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构建下的隐形冠军培育路径

新发展格局构建下的隐形冠军培育路径

 

文|董静媚

 

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是一个工业体系完整、产业门类齐全的制造大国。但是进一步细化到产品门类来看,我国在很多关键细分高端产品领域仍然存在很多发展的短板甚至空白,高度依赖国外供给。实际上,这很大程度上是我国和欧美等发达国家在隐形冠军企业发展上的差距。拥有大量掌握核心技术、产品质量工艺先进的隐形冠军,是发达国家在先进高端制造领域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法宝。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培育更多能在关键领域补链、强链的隐形冠军, 对于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隐形冠军的发展对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隐形冠军作为一类相对独特的企业,其特点从微观企业层面来讲是基于自身生存发展主动做出的战略选择,而从国家产业发展的宏观视角来看,又同其发展阶段和层次特点紧密相连,世界上的制造强国往往也都是隐形冠军强国。

 

(一)隐形冠军的含义与特点

 

德国著名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在研究德国出口经济的成功经验时于1990年首次提出“隐形冠军”的概念,指在某一细分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年营业额不超过50亿美元(最初为10亿美元,后来随着发展逐渐调整提升了标准)且不为大众所熟知的中小型企业。之所以隐形,主要是因为这些企业大部分位于产业链中上游,不与终端消费者产生直接联系,公众知名度很低,故名“隐形”。其实在行业内,这些企业大名鼎鼎且拥有很高的话语权。

 

从企业本身的特点来看,西蒙总结出隐形冠军的八大特质:一是追求成为全球市场领袖;二是高度专注,隐形冠军企业仅仅关注1到2个行业,并做到极致;三是国际化;四是持续创新,与时俱进地改良提升产品;五是客户至上,积极满足客户需求;六是具有非常鲜明的竞争优势,避免低端价格战;七是注重员工培训提高素质,离职率低;八是具有非常强劲的领导力,实现公司愿景。

 

从行业和国家发展角度来看,一个国家或地区隐形冠军的数量和比例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其制造业的先进程度。根据西蒙在2016年的研究,全球的隐形冠军企业共有2734家,其中德国最多,有1307家,其次是美国,有366家,日本有220家,中国仅有68家,排在世界第八。德国每百万居民“隐形冠军”企业数量是16家,诸如奥地利、瑞士等国家也有13至14家,而中国仅有0.1家, 排名第十七。

 

(二)隐形冠军群体发展壮大是我国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重要支撑

 

从国外发展环境和国内发展阶段来看,我国加快培育更多更强的隐形冠军处于重要战略窗口期,对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1.培育更多能补链、强链的隐形冠军是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保障产业安全的重要途径

 

从国际来看,培育更多能补链、强链的隐形冠军是应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提高产业链竞争力和保障产业安全的重要途经。2018年中美经贸摩擦以来,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措施并不断升级,我国关键产业领域被“卡脖子”的风险与日俱增,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受到很大冲击。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逆全球化、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抬头,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在新的发展阶段,通过培育更多在核心技术上取得重要突破、在各自产业链体系内拥有话语权的隐形冠军企业有助于我国突破制造业关键领域短板,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推动产业链发展迈向中高端,摆脱“卡脖子”领域的对外依赖,更好保障我国产业安全,夯实制造强国基础。可以说,“隐形冠军”是决定着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点。

 

2.培育更多隐形冠军是新发展阶段走创新转型之路、提高供给体系质量的必然选择

 

从国内来看,进入新发展阶段,我国必须通过培育更多隐形冠军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有效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我国中小企业长期同质化、低端化、代工化的发展模式导致利润低薄、竞争力差、抗风险能力弱、生存周期过短的弊端明显,同时也导致行业发展中价格战和产能过剩的不良局面经常出现。而隐形冠军企业由于其差异化和创新性特点突出,其具有产品不可替代性高,市场竞争力强,经营利润率很高,有更多的价值溢价等特点,企业生存能力周期往往也很长。培育打造更多隐形冠军,就是通过引导更多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之路,促使中小企业更好转型升级和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在全球的价值链位置,走自主创新和内生驱动道路,从而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国内隐形冠军培育体系初步形成但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升

 

我国隐形冠军企业的培育与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化(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发展是密切联系的。从“十二五”时期开始引导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化发展,到“十三五”时期开启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工作,之后推动提升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和质量,我国隐形冠军培育工作随着实际发展要求不断完善并初步形成梯次培育体系。

 

(一)国内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隐形冠军培育工作体系

 

受到隐形冠军概念的启发,工信部于2016年开始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培育提升专项行动,遴选和培育长期专注于制造业某些特定细分产品市场、生产技术或工艺国际领先、单项产品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的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则相继出台符合各自地方实际的扶持培育计划。整体来看,国内隐形冠军的培育工作具有如下特点:

 

一是国家层面从行业视角和发展需求出发重新定义和界定标准。我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的培育提升行动目标在于主动引导制造业企业走“专特优精”发展道路,突破制造业关键重点领域,促进制造业迈向中高端,促进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制造业单项冠军”与西蒙定义的“隐形冠军”比较相似,但也有所不同。“制造业单项冠军”直接限定评选范围为制造业企业,并对聚焦、领先、创新、经营业绩、品牌建设和从业时间等有具体要求,但是对企业的营业额没有上限要求,也未强调“隐形”。因此,我国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涵盖范围可能会比西蒙定义的隐形冠军范围更广泛些。

 

二是中小企业“专精特新” 化发展与隐形冠军培育相结合,并初步形成梯次培育体系。从国家层面来看,2011年,工信部出台《“十二五”中小企业成长规划》,首次正式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中小企业要走“专精特新” 化发展道路,以此作为中小企业创新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2013年,专门出台《关于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对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工作提出思路、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2016年,工信部出台《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开始连续每年公布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培育企业和单项冠军产品评选名单;2018年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的通知》,指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是专注于细分市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优的排头兵企业,并开启评选活动;2021年,财政部和工信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强调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可见,国家层面目前已基本形成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的梯次培育体系。从地方政府层面来看,20多个省市地区相继开展了各具地方标准特色的隐形冠军培育扶持计划,不少地区也实施了体现地方特色和标准的梯次培育方案。

 

本研究之所以继续沿用“隐形冠军”的说法,一是从概念起源上来看,“隐形冠军”的概念是在全球广为流传的原创概念,目前我国国内大部分省市地区也仍在沿用隐形冠军的概念来进行中小企业评选和培育;二是本研究想强调突出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化发展道路成为隐形冠军或单项冠军的重要意义,隐形冠军概念对于中小企业的限定含义更明显。

 

(二)国内隐形冠军队伍的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

 

尽管西蒙定义的隐形冠军与我国的制造业单项冠军的筛选条件并不完全等同,但考虑到二者比较接近和类似,且近年西蒙对中国的隐形冠军的统计并不完全(2019年的不完全统计为92个),故这里以工信部公布的“单项冠军”名单作为我国隐形冠军的研究观察对象。自2016年工信部开展单项冠军评选活动以来,五年间,我国共遴选出5批340家示范企业和256项单项冠军产品,培育企业96 家。如果将生产单项冠军产品的企业也算作单项冠军的话,加起来制造业单项冠军596个。从数量上来看,我国隐形冠军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但从具体发展情况来看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对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支撑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充分。

 

1.从空间分布来看:区域分布差异大,潜力挖掘不充分

 

前五批制造业单项冠军覆盖了除海南、西藏、青海外的28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东部地区有466家,占74.8%;中部地区有84家,占14.1%;西部地区有47家,占比7.9%;东北地区最少,仅有19家,占3.2%。从省份来看,排在第一的是浙江,第二为山东。浙江、山东、江苏拥有单项冠军企业的数量最多,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半数以上的制造业单项冠军集中在浙、鲁、苏三省。这与这些省份拥有良好的制造业发展基础、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环境和政策优惠多等因素有关,但同时也存在其他地区政策引导支持着手晚、力度不足,潜力挖掘远远不够的问题。

 

2.从行业产品来看:传统制造产品多,前沿技术产品少

 

从产品行业来看,分布在机械行业的企业数最多,占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总数的35.6%,以专用装备、关键基础件类和汽车零部件为主;其次为电子信息行业,占17.3%,主要集中在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产品等领域;石化行业占比15.8%。需要注意的是,这五批名单中单项冠军企业仍存在含金量不足的问题,即传统制造产品偏多,关键高端前沿技术产品偏少,比如,单项冠军企业产品里有不少明矾、棉布、氨纶、腈纶纱、地毯、挂毯等产品,而这类产品难以起到对制造业关键产业环节补链、强链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像电信核心技术产品、新材料产品、数控机械产品、先进机械设备产品、汽车电子产品、汽车自动化产品、仪器仪表、生物医药产品、集成电路产品等先进制造细分领域的前沿技术产品则仍较为缺乏。这说明我国隐形冠军的整体培育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3.从企业发展来看:全球化程度较低,市场开拓难度大

 

前五批单项冠军平均拥有海外经营机构数量6.4个,这与国外隐形冠军平均设立的海外子公司数9.6家仍存在一定差距。在2019年中德“隐形冠军”峰会上公布的中德两国典型隐形冠军企业全球化布局程度对比可以看出我国企业的全球化程度相对较低(表1)。全球化程度较低与我国本土市场优势有关,在很多领域中国本身就是最大、增长最快的战略性市场,充分发挥本土优势在本国市场进行深耕,是中国隐形冠军企业降低市场培育成本的一种有效方式;另一方面则与发达国家人为设定的壁垒有关,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尤其是高端国际市场的壁垒要明显多于许多发达国家;最后也与国内企业的全球化发展意识不强和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有关。

 

 新发展格局构建下的隐形冠军培育路径

 

|基于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隐形冠军培育面临的环境条件分析

 

隐形冠军的产生既是企业自身发展战略选择的结果,会受外部发展环境的影响,同时隐形冠军的发展整体状况又影响国家及内部区域的发展。培育更多能补链、强链的隐形冠军必须结合当前的长短板和优劣势,从企业、行业、区域、社会等多维因素进行统筹考虑和合理判断,从而帮助确定更加合理高效的培育路径,出台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扶持政策。

 

(一)实力决定的区域差距客观存在,但地方政策也具有关键作用

 

一个地区的制造业实力与当地隐形冠军的数量之间具有相互促进和影响决定的作用,但也不可忽视政策差异性的影响。比如,广东作为国内制造强省,隐形冠军数量并非全国前三,这可能与其制造结构偏轻工型有关,而浙江一个地级市宁波居然就有55家,是重工业基地东北三省总和(19家)的将近三倍。分析其原因,宁波固然有较好的制造业发展基础,但倾力打造“制造业单项冠军之城”的系列针对性扶持培育政策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有着良好创新环境的广东仍有很大潜力,有着良好重工业基础的东北也有发展机遇,关键在于政策如何发挥作用。为减小区域发展差距,隐形冠军发展落后区域应该实施更强化的支持引导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加大隐形冠军培育力度,实现与经济的良性互促作用,逐渐缩小发展差距。

 

(二)制造业的智能化服务化低碳化等发展趋势将成为重要引领

 

随着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低碳化等转型,智能制造等发展趋势将引领未来制造业创新的方向。政府在培育隐形冠军的过程中,应在推动重点领域智能转型的过程中,促进中小企业智能化改造,使更多顺应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变革的隐形冠军脱颖而出。为此要积极培育发展智能制造生态体系,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分工协作、共同发展, 逐步形成以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为核心、各领域领先企业联合推进、一大批定位于细分领域的“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深度参与的智能制造发展生态体系。

 

(三)企业发展环境和“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社会文化支撑

 

西蒙曾说,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要想成为持续成功的“隐形冠军”,应更注重文化层面的深层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曾凭借便宜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优势实现快速发展,制造业领域普遍缺乏“工匠精神”。随着劳动力、土地等要素优势的消失和各类成本的刚性增长态势,金融业、房地产业客观上对实体经济造成一定挤压,全社会“赚快钱”的倾向有所加剧。专注于一个细分领域搞制造,要抗拒的诱惑多,对企业的战略定力要求高。企业选择做隐型冠军,就是放弃追逐诱惑、拼力赚快钱的机会。我国的隐形冠军尤其需要注意避免横向扩张看似能挣快钱但并不相关的业务范围的倾向。在今后发展转型和创新引领的新发展阶段,“慢”即为“快”,更是“远”。我国需要也正在逐步从经济政策调整、人才培养、文化宣传等各方面创造更好条件。

 

(四)我国发展隐形冠军具备市场条件优势,但需注意全球化能力的提升

 

从当前看,我国发展隐形冠军具备市场条件优势。第一是本土市场优势。我国具有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全世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这种巨大的本土市场优势为隐形冠军企业的培育成长提供了相较于小国更加适宜、便捷和安全的初期成长环境。第二是上市融资优势。相比于德国隐形冠军上市融资意愿不高且比例较低的情况,我国企业往往很早就IPO上市,企业获得大量资本支持后,将资金用于快速增长以及对研发的高投入,这成为国内隐形冠军容易快速崛起的重要利器。从数据来看,工信部评选出的596家单项冠军企业中有255家在国内上市,占比42.8%。其中383家民营单项冠军企业中有174家企业(45.4%)国内上市,134家国有单项冠军企业中有50家企业(37.3%)国内上市。研发投入方面,平均每家单项冠军企业拥有研发人员567人,这个数量也远大于德国隐形冠军。这些国内市场条件对于隐形冠军种子企业的初期培育成长较为有利,但在企业发展较为成熟后要更重视追求卓越领先和全球化能力的提升等,才能真正成为全球行业冠军。

 

|基于新发展格局构建的隐形冠军培育路径建议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应坚持系统思维、辩证思维、战略思维、精准思维和创新思维,以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高度为导向推进隐形冠军培育工作更进一步,在隐形冠军的培育路径上重点要在发展原则、空间布局、发展核心、重点方向、环境文化五个方面做好相关工作。

 

(一)发展原则:分类梯度培育,加强战略优先

 

“隐形冠军”的诞生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一个成长过程,因此,培育工作要有战略耐心。要继续坚持引导更多中小企业“专精特新” 化发展,通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制造业“单项冠军”为主框架的分类梯度培育方式,推进中小企业发展转型升级,挖掘培育更多隐形冠军。同时,要进一步增强对先进制造细分领域生产高端前沿技术产品和关键领域能补短板、强“四基”的隐形冠军企业的培育发展。建议从国家层面研究制定隐形冠军企业产品和技术名录,推行“揭榜挂帅”方式解决难题。适当情况下根据战略优先和技术攻克难度等,以美国替代为先,制定国产化战略,扶持国内同类企业参与、投入,形成良性循环并胜出。

 

(二)空间布局:冠军强省主力,其他地区追赶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创新发展的软硬件基础最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已成规模气候,隐形冠军的存量最多,挖掘培育最容易,应顺应发展规律,培育成隐形冠军的更大聚集地。中西部地区作为我国新的增长极,要继续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积极承接新兴产业布局和转移,优化营商环境,在快速发展中培育更多隐形冠军。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情况相对特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最为缺乏,隐形冠军企业最少,但也最为需要,要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为东北振兴的重要抓手,通过围绕重大技术设备龙头企业推进配套“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的方式,保持战略耐心,梯度推进隐形冠军培育,以更具创新性的思路和更有力度的全方位政策改革举措推进隐形冠军培育。

 

(三)发展核心:优化创新支撑,提高质量标准

 

“隐形冠军”的核心特质即包括创新能力强和顶级的产品质量工艺,对此,政府要多措并举引导帮助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并通过提高质量标准要求的方式促进隐形冠军企业的培育发展。一是通过加强产业集群的打造提升来培育隐形冠军,要合理布局和优化提升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构建大中小企业协同合作、政产学研用一体互动的集群创新生态,促进产学研资源共享、联合创新和成果转化。二是要加强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对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在创新能力建设上的政策支持力度,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三是要搭建打造更多行业发展重大平台,加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四是国家要完善质量管理机制,提高质量标准,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实施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等,以质量要求的方式推进培育隐形冠军。

 

(四)重点方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全球化

 

一是引导企业在智能化发展中培育隐形冠军,通过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装备和产品,突破先进感知与测量、高精度运动控制、高可靠智能控制等一批共性关键技术,发展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伺服电机及驱动器和减速器等核心部件,挖掘培育一批能实现产业链现代化的隐形冠军。二是在推动发展服务型制造中培育和提升隐形冠军。引导和支持制造业企业延伸服务链条,从主要提供产品制造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三是在推动绿色化发展中挖掘培育隐形冠军。绿色化发展仍然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应该成为隐形冠军创新突起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四是推进隐形冠军全球化发展,提高品牌影响力。针对国内隐形冠军企业全球化发展壁垒高和能力不足的问题,国家要积极通过外交政策等途经主动沟通合作,为企业提供支持帮助,破除不合理壁垒,同时应搭建平台,为相关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专业化服务。

 

(五)环境文化:宣传专精特新,提升要素保障

 

要通过企业创新环境的优化和精耕细作、追求卓越等精神文化的塑造来培育更多隐形冠军,并使现有隐形冠军的成功不断持续。一是改变以规模论英雄,加强政策引领,引导更多社会资源务实投入到制造业领域,踏踏实实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在全社会加大对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提倡引导和宣传。二是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等要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挖掘培育的宣传引导,为更多需要“专精特新”化转型发展的中小企业提供发展思路和政策支持,完善和加强隐形冠军梯次培育工作。三是加强人才、资金、土地等各类要素保障,为隐形冠军的培育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更优惠的政策。比如,加强尖端科技人才和高技能操作人才的培育和吸引,为企业融资提供更优惠便利的政策服务等。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

文章来源:《中国发展观察》杂志2021年第19-20期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