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引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贯彻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正确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需要全面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全国及各地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
为此,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组成课题组,在总结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国家统计局综合发展指数(CDI)等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筛选了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基础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财政、金融市场、知识经济与创新等12大类指标(归纳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三种类型),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发展水平(主要依据2019年数据)进行了全面横向对比分析,并将各省的指标与全球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进而提出政策建议。
本报告与《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一起(将在明天发布),构成了研究系列,可为各地方政府找准在全球、全国的定位和差距、制定未来改革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目  录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中国各省级区域12大类经济社会指标对比

1. 生产力水平

2. 经济结构

3. 宏观经济稳定

4. 基础设施

5. 自然资源

6. 健康与医疗

7. 教育

8. 财政

9. 金融市场

10.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1. 人口与劳动力市场

12. 知识经济与创新

三、中国各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及问题

1.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存在

2. 经济结构整体改善,各省差异仍较大

3. 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较快增长,但发展仍不平衡

4. 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供需异地特征显著

5. 基础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医师与病床,初等与高等教育分布特点不同

6. 地区间财力差距较大,部分省份债务压力大

7. 金融资源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

8. 华北、西北地区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上仍存在较大压力

9. 人口红利减退,部分省份老龄化压力加大

10. 科技研发投入与产出集中在北京、长三角与珠三角

四、推进我国各地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1. 建立现代化政府治理体系,按照“四分法”全面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2. 以“新四化引擎”推动转型升级

3. 大力推进以“四个三”为整体框架的全面改革

4. 推动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助力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5. 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促进各地区消费市场扩容提质

6. 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各地区发展软实力

7.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各地区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8. 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各地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水平

9. 稳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各地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贯彻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正确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需要全面认识和分析我国社会经济各方面发展的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全国及各地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为此,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组成课题组,在总结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国家统计局综合发展指数(CDI)等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筛选了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基础自然资源、 基础设施、财政、金融市场、知识经济与创新等12大类指标(归纳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三种类型),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发展水平(主要依据2019年数据)进行了全面横向对比分析,并将各省的指标与全球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进而提出政策建议,形成《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报告。本报告与《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一起,构成了研究系列,可为各地方政府找准在全球、全国的定位和差距、制定未来改革发展战略提供参考依据。

二、中国各省级区域12大类经济社会指标对比

为了准确衡量我国各省级区域在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环境资源等各方面的差距,本研究筛选了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基础自然资源、基础设施、财政、金融市场、知识经济与创新等12大类共49项分指标构建分析体系,具体指标见下表。后文将按照上述指标对我国31个省级区域的发展水平进行全面横向对比分析,并将各省的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全球平均水平进行对比。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1.生产力水平

1.1 地区生产总值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广东以107671亿元的地区生产总值列全国第1位,占全国比重为11%,为“10万亿元”阵营唯一成员;江苏以99632亿元位列第2位,占比为10%,为“9万亿元”阵营唯一成员;两者占到全国GDP比重合计为21%。第3位山东与前两名的差距有所拉大,占比为7%,与第4至5位的浙江、河南共同形成第三梯队,GDP均高于“5万亿元”,其中山东、河南的经济规模主要依靠人口大省优势,浙江则依靠了较高的人均GDP。四川、湖北和福建组成“4万亿元”的第四梯队,湖南至河北5个省市组成了“3万亿元”的第五梯队,主要包括了沿海与中部省市。3万亿规模以下的18个省区市中,除天津、江西、山西与海南外,主要集中在东北与西部地区。

1.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全国人均GDP为70892元(按照2019年1美元兑换6.8985元人民币平均汇率计算,约为10276美元),同期世界人均GDP为78840元人民币(11429美元)。有9个省区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北京、上海、江苏三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元,分别为164220元、157279元和123607元,其中江苏首次进入12万元俱乐部。排名其后的浙江和福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均超10万元,分别为107624元和107139元,处于第二梯队。广西、黑龙江、甘肃三省排名最后三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42964元、36183元和32995元,仅为京沪苏三市的25%。

1.3 经济增长速度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坚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国民经济运行呈缓中向好态势,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1%,与2018年相比下降了0.7个百分点。24个省区市经济增速有所减缓,下降幅度在0.1-2.3个百分点之间。各省域经济增长分化特征明显,中西部地区增速快于东部地区。贵州、云南、西藏三省区增速领跑全国,同比分别增长8.3%、8.1%和8.1%。天津、黑龙江、吉林三省排名最后,同比分别增长4.8%、4.2%、3.0%。与去年相比,吉林和陕西经济增速降幅较大,天津、河北和重庆、甘肃等4省区经济则出现积极变化。

2.经济结构

2.1 服务业比重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持续保持在50%以上,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2019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3.9%,比第二产业高出15个百分点;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9.4%,比第二产业高出22.6个百分点。但我国服务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征显著,仅8个省区市服务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东部发达省市正在加快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北京和上海两市分别以83.5%和72.7%的比重位列前两名。排名最末位的陕西省和福建省服务业比重分别仅为45.8%和45.3%。

2.2 进出口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外贸依存度呈现逐渐下降态势。2019年,全国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由2012年的45%降至32%,较2018年下降1.3个百分点。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的区域间差异明显,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由于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占比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上海、北京、广东、天津、浙江、江苏等6个省区市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上海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最高,为89%;北京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1%,位居第二位;广东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为66%,位居第三位;天津、浙江、江苏和福建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在30-50%。大部分省区市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贵州和青海进出口占生产总值比重最低,分别为3%、3%和1%,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较低。

2.3 消费率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完善和居民消费需求的不断上升,我国经济发展由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格局加快形成,消费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17年全国最终消费率为53.6%,居三驾马车之首。但目前大部分地区有效消费需求仍显不足。分地区看,14个省区市最终消费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排名第一,达到79.7%,青海、甘肃、新疆、云南、黑龙江、海南、宁夏、北京等8省市超过60%。17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排名最末位的吉林省低于40%,最终消费率为38.8%。

2.4 城镇化率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我国城镇化率以每年超过1%的速度推进,2019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60.6%,城镇化率保持稳步上升,并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中原、成渝、海峡西岸等大城市群,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明显增强。尤其是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经济发展集聚效应凸显,逐步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但我国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相对三大城市群,中西部地区发展仍相对滞后。2019年,有13个省区市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城镇化率最高,均超过80%,分别为88.3%、86.6%和83.5%。而排名最后的云南、甘肃、西藏等地区城镇化率分别只有48.9%、48.5%和31.5%。

3.宏观经济稳定

3.1 通货膨胀率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上涨2.9%,实现全年物价3%左右的调控目标。全国有10个省区市CPI上涨幅度超过全国水平,有17个省区市上涨幅度低于全国水平。

与2018年相比,2019年全国CPI涨幅明显上升。全国有26个省区市CPI涨幅提升,仅北京、宁夏、辽宁和新疆四地回落,分别回落了0.2、0.2、0.1、0.1个百分点。

 

3.2 城镇登记失业率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我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年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较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全国仅辽宁、宁夏、内蒙古三地失业率高于全国水平,分别为4.2%、3.7%、3.7%。北京、新疆、青海三地失业率最低,分别为1.3%、2.1%、2.2%。

与2018年相比,2019年全国有20个省区市失业率有所下降。其中,湖南、青海、重庆、山西四地降幅最大,2019年失业率较2018年分别下降了0.9、0.7、0.7和0.6个百分点。有6个省区失业率有所上升,广西、甘肃、辽宁、河南上升幅度最大,2019年失业率较2018年分别上升了0.3、0.2、0.2、0.2个百分点。有5个省区市失业率与上年持平。

3.3 财政赤字率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中西部省份财政赤字水平普遍高于东部地区。西藏、青海、甘肃三省区财政赤字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最高,分别为115.8%、53.3%和35.6%。新疆、黑龙江、宁夏、贵州、吉林、云南等地超过20%,分别为27.5%、27.5%、27.1%、24.9%、24.0%和20.2%。而上海、北京、江苏三地赤字率最低,分别为2.7%、3.4%、3.8%。

与2018年相比,2019年全国有20个省区市的财政赤字率有所提升。吉林、黑龙江、青海等省区上升幅度最大,较2018年分别提高了7.1、6.8、5.3个百分点。有9个省区的财政赤字率出现回落,云南、北京和西藏回落幅度最大,较2018年分别下降了2.6、2.1和2.0个百分点。湖南、湖北赤字率与2018年持平。

3.4 公共债务占生产总值比重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从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来看,大多数省区市处于安全区间,公共债务率在10%-30%之间的省区市数量较多,但区域差异显著,东部地区公共债务率总体较低,而西部和东北地区公共债务率普遍偏高。有13个省区市债务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青海、贵州和宁夏三省排名前三位,分别达到70.9%、57.7%和44.1%。有18个省区市债务率低于全国水平,以东部省区市居多。

与2018年相比,2019年全国有23个省区市公共债务率有所上升。天津、吉林、黑龙江、青海上升超过9个百分点。云南、浙江、贵州、安徽、上海、福建、四川、江西8个省公共债务率下降。

4.基础设施

4.1 人均年用电量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全国人均用电量达到5160.9度,较2018年上升259.5度,同比增长5.3%,增速较2018年略有下滑。全国有14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东部省份人均用电量多数位于全国中上游水平,中西部地区则呈现两极分化特征。宁夏、内蒙古、青海、新疆地广人稀、高耗能产业比重较大,因而人均年用电量位居全国前列。我国经济工业化稳步推进,产业快速升级,对全社会用电量起到明显拉动作用。与2018年相比,2019年全国27个省区市人均用电量实现稳步增长,其中新疆、内蒙古两地提升幅度在千度以上,较2018年分别提高2768.6和1148.1度。青海、河南、甘肃和上海四地出现小幅负增长,较2018年分别下降463.4、68.6、23.7和1.6度。

4.2 公路网密度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近年来,我国公路基础设施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通车里程逐年增加,但建设水平仍存在区域不平衡现象。2019年,全国公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0.8公里,较2018年提高了0.5公里,同比增长1.0%。全国有25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重庆、上海、山东、河南等省市公路网密度较大,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211.6、205.8、177.5和161.6公里。广西、黑龙江、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广人稀的省区公路网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53.9、37.3、35.8、17.3、12.0和11.9公里。

整体来看,东部地区公路网密度远高于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也不断加大公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努力缩小区域差距。2019年江西、重庆、海南、湖北和安徽等省份公路网密度提升幅度较大,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125.3、211.6、107.6、155.4和157.0公里,较2018年分别增加了28.3、20.4、8.7、7.5和6.8公里。

4.3 铁路网密度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截至201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3.99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达到3.54万公里,占铁路营业里程的25.3%,较2018年提高2.6个百分点。2019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新增8248.7公里,铁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47公里。23个省区市铁路网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天津、北京、上海三直辖市铁路网密度遥遥领先,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9.94、8.33和7.36公里。地广人稀的新疆、青海、西藏等三省区仍不足1公里,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0.42、0.35和0.07公里。2019年,张呼、大张、京张、郑阜、黔张等高铁相继通车,“八纵八横”高速铁路主通道越织越密,铁路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与2018年相比,全国铁路网密度每百平方公里提高0.09公里,北京、河南、江苏、湖北和安徽等省市铁路网密度增幅领先。

4.4 人均民用航空旅客吞吐量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全国机场旅客吞吐量超13亿人次,较上年增长6.9%,国内航线比上年增长6.5%;国际航线比上年增长10.4%。各机场中,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达到39个,较上年净增2个,完成旅客吞吐量占全部境内机场旅客吞吐量的83.3%。分地区看,华北地区占14.4%,东北地区占6.2%,华东地区占29.5%,中南地区占24.3%,西南地区占16.3%,西北地区占6.6%,新疆地区占2.8%。

2019年,全国人均民用航空旅客吞吐量为0.97人次,较上年提升0.06人次。其中,16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上海和国际旅游胜地海南三省市人均民用航空吞吐量遥遥领先其他省市区,江西、河南、安徽和河北等省滞后明显。与2018年相比,宁夏、上海、青海、新疆和重庆五地人均旅客运输量增幅最大,分别增加了0.25、0.16、0.15、0.14和0.10人次。

4.5 移动电话普及率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14.4部,较2018年每百人增加2.2部,普及速度有所趋缓。11个省区市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省市普及率领先全国较多,分别达到每百人186.7、165.1、149.3、143.5和126.0部。尤其是北京市,移动电话数量将近每人两部。但也有20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湖南、湖北、安徽、西藏等中西部省份普及率偏低,分别为每百人96.1、96.0、91.8、91.7、89.1部,人均不到一部。与2018年相比,上海、湖南、河南、浙江、江苏等省市移动电话普及率增速较快,分别每百人增长11.49、4.73、4.70、4.51和4.32部。而重庆、新疆等省市区增速较低,分别每百人增长0.05和0.06部。内蒙古、陕西、青海、吉林、广东和宁夏五省区出现负增长,分别每百人减少1.55、1.61、3.06、3.29、4.77和8.80部。

5.自然资源

5.1 人均淡水资源量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全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077.7立方米,较2018年增加69.7立方米。其中,11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高于全国水平,20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西藏自治区人均淡水资源高达129407.2立方米,是第二位青海(15182.5立方米)的8.5倍,上述两省区人均淡水资源量均远高于其他地区。天津、北京和河北三省市淡水资源最为匮乏,人均淡水资源量分别为51.9、114.2和149.9立方米。与2018年相比,江西、福建、黑龙江、湖南四省人均淡水资源量增幅均在千立方米以上。相反,西藏、海南、云南等三省区人均淡水资源量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7397.5、1810.2和1415.9立方米,应引起高度重视。

5.2 人均耕地面积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近年来,我国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区域不平衡现象突出。按照国土资源部公布的数据计算,2017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46亩,较2016年减少0.009亩。其中,13个省区市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甘肃等5个省区的人均耕地面积最多,分别为6.27、5.50、3.86、3.21和3.07亩。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的人均耕地资源最少,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0.15和0.12亩,远远低于其他地区。2017年,湖南、吉林、黑龙江等三省区人均耕地面积同比增加较大,分别增长0.14、0.02、0.02亩。相反,新疆、西藏、宁夏、重庆和贵州等五省区市人均耕地面积同比减少较大,同比减少0.05、0.04、0.03、0.02和0.02亩。

5.3 人均能源储量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6年,全国人均石油储量为2.09吨,较2015年下降0.013吨。其中,12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新疆、青海、黑龙江、甘肃、陕西等五省区石油资源最为丰富,人均石油储量分别为24.844、13.916、11.231、10.828和10.064吨。重庆、四川、安徽、广西、云南、广东等省区市人均石油储量最少,分别为0.088、0.075、0.038、0.032、0.003和0.001吨,均低于0.01吨。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6年,全国人均天然气储量为3627.4立方米,较2015年增加156.8立方米。其中,7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7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新疆、内蒙古、青海、陕西、四川等西部五省区是我国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人均天然气储量分别为42751.4、38216.2、22840.5、20462.9和15966.6立方米,均超过10000立方米。广东、安徽两省人均天然气储量最少,分别为0.5和0.4立方米。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7年,全国人均煤炭储量为180.2吨,较2016年减少0.4吨。其中,7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山西、内蒙古等两省区人均煤炭储量最多,分别为2477.6和2007.6吨,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浙江、广东和上海三省市人均煤炭储量最少,分别为0.8、0.2和0吨。

5.4 人均铁矿石储量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6年,全国人均铁矿石储量为14.6吨,较2015年减少0.6吨。其中,7个省区市的人均铁矿石储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辽宁、内蒙古两省区人均铁矿石储量最多,分别为116.4和72.1吨,山西、河北、新疆、四川等地区位列第二梯队,人均铁矿石储量分别为44.7、35.6、34.4和32.7吨。黑龙江、广东、广西、青海、贵州、重庆等六省区市人均铁矿石储量最少,均低于1吨。

6.健康与医疗

6.1 预期寿命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为74.8岁。其中,18个省区市人口预期寿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3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上海、北京两市的预期寿命超过了80岁,分别为80.3、80.2岁。而西部地区的新疆、甘肃、贵州、青海、云南、西藏等六个省区人口预期寿命排名靠后,分别为72.3岁、72.2岁、71.1岁、70.0岁、69.5岁和68.2岁。整体来看,东部地区人口预期寿命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与2000年人口普查结果相比,2010年全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提高了3.4岁。

6.2 万人医师数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全国每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8人。其中,11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北京万人医师数为49人,位列全国第一。甘肃、广西、云南、安徽和江西五省区排在最后,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24人、23人、23人、22人和21人。整体来看,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万人医师数相对较低。与2018年相比,全国万人医师数增加了2人,28个省区市万人医师数均呈现不同程度上升态势,仅吉林、辽宁和湖北持平上年;北京、江苏和西藏3个省区市增长最快,较2018年均上升了3人。

6.3 万人病床数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8年,我国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为60.2张。其中,17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辽宁、新疆、四川、重庆四省区市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超过70张,分别为72.1张、71.9张、71.8张和71张。西藏、海南、广东和天津等四省市排名最低,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为48.8张、47.9张、45.6张和43.8张。与2017年相比,2018年全国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增加了3.1张,30个省区市万人病床数均呈现不同程度上升态势,仅天津下降0.2张,显示全国医疗机构的硬件设施水平不断改善。分地区来看,中西部、东北地区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普遍高于东部。与2017年相比,甘肃、吉林、河南三省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提升幅度最大,分别增加了5.9张、5.2张、4.9张。

7.教育

7.1 万人专任教师数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全国万人专任教师数(不含高等教育,下同)为84.8人。其中,15个省区市万人专任教师数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6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新疆、西藏、贵州、河南、甘肃中西部五省区继续蝉联每万人专任教师数前五名,分别为119.3人、116.4人、112.8人、106.9和104人。北京、天津、上海三省市位列全国末三位,分别为59人、58.5人和49.9人。总体来看,中西部地区万人专任教师数普遍高于东部地区。与2018年相比,全国万人专任教师数(不含高等教育)增加了2.1人,28个省区市万人医师数均呈现不同程度上升态势,仅宁夏、黑龙江有所回落,山西持平;河北、河南和江苏3个省区增长最快,较2018年分别上升了3.9人、3.6人和3.5人。

7.2 高中及以上学历人口比重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全国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重为32.3%,有13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地区看,北京、上海和天津持续保持绝对优势,组成第一梯队,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重居全国前三,分别为69.9%、52.9%和51.6%,显示出三地在人口文化素质上的强大优势。云南、贵州、西藏西部三省区位列全国末三位,分别为23.2%、19.6%和15.1%。与2018年相比,2019年全国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重上升了0.74个百分点。其中,江西、湖南、广西、河南和江苏五省区市高中以上学历人口比重上升较快,分别上升了3.1个、2.8个、2.8个、2.6个、2.5个百分点。海南、新疆、福建、陕西和贵州五省区高中以上学历人口比重下降较快,分别下降3.2个、3.2个、2.7个、1.8个、1.7个百分点。

7.3 万人在校研究生数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全国在校研究生286.4万人,万人在校研究生数为20.5人。分地区看,10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北京市每万人拥有167.6个在校研究生,远超其它地区,位列全国首位。上海以67.9人居全国第二,天津以46.9人位列第三。贵州、河南和西藏三省区万人在校研究生不足7人,分别为6.5人、5.7人、5.1人。与2018年相比,2019年全国万人在校研究生人数增加了0.9人。除浙江和四川以外,全国其余各省区市万人在校研究生人数均呈现增加趋势,其中,北京、陕西、天津、上海和江苏五省市增长幅度最大,分别增加了11.6人、5.4人、3.3人、2.5人、2.5人。

8.财政

8.1 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全国共有11个省区市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高于各省平均水平。上海、天津、北京、海南四省区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最高,均在15%以上。福建、湖北、河南居后三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2%、7.4%、7.4%。与2018年相比,2019年21个省区市占比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态势。上海、北京、西藏三省区市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3.0、2.6、2.5个百分点。9个省区占比小幅上升,其中天津占比上升5.9个百分点。

8.2 人均税收收入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与地方口径各省平均人均税收相比,有7个省区市人均税收收入高于各省人均水平。上海、北京、天津三市最高,分别为24157.7元、21711.6元、10319.8元。甘肃、广西、黑龙江、河南、云南、湖南、河北、四川8省区人均税收收入均低于3000元。

2019年,受减税政策影响,各省人均税收收入均出现负增长,西藏降幅最大,为22.9%,有17个省区市人均税收收降幅超过10%。天津、吉林降幅最小,分别为0.9%、3.8%。

8.3 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全国共有19个省区市的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高于各省平均水平。宁夏、广西、新疆、天津、甘肃五省区市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最高,分别为36.8%、36.7%、35.6%、32.2%、32.0%。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居末三位,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3.2%、16.3%、16.6%。

与2018年相比,2019年24个省区占比上升。天津、贵州、青海三地上升幅度最大,分别上升9.3、5.2、4.9个百分点。7个省区市占比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山西、西藏、陕西三省区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4.2、3.3、1.6个百分点。

9.金融市场

9.1 金融行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我国金融业增加值为77077亿元,较上年增长7.2%,占GDP比重为7.8%,较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北京、上海、天津、甘肃、青海、重庆、广东、宁夏、浙江、辽宁10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21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广东2019年金融业增加值实现8881.41亿元,排全国第一名,比去年同期增加684.43亿元,同比增长8.35%。江苏、上海、北京列二至第四,分别为7529.6亿元、6600.6亿元、6544.8亿元,其中上海表现较好,同比增长11.6%,反超北京,重返全国城市第一名。

9.2 各项贷款余额与生产总值的比例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53.11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全年增加16.81万亿元,同比多增6439亿元。从各地金融机构贷款余额总量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等5个沿海省市的贷款余额继续居全国前列,数额在7万亿元至16万亿元之间,五省的贷款余额总量为59.10万亿元,占全国贷款余额的比重为38.60%。

2019年,全国贷款余额与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54.52%,其中西藏、天津、甘肃、青海、北京、上海、辽宁、宁夏、浙江、海南、吉林、贵州、山西、黑龙江、重庆、广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余15个省区市低于平均水平。西藏、天津、甘肃三省区的贷款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排名全国前三位,分别为276.56%、256.24%、237.18%;湖北、湖南、河南三省区的贷款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排名全国后三位,贷款余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分别为114.00%、106.70%、104.86%。

9.3 上市公司市值与生产总值的比例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截至2019年最后一个交易日收盘,A股上市公司总数3777家,总市值59.29万亿元,流通市值48.35万亿元,平均市盈率20.35倍。相比2018年,A股总市值增加了15.8万亿元。2019年,中国资本市场扩大开放取得重要进展。伴随各大国际指数对A股纳入或扩容,全球资本正加大对A股的战略配置。

分地区看,北京、上海、广东、贵州、西藏、浙江6地上市公司市值与生产总值的比例超出全国平均水平,其余25地均低于全国水平。北京的总市值累计18.06万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遥遥领先。而上市公司最多的广东省,则以12.72万亿元,位居次位。此外,位于上海的上市公司总市值累计6.08万亿元,排名第三。其后为浙江省及江苏省,总市值均超过4万亿元。

9.4 保费收入与生产总值的比例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底我国保险业总资产20.56亿元,同比增长12.18%,全年累计原保费收入4.26万亿元,同比增长12.17%;保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4.30%,较上一年度上升0.08个百分点。

2019年,北京、广东、上海等省市的保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增长最快,分别是5.87%、3.82%、4.51%,较上一年度分别增长0.45、0.44、0.60个百分点。三地的保费增长也较快,广东仍是全国保险第一大省,2019年保费收入5496.7亿元,较上年增长17.9%。上海保费收入增长最快,去年保费收入1720亿元,增长22.35%。北京市保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仅次于黑龙江省,去年保费收入突破2000亿元,达2076.5亿元,增速15.8%。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国家统计局于2019年11月对全国GDP进行了修正,福建省、广东省、四川省和安徽省在今年1月上调了2018年GDP数据,黑龙江、辽宁省分别下调21.5%和7.1%。因此,保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排名数据也随之变化,部分省份由于GDP数据修正比例较大,导致保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出现一些异常变化。

10.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0.1 空气质量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继续降低,全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为36.3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8%。PM10浓度为63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1.6%;O3浓度为148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上升6.5%;SO2浓度为11微克/立方米,较上年下降15.4%;NO2浓度为27微克/立方米,较上年持平;CO浓度为1.4毫克/立方米,较上年持平;优良天数比例为82.0%,157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标。

具体看省会城市,石家庄、郑州、西安、太原、济南、天津、乌鲁木齐、长沙等19个省会城市PM2.5浓度高于全国水平,拉萨、海口等12省会城市低于全国水平。

10.2 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为60.8立方米,与2018年相比下降8.98%;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为38.4立方米,与2018年相比下降7.02%;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9,与2018年相比升高0.005。

从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来看,最省水的省份为北京、天津、山东、浙江、上海、重庆、陕西、广东、陕西、河南,均低于50立方米。从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来看,最省水的北京、天津、山东、陕西、河北、浙江、山西、辽宁、广东、河南,均低于25立方米。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来看,排在前十的北京、上海、天津、河北、山东、河南、江苏、黑龙江、浙江、吉林,均达到0.594以上。

10.3 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耗量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201066万千瓦,同比增长5.8%;全口径发电量为7325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7%;全年全社会用电量72255亿千瓦时,较2018年增长4.5%;总体上看,全国电力生产运行平稳,电力供需总体平衡。

从单位能耗看,宁夏、青海等12省区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耗量高于全国水平,其中宁夏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耗量位列第一,达2892千瓦时;青海次之,为2414千瓦时。2019年,北京市在推动提效降耗,“集约”提升效率效益方面取得积极成效,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耗量全国最低,仅为330千瓦时,位列能耗最低位。

10.4 单位能耗下降率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2.6%。分省看,青海、河南、甘肃、北京、广东、宁夏、内蒙古等7个省(市、自治区)能耗降低率超过去年。其余24个省(市、自治区)能耗降低率较去年有所收窄。

青海、河南、甘肃、河北、北京分列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前五位,其中,青海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8.67%。青海、河南、甘肃能源消费总量增速出现逆增长,其中,青海能源消费总量增速为-3%。

11.人口与劳动力市场

11.1 自然增长率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较上年下降0.47个千分点。自2016年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短暂回升至5.86‰后,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快速下滑。从增速看,西藏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14‰,蝉联全国第一;此外,仅广东和宁夏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8‰。此外,31个省区市中有27个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现下滑;其中新疆和湖南下滑幅度最大,分别为2.44和2.00个千分点。另有4个省区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提升,分别是宁夏、辽宁、天津和内蒙古,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提升0.25、0.2、0.18和0.17个千分点。

11.2 适龄劳动人口比重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在过去三十年,劳动力要素助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近年来,随着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超预期加速,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比重明显下滑。2019年,我国适龄劳动力(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70.6%,相比2018年比重进一步下降0.84个百分点。分地区看,19个省区市适龄劳动人口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居全国前三位,分别为78.1%、77.6%和76.8%。此外,13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湖南、山东和贵州排名后三位,分别为66.9%、66.5%和66.2%。从发展趋势看,全国29个省区市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西藏、上海降幅分别逾4个百分点、2个百分点,反映出现阶段我国人口红利渐趋消失,未来技术和数据要素等将愈加成为经济驱动增长的重要动力。

11.3 老年人抚养比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全国老年人抚养比为17.8%,较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创1982年有该数据统计以来的最高值,说明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对比14.0%的世界平均水平而言(美、英、日、澳等发达国家老年人抚养比普遍在20%以上),抚养比高出3.8个百分点,表明我国子女养老负担较大。分地区看,全国有12个省区市老年人抚养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山东、四川、重庆和上海居全国前四位,抚养比均超22%,分别达到23.8%、23.2%、22.6%和22.1%。此外,有19个省区市老年人抚养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青海、广东和西藏排名最后三位,抚养比均低于12%,分别为11.9%、11.4%和8.9%。

11.4 人均可支配收入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近年,受中央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比重相关政策影响,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提升。2019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达到30,733元,较上年增长8.87%,增速提高0.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与人均GDP增速基本持平。分地区看,各地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明显分为三个梯队:仅上海和北京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6万元,分别达到 69,442、67,756万元,浙江、天津、江苏、广东、福建、辽宁、山东7个省区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收入分布在3至5万元之间,其余22个省区市则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收入差距看,北京和上海收入水平是西藏和甘肃等地区的三倍多。从收入增速看,16个省区市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西藏、贵州和安徽收入水平名义增速最高,分别为12.81%、0.67%和10.14%。

11.5 最低工资水平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我国各省区市月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值为1810元,比2018年提高2.03%。分地区看,10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省区市低于平均水平。其中,上海、北京和广东排名全国前三位,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2480元、2200元和2100元。甘肃、安徽和青海排名后三位,月最低工资标准分别为1620元、1550元、1500元。从区间分布看,最低工资标准在1600元以下的地区仅安徽和青海,最低工资标准在1600元至1700元之间的省区市有11个;高于1700元的省区市有18个。从调整幅度看,8个省区市上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最高一档)。其中,重庆、河北河辽宁增速排名前三位,分别为20%、15.2%和11.7%。

12.知识经济与创新

12.1 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2019年,大部分省区市R&D经费支出显著增长。总体来看东部和中部地区R&D经费支出位居前列,西部和东北地区相对落后。各省区市的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依然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前6名依然被东部省区市占据,末6名中则有5个为西部省区市,东北地区也较落后,中部地区表现中等。具体而言,北京和上海分别以6.3%和4.0%的水平继续处于绝对领先地区,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四省市在2.5%-3.3%之间,形成第二梯队。陕西、山东、湖北、湖北、辽宁、安徽位于2%-2.5%第三梯队。其余20个省区市均低于2%,除福建、河北和海南外,均集中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研发投入强度还需要大力提升。

12.2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R&D人员全时当量是指一个地区一年内投入的全时研发人员总数,若非全时研发人员需要折算为全时当量。2019年,我国各省级区域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存在巨大差距。东部地区经济水平发达,科技研发人才资源较为丰富,其中广东、江苏、浙江3个东部省区市总量较大,形成超过40万人年的沿海第一梯队,分别为64.2、50.8和45.1万人年,四省占到全国总量的50.9%。山东、河南、福建、安徽、湖北、湖南6个省在10至20万人年之间,也处于较高水平。有16个省区市在1至10万人年之间。西藏、青海、海南、新疆、宁夏和甘肃6个省区则低于1万人年,六省区占全国比重仅为0.8%。

与2018年相比,多数省区市201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增长平稳。其中,青海、广西、云南等地虽然绝对量排名落后,但较2018年有显著增长;而山东、天津、上海等地虽然绝对量较高,但较2018年有所下滑,需要加以关注。

12.3 万人专利授权量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专利授权量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2019年,我国专利授权量总计为247.4万件,较上年增长5.95%。专利授权量的地区分布格局与R&D经费、R&D人员全时当量基本一致,授权量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其中广东、江苏和浙江三个经济发达地区位居全国前三位,分别为52.7、31.4和28.5万件,三省专利总和占到全国授权量的45.6%。

2018年,我国万人专利授权量为17.7件。分地区看,东部地区科研能力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排名前10位的省市中,东部地区占据8席,其中北京、浙江、广东、上海排名前4位,以40件以上的水平明显领先,江苏、天津和福建3个东部省市紧随其后,也均超过20件。其余省区市均低于20件,西藏和新疆不足4件,排名最后2位。

12.4 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近年来随着技术交易市场体系不断完善,我国技术成交规模持续扩大,技术成果转化良好。2019年,技术市场成交额为22398亿元。北京、广东、江苏、陕西、湖北、上海、四川和山东8省市超过千亿元,天津、浙江等14省区市在100至1000亿元之间,其余省区市在100亿元以下。

2019年全国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为1599.8元,共有8个省区市在全国人均水平以上。北京以人均26445.4元遥遥领先,为第二名上海的4.5倍、新疆的850倍。前三名超过5000元的水平与其余省区市拉开较大差距。有9个省区市在1000至4000亿元之间。有18个省区市低于1000亿元,其中新疆、海南和内蒙古尚不足100元。与2018年相比,绝大多数省区市2019年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有所增长,但青海、重庆、山西、云南4省市出现了负增长,新疆、湖南、福建、广东等省区则较2018年明显增长。

12.5 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

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近年来,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稳步实施,我国高新技术企业强势引领产业发展。2018年,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达到38.9万亿元。分地区看,广东和江苏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优势明显,已分别达到7.4万亿元和4.4万亿元,位居前两名;北京、浙江和上海排第3至第5位,也均超过2万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发展较快,区域集中度较高。

2018年,全国高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GDP比重为42.3%。分地区看,北京、广东、上海分别以97.0 %、74.3%和73.7%的水平处在第一梯队。天津、浙江、河北、江苏、江西和湖北6个省市在40%-50%之间,也相对较高。其余22个省区市除天津外均低于全国水平。西部地区正处在工业化中前期、产业基础薄弱,高新技术企业总收入占GDP比重总体偏低。与2017年相比,除云南、重庆、上海、安徽、北京和福建外,其余25省区市2018年比重均有所提升,其中河北和天津提升幅度超过10个百分点。

三、中国各省级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及问题

1.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经济正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取得了重要突破。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从区域层面来看,2019年我国地区经济运行稳中趋缓,但也展现出了一定韧性。中部与西南地区支撑作用愈发增强,东部地区经济基本平稳,东北地区经济保持低位,南北地区分化问题日益凸显。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一度对以湖北为中心的中部地区、以及输入型疫情较重地区产生较大经济冲击,对原有的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格局造成一定扰动,但区域发展的整体格局和特点依然有所保持。

中部与西南地区支撑作用愈发增强。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西部大开发、海陆新通道、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与等战略的叠加效应不断累积,中部与西南地区经济实力稳步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全面增强,不断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网红经济”效应显著,区域增长新动能不断集聚。成渝、长江中游、中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区域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带动相关板块融合发展。2019年,中部与西南地区多数省区市经济增速保持领先,贵州、云南、西藏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领跑全国,江西、湖南、安徽、湖北、四川、河南六省增速分别达到8.0%、7.6%、7.5%、7.5%、7.5%和7.0%,均为全国前十名。2020年新冠肺炎爆发以来,除湖北外的广大中部和西南地区经济增长依旧保持领先水平,湖北经济也在疫情后得以快速复苏。

东部地区经济基本平稳,重点城市受疫情扰动较大。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传统引擎作用依然显著,在改革创新、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积累经验,引领全国高质量转型发展。从经济总量看,2019年,广东、江苏和山东三省构成我国区域经济“第一阵营”,北京、上海、天津三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2万元。从经济增长速度看,福建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达到7.6%,在全国排名第5位,领跑东部地区;浙江、广东、江苏分别同比增长6.8%和6.2%,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山东、海南与上海经济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5.5%和5.8%。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北京、上海、广东作为开放程度较高的地区,经济受到了较大的输入型疫情压力,在全国的排名有所下降。

东北地区经济保持低位。在2017年东北经济触底反弹后,2018与2019年东北地区经济基本实现平稳运行,但仍处在全国靠后位置。辽宁、黑龙江与吉林2019年经济增速分别为5.5%、4.2%和3.0%。2020年新冠疫情中,辽宁与黑龙江受到了显著冲击,但吉林表现较为稳健。整体看,未来东北振兴政策还需持续加码,继续以转变政府职能、国有企业改革、民营经济发展为重点,优化地区投资营商环境。同时,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加快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2.经济结构整体改善,各省差异仍较大

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步提升,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手。2019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3.9%,比第二产业高出14.9个百分点。但我国服务业地区发展不平衡特征显著,仅8个省区市服务业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东部发达省市正在加快向服务型经济转型,北京和上海两市分别以83.5%和72.7%的比重位列前两名。排名最末位的福建省服务业比重仅为45.3%。

进出口占GDP比重的区域间差异明显,京津、长三角和珠三角由于外向型经济特征明显,占比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上海进出口占GDP比重最高,达到89.3%。大部分省区市进出口占GDP比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西藏、贵州和青海进出口占GDP比重最低,分别为2.9%、2.7%和1.3%,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较低。

我国城镇化率保持稳步上升,并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中原、成渝、海峡西岸等大城市群。但我国地区间城镇化水平很不平衡,相对三大城市群,中西部地区发展仍相对滞后。2019年,有13个省区市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北京、天津三个直辖市城镇化率最高,均超过80%,而排名最后的云南、甘肃、西藏等地区城镇化率分别只有48.9%、48.5%和31.5%。

3.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保持较快增长,但发展仍不平衡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问题较大,东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而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缩小与东部发展差距,基础设施得到不断完善,公路、铁路、通信网络建设水平进一步提升,对增强当地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公路建设方面,2019年,全国公路网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50.8公里,较2018年提高了0.5公里,同比增长1.0%。全国有25个省区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重庆、上海、山东、河南等省市公路网密度较大,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211.6、205.8、177.5和161.6公里。广西、黑龙江、甘肃、内蒙古、青海、新疆和西藏等地广人稀的省区公路网密度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53.9、37.3、35.8、17.3、12.0和11.9公里。

截至2019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3.99万公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达到3.54万公里。2019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新增8248.7公里,铁路网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47公里。23个省区市铁路网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天津、北京、上海三直辖市铁路网密度遥遥领先,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9.94、8.33和7.36公里。地广人稀的新疆、青海、西藏等三省区仍不足1公里,分别为每百平方公里0.42、0.35和0.07公里。

通信水平方面,2019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14.4部,较2018年每百人增加2.2部。11个省区市普及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等省市普及率领先全国较多,分别达到每百人186.7、165.1、149.3、143.5和126.0部。尤其是北京市,移动电话数量将近每人两部。但也有20个省区市低于全国水平,其中,湖南、湖北、安徽、西藏等中西部省份普及率偏低,分别为每百人96.1、96.0、91.8、91.7、89.1部,人均不到一部。

4.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供需异地特征显著

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问题突出,同时供需异地特征显著,通常自然资源丰富的省份并没有较大的需求,而人口密度高,人均生产力强的省份自然资源往往较为稀缺,导致我国需要实施“西气东输”“南水北调”等大跨度调配资源的工程。

水资源方面,2019年,全国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077.7立方米,较2018年增加69.7立方米。西藏自治区人均淡水资源高达129407.2立方米,是第二位青海(15182.5立方米)的8.5倍。京津冀缺水严重,天津、北京和河北三省市淡水资源最为匮乏,人均淡水资源量分别为51.9、114.2和149.9立方米。

耕地资源方面,2017年全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46亩,较2016年减少0.009亩。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甘肃等5个省区的人均耕地面积最多,分别为6.27、5.50、3.86、3.21和3.07亩。北京、上海两个直辖市的人均耕地资源最少,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为0.15和0.12亩,远远低于其他地区。

能源矿产方面,新疆、青海、黑龙江、甘肃、陕西等五省区石油资源最为丰富,人均石油储量分别为24.844、13.916、11.231、10.828和10.064吨;新疆、内蒙古、青海、陕西、四川等西部五省区是我国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人均天然气储量分别为42751.4、38216.2、22840.5、20462.9和15966.6立方米;山西、内蒙古等两省区人均煤炭储量最多,分别为2477.6和2007.6吨,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内蒙古两省区人均铁矿石储量最多,分别为116.4和72.1吨,山西、河北、新疆、四川等地区位列第二梯队,人均铁矿石储量分别为44.7、35.6、34.4和32.7吨。相比之下,许多经济发达省区市的人均能矿储量极少。

5.基础公共服务进一步改善,医师与病床,初等与高等教育分布特点不同

 

我国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各级各类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但资源配置不均衡、服务水平差异较大等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在:

医疗资源方面,2019年,全国每万人执业(助理)医师数为28人。北京万人医师数为49人,位列全国第一。甘肃、广西、云南、安徽和江西五省区排在最后,每万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分别为24人、23人、23人、22人和21人。2018年,我国每万人拥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为60.2张。辽宁、新疆、四川、重庆四省区市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超过70张,分别为72.1张、71.9张、71.8张和71张。西藏、海南、广东和天津等四省市排名最低,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为48.8张、47.9张、45.6张和43.8张。整体来看,医师与病床分布情况不同,医师资源主要集中在北京与东部沿海,而西部、东北地区的病床资源相对丰富。

教育资源方面,初等与高等教育分布情况也不尽相同。2019年,全国万人专任教师数(不含高等教育)为84.8人。新疆、西藏、贵州、河南、甘肃中西部五省区继续蝉联每万人专任教师数前五名,分别为119.3人、116.4人、112.8人、106.9和104人。北京、天津、上海三省市位列全国末三位,分别为59人、58.5人和49.9人。总体来看,中西部地区万人专任教师数普遍高于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则相反,2018年,全国受高中以上教育人口比重为32.3%,北京、上海和天津持续保持绝对优势,组成第一梯队,分别为69.9%、52.9%和51.6%,显示出三地在人口文化素质上的强大优势。云南、贵州、西藏西部三省区位列全国末三位,分别为23.2%、19.6%和15.1%。北京市每万人拥有167.6个在校研究生,远超其它地区,位列全国首位。上海以67.9人居全国第二,天津以46.9人位列第三。贵州、河南和西藏三省区万人在校研究生不足7人,分别为6.5人、5.7人、5.1人。

6.地区间财力差距较大,部分省份债务压力大

各地财政收入差距较大。上海、天津、北京、海南四省区市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最高,均在15%以上。福建、湖北、河南居后三位,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为7.2%、7.4%、7.4%。

中西部地区对非税收入依赖性强,宁夏、广西、新疆、天津、甘肃五省区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最高,分别为36.8%、36.7%、35.6%、32.2%、32.0%。上海、浙江、江苏三省市居末三位,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分别为13.2%、16.3%、16.6%。

部分省份财政赤字率高,债务压力偏大。中西部省份财政赤字水平普遍高于东部地区。西藏、青海、甘肃三省区财政赤字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最高,分别为115.8%、53.3%和35.6%。新疆、黑龙江、宁夏、贵州、吉林、云南超过20%,分别为27.5%、27.5%、27.1%、24.9%、24.0%和20.2%。西部地区公共债务率普遍偏高,青海、贵州和宁夏三省排名前三位,分别达到70.9%、57.7%和44.1%。

7.金融资源集中在少数发达地区

我国金融资源的分布极不均衡,从各金融行业相对于地区生产总值分布情况看,金融资源几乎集中在京沪及部分重点支援地区。

从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看,北京、上海、天津三个直辖市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最高,分别为18.5%,17.3%和13.5%。其余省区市均低于10%。从总量来看,广东2019年金融业增加值实现8881.41亿元,排全国第一名,江苏、上海、北京列二至四位。

贷款资源分布上,京沪与西部重点支援省份较强。西藏、天津、甘肃、青海、北京、上海的贷款总额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排名全国前六位,分别为276.6%、256.2%、237.2%、225.6%、217.3%和209.3%,其余地区均在200%以下。

在上市公司分布上,北京几乎成为独一档,总市值累计18.06万亿元,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遥遥领先,是地区生产总值的510.6%,第二位上海仅为159.4%。

保费收入分布上相对均衡,北方略占优势,黑龙江、北京、吉林保费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排名靠前,分别为7.0%、5.9%和5.8%,排名最后的西藏为2.2%。

8.华北、西北地区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上仍存在较大压力

尽管近年来我国空气质量有所改善,但华北地区存在较为突出的压力。2019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为36微克/立方米,同比持平。石家庄、太原、济南、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等20城市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高于全国水平,主要为中原地区。

从单位产值用水量看,水资源相对丰富地区用水量较大,新疆、西藏、黑龙江三省区万元GDP用水量高于200立方米,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北京、天津、山东、浙江、上海、重庆、陕西、低于40立方米。

从单位产值能耗来看,西北地区因资源丰富、重工业密集,产业高能耗特点突出。宁夏、青海等12省(区、市)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耗量高于全国水平,其中宁夏万元生产总值电力消耗量位列第一,达2892千瓦时;青海次之,为2414千瓦时。

9.人口红利减退,部分省份老龄化压力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丰富且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长期增长。然而近年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贯彻执行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转型,我国人口老龄化情况进一步加剧,人口红利时代走向终结。

部分省份面临人口低增长问题。2019年,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较上年下降0.47个千分点;西藏人口自然增长率10.14‰,排名全国第一,相比之下,天津与东北地区低生育问题突出,黑龙江、吉林与辽宁均为负增长。

受生育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超预期加速等因素制约,我国适龄劳动力人口比重近年来开始下降。2019年,我国适龄劳动力(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70.6%,相比2018年下降0.6个百分点。北京、天津和内蒙古居全国前三位,分别为78.12%、77.64%和76.77%;有13个省区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湖南、山东和贵州排名后三位,分别为66.87%、66.49%和66.17%。

部分地区老龄化压力较大。2019年,全国老年人抚养比为17.80%,较上年提升1.03个百分点。山东、四川、重庆和上海居全国前四位,抚养比均超22%,分别达到23.82%、23.20%、22.61%和22.07%,青海、广东和西藏排名最后三位,抚养比均低于12%,老龄化压力最小。

10.科技研发投入与产出集中在北京、长三角与珠三角

从科研投入来看,2019年,大部分省区市R&D经费支出显著增长。各省区市的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依然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特征。北京和上海分别以6.3%和4.0%的水平继续处于绝对领先地区,天津、广东、江苏、浙江四省市在2.5%-3.3%之间,形成第二梯队。但仍有7个省区不足1%。

从科研产出看,2019年,我国专利授权量总计为247.4万件,较上年增长5.95%。专利授权量的地区分布格局与R&D经费、R&D人员全时当量基本一致,授权量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其中广东、江苏和浙江三个经济发达地区位居全国前三位,分别为52.7、31.4和28.5万件,三省专利总和占到全国授权量的45.6%。2019年,我国万人专利授权量为17.7件。其中北京、浙江、广东、上海排名前4位,以40件以上的水平明显领先,西藏和新疆不足4件,排名最后2位。

四、推进我国各地区“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通过对12大类49项指标进行比较,我们可以更明确地对中国各省级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当前我国已进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新阶段,各省级区域应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优化区域发展空间布局,增强区域发展协调性,优化构建支撑现代化经济体系空间格局。

1.建立现代化政府治理体系,按照“四分法”全面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

政府治理体系和决策水平直接影响着一省未来发展前景,因此建设现代化政府治理体系、加快打造民主法治、以人为本、强化市场、公共服务型的政府对各省级区域下一阶段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社会制度的基础,不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往往使制度设计陷入探讨不清和充满争议的格局。为此,建议将经济社会按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划分为四大领域,并以此建设“强化市场型政府”:第一大领域为“战略性领域”,如“一带一路”相关的金砖银行、亚投行、国开行等,需要政府及专门机构牵头,市场适时跟进;第二大领域为“公共服务领域”,包括铁路、电力等公共性领域,由于存在自然垄断或极强外部性,应该由政府主办;第三大领域为“民生领域”,涵盖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四大民生领域,需要政府、市场双到位、齐发力。政府负责公平,市场负责效率;第四大领域为“竞争性领域”,即完全市场化性(竞争性)领域。应由市场运作,政府负责监管与提供服务。

地方政府要以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为目标,形成完备的地方法规体系,形成严明规范的法制环境,推进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的法制化,做到依法审批,依法许可,真正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坚持为广大公民及其人口提供公共服务,实行“良治”,使人民能够创造财富、实现福利最大化,使纳税人和贫困人口受益。

在转型过程中,地方政府需特别注重为市场竞争主体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坚持建设“有限政府”和“有效政府”的原则,厘清政府和市场、社会的边界,让企业和企业家成为市场经济舞台上的“主角”,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地方政府应主要开展增加公共服务、减少管制等方面的竞争,实现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能力、专业水平和效率,通过营造统一、规范、透明和稳定的政策环境和建立高效、廉洁、优质的服务环境,为本省吸引资本和人才、留住企业和投资者。同时,要继续加大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转变政府职能力度,减掉形式主义的繁文缛节,减轻企业压力、减少行政部门对经济实体不必要的干预、减去本来就与企业无关的额外负担,实打实地开展工作,提高简政放权的含金量。

2. 以“新四化引擎”推动转型升级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面临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的国际环境和“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的国内环境。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尽快形成双循环新格局,应以“新四化引擎”推动我国的转型升级。

一是以要素市场化为抓手全面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进一步减少政府对要素的直接配置,通过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推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的要素价格机制。完善城乡基准地价制定与发布,健全工资决定和工资调整机制,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健全国债收益率曲线,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以管理要素(企业家)引领和整合其他要素,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金融机构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确保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获取要素。

二是以全面数字化为引领加速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加快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推动各领域数字化优化升级,积极参与数字货币、数字税等国际规则制定,塑造新的竞争优势。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既锻造产业链供应链长板,又要补齐产业链供应链短板。统筹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等建设,使新基建成为加快供需双升级和拓展内外双循环的多元纽带。

三是以民生富裕化为导向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持续提高人民收入水平。通过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坚持经济发展就业导向,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多渠道灵活就业的保障制度。大力提升教育、医疗、住房、社保、养老等民生领域发展水平,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的后顾之忧。

是以规则一体化为契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环境,在更高水平上引进外资。加快推进贸易创新发展,提升出口质量,扩大进口,促进经常项目和国际收支基本平衡。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用顺畅联通的国内国际循环,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更加紧密稳定的全球经济循环体系,促进各国共享全球化深入发展机遇和成果。

3.大力推进以“四个三”为整体框架的全面改革

一是“三组供求关系全面改善”。第一组供求关系,是制度供给与发展需求的关系。从政府端入手,持续推进改善制度供给,致力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政府、市场“双到位”。国有经济布局根据战略性、公共性、民生性、竞争性进行有进有退式的调整,竞争性领域国有股本可适当向外资、民资减持,所得资金用于弥补社保缺口,剩余股权加快划入社保,进而在战略性领域、公共性领域、民生领域更多、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而在竞争性领域更多发挥外资、民资等市场主体的作用;第二组供求关系,是金融供给与实体需求之间的关系。从金融供给主体入手,大力促进金融有效供给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的匹配,构建多层次、市场化、广覆盖新型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实体“双发展”;第三组供求关系,是企业供给与居民需求之间的关系。从实体经济的外企、国企、民企等生产力供给主体入手,实现国企、民企“双进步”。

二是“新三驾马车全面提速”。第一驾马车是“改革开放”,即改善制度、开放市场;第二驾马车是“创新创造”,即创新模式,创造新品;第三驾马车是“生态民生”,即改善生态,提升民生。

三是“三大供给主体全面发展”。三大供给主体即国企、民企、外企,要积极改革国企、大力发展民企、留住吸引外企。

四是“三次产业全面升级”。夯实农林牧渔业的基础性保障作用,着力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五化”“五特”现代化幸福特色乡镇;坚持工业强省战略,着力实现工业现代化;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着力实现服务业现代化。

4.推动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助力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随着数据和技术等要素自由流动、配置效率逐步提高,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完善、供需互促产销并进构成良性循环,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将得以进一步释放。在新时代背景下,建议各省级区域围绕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度参与都市圈与城市群建设,助力打造下一轮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更好地发挥在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的作用。

一是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深化科创、体制机制和公共服务等领域改革,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培育新动能、发展新产业、打造新优势,促进京津冀地区更好发挥“领头雁”作用。

二是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动产能过剩行业更新换代,打造先进制造业高地,助力建设开放型融合发展的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

三是抢抓中部崛起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机会。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政务环境等措施促发展,形成主导产业及完善配套,加快建成内陆开放战略高地。

四是探路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坚持以创新驱动为主攻,聚焦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和东北亚区域开放合作。此外,在全球产业链大变革背景下,还需进一步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积极参与RCEP、“一带一路”等区域性经贸合作。

5.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促进各地区消费市场扩容提质

随着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正逐步成为消费主渠道和经济增长关键引擎,居民消费需求与环境也已发生重要变化。建议各省级区域继续坚持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深入探究各地区居民收入构成、消费趋势变化等情况,解决消费供给滞后于需求变化的矛盾,适应居民消费升级大趋势,促进住房、汽车等重点领域健康消费,大力培育在线教育、线上文化和旅游等新兴消费业态。

一是针对东部发达地区重点推动新型消费增长,加速打造数字时代的智慧化、场景化新生活,更好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提升新消费渗透和市场辐射范围,从而助推消费市场供需两旺,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二是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主推升级消费培育,通过线上线下加速融合、免税等方式持续释放消费升级势能,充分挖掘各地居民消费潜力,促进实物和服务消费有效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重点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在“两新一重”领域加大投资力度,保障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此外,各省级区域还需呵护乡村消费需求,通过加强农村电商培训、完善电商扶持政策等举措,培育电商在乡村不断深入发展,更好助力农民增收致富、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

6.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各地区发展软实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普及化、大规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成、基本医疗和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逾十亿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愈加繁荣,人民生活品质得到不断改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建议各省级区域继续推动医疗、教育、文化、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通过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增强经济发展软实力。

在医疗服务方面,通过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强化产学研医创新协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切实维护保障民众健康。在教育服务方面,从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师管理、学前教育、民办教育等多维度着手,通过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提升民众受教育程度。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整合多方资源和探索推进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进一步完善人民文化权益保障。此外,在住房保障服务方面,继续围绕“住有所居”目标,重点聚焦进城务工农民、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等困难群体,通过规划建设租赁住房、完善长租房政策等措施,确保实现住房保障全覆盖。

7.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各地区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绿色发展、施行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更加重要且紧迫。在开展国土绿化、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建议各省级区域持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各产业和各领域,通过创新体制机制着力破解瓶颈制约,有效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共赢。

一是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行推动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努力构建以绿色发展为主题、绿色产业为主导、绿色企业为主体、绿色生活为主流的绿色发展格局。

二是坚持用最严格制度和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加快生态环境修复治理,大力实施国家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重点工程,从严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和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披露问题整改,坚决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三是积极推进政府主导、企业共担、公众参与的生态环境共治,通过明确治理主体责任,完善和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的良好格局。

此外,各省级区域还可联合探索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商业化逻辑创构生态投资和价值转化新范式。

8.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各地区关键领域核心技术水平

随着国际科技竞争愈演愈烈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为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之路、奠定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的基础,特别需要提出科学技术解决方案和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世界经济与科技互融互促的背景下,建议各省级区域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通过提高投入总量、优化投入结构等方式着力解决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激励机制和创新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一是积极构建基础研究投入的多元化渠道。通过引导和鼓励企业出资、支持各界设立基础研究基金、加强政产学研合作等形式进一步加快加强基础研究,加大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进而巩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推动原始创新成果更快转移转化。

二是聚焦科创人才和团队建设。通过挖掘国内外人才智力资源、整合各政府部门创新扶持政策等,加大对科技团队和领军人才的支持和服务力度,为基础学科和前沿探索、科研到产业转化创造良好成长环境。

三是强化对顶尖研发机构的建设支持。通过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创新经费管理和人才培养、搭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平台等方式,加快提升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原始创新能力,进而带动整个创新体系的提升。此外,各省级区域还可探索对自由探索类、目标导向类等不同类型基础研究项目进行差异化支持和管理的措施。

9.稳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各地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坚持扩大开放,深入推进开放型经济发展与区域协调发展相结合,将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协调统一,通过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的互动,提升沿海地区开放质量与水平,促进内陆和沿边地区进一步扩大开放,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协同开放发展新格局。

一是注重区域协调,扩大对内开放。为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各地应创造更好的对内开放制度环境,与其他省份加强协同发展,大力开拓跨省市场。加强与相邻省域或分工互补省域之间的合作,推动区域产业合理分工、有序转移承接和协同创新。紧抓城市群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与城市群内各地建立开放合作的紧密关系,推动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构建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共建产业协调联动发展机制,建立健全区域一体化市场,拓展跨省联动空间。

二是坚定不移扩大对外开放,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各地应紧抓“一带一路”倡议的战略机遇,主动融入国际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互联互通与多领域合作,拓展区域对外开放布局。以自贸区建设为抓手,对标国际规则体系创新投融资、贸易、商事服务等体制机制,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激发外贸行业内生动力,稳定外贸增长,在开放中积聚强大的经济动力。积极利用外资,进一步减少或取消外资在服务业、制造业等在内的多领域准入限制,提高开放度和透明度。完善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支持外资参与基础设施建设、PPP项目建设等,同等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利用外资规模已经较大的省份应重点提升利用外资质量,开放程度不足的省份应积极做大外资规模,将利用外资与本地经济发展方向密切结合。突出产业升级导向和创新要素的引进,支持外资企业建设研发中心、技术中心,进一步培育外资发展新动能。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民银智库):民银智库:中国各省级区域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