长9.5%,占全球申请总量的96.9%。

二、我国制造业知识产权质量与主要制造强国差距明显

有效发明专利占比低、平均维持期限短。

一是有效发明专利占比低。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已达267万件,仅次于美国(310万件),居世界第二位,但从发明专利有效量与申请量(累计)之比看,我国仅为0.26,而韩国0.52、美国0.55、日本0.63。

二是发明专利平均维持期限短。2018年,我国国内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6.3年,美、欧、日等主要国家和地区来华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约 9.7年,较国内发明专利高53%。

发明专利文本质量低、保护力度弱,难以取得专利“以公开换保护”的实际效果。

一是发明专利保护权利要求少。2018年我国发明专利平均权利要求为8.3项,仅为美国(16.5项)的一半。

二是发明专利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窄。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发明专利权利要求过细,涉及数据过于直观具体,难以形成对创新成果的全方位保护。

制造业重点领域专利布局质量不高,多局同族专利布局占比低、覆盖国家少。统计显示,2015-2017年,全球约85%的同族专利均来自单一专利,但排名靠前的同族专利来源地差异较大。

三、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补齐知识产权质量短板

以创造高价值专利为目标,提升知识产权质量。

一是加快建设企业高价值专利的专家评议机制,以企业为参与主体,建立知识产权工作委员会,依托工作委员会建立行业知识产权专家委员会,分类、分主题、分领域组织专家为企业专利技术质量、法律质量、 管理质量提升提供全过程、全链条的指导与服务。

二是精准开展中小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质量服务,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领航企业为代表的优质企业,必要时采取“一对一”、“多对一”专家指导,助力优质中小企业创造更多高价值专利。

以推动行业、企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强化知识产权布局质量。

一是结合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试点培育工作,引导行业组织、产业联盟等推荐单位联合专业机构加强PCT专利进入国家阶段的知识产权法律及政策研究、解读和援助,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领域PCT专利布局效率。

二是组织专业力量分析全球知识产权布局动向、重大知识产权事件、专利国际竞争态势等情况,研究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和规划方案,锚定布局目标市场和领域,推动行业骨干企业对海外知识产权进行前瞻专利布局,拓展企业高质量发展空间。

三是引导行业组织、产业联盟、行业骨干企业利用好 “一带一路”、RCEP等国际合作平台与机制,抢抓国际产业变革机遇,积极拓展海外知识产权布局空间和领域。

以强化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成果保护为切入点,提升知识产权文本质量。

一是建立专利申请和产业发展的有效衔接机制,支持企业同专业知识产权代理机构合作,从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生态建设的角度撰写专利文本。

二是充分发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协同推进作用,增强制造业重点领域“专利审查绿色通道”的灵活性和针对性。

来源:赛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