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附报告)

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附报告)

前言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贯彻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正确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需要全面认识和分析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情况,找准定位。为此,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组成课题组,在总结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国家统计局综合发展指数(CDI)等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筛选了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基础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知识经济与创新等12大类指标(归纳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三种类型),与美国、欧洲、日韩、新兴市场国家等世界主要经济体、世界平均水平等进行横向比较(主要依据2019年数据),梳理、分析了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差距,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形成了题为《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的报告 

目  录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12大类经济社会指标对比

1. 生产力水平

2. 经济结构

3. 宏观经济稳定

4. 基础设施

5. 基础自然资源

6. 健康与医疗

7. 教育

8. 财政

9. 金融市场

10.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11. 人口与劳动力市场

12. 知识经济与创新

三、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与世界领先国家的对比结果

1.总量平稳增长,人均再上台阶,全球增长贡献第一

2. 经济结构仍需改善,城镇化空间仍较大

3. 宏观经济稳定性表现较好

4. 基础设施进步明显,仍有提升空间

5. 人均自然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下降趋势有所扭转

6. 医疗水平稳步上升,应对重大传染病成果显著

7. 基础教育进步显著,高等教育仍需追赶

8. 税收收入水平总体合理,但企业综合税负较高

9. 金融业保持稳健发展

10.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有所提高,节能减排空间仍较大

11. 人口增长减速明显,老龄化压力加大

12. 科技研发与创新投入及产出总量较大,专利数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四、政策建议

1.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

2.引入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四分法”,从三组供求关系入手,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
3.打造数字化、法治化政府,改善营商环境,改革国企、发展民企、留住外企
4.构建21世纪新型数字化、平台化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创新农村金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5.构建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保四大领域的长效发展新型体制机制
6.大力发展数字科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7.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8.加强国际合作,推进“一带一路”,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9.突出文化自信的基础地位,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10.促进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贯彻十九大及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正确把握新时代主要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迈进,需要全面认识和分析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发展情况,找准定位。为此,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组成课题组,在总结世界经济论坛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国家统计局综合发展指数(CDI)等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筛选了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基础自然资源、基础设施、知识经济与创新等12大类指标(归纳为“要素驱动”、“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三种类型),与美国、欧洲、日韩、新兴市场国家等世界主要经济体、世界平均水平等进行横向比较(主要依据2019年数据),梳理、分析了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差距,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形成了题为《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的报告。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12大类经济社会指标对比

 

1.总量平稳增长,人均再上台阶,全球增长贡献第一

经过新中国成立7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连续10年位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9年中国GDP总量为143429亿美元,占全球的16.4%,较2018年提高0.5个百分点。美国为213744亿美元,占全球的24.4%。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GDP占全球比重为17.3%(美国为15.8%),连续6年高于美国位列世界第一。
从人均生产力水平看,2019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0262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较2018年增长2.9%,列世界第65位(较2018年上升1位),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90%(2018年为86%),距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4.45万美元)仍有较大差距,仅为美国的约六分之一。
从经济增长看,中国经济2019年同比增长6.1%,较2018年放缓0.6个百分点。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了32.4%,高于2018年的27.4%,仍旧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

2. 经济结构仍需改善,城镇化空间仍较大

从经济结构来看,服务业与消费占GDP比重仍低于世界主要国家的水平。2019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3.9%,最终消费占GDP比重为55.4%,均较2018年有所上升。2019年全球贸易有所复苏,中国商品贸易总额占GDP的比重为31.9%,较2018年下降2.1个百分点,仍低于德国、韩国(均为60%以上)的水平。
新型城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近10年来中国城镇化率提高了12.4个百分点,是世界上城镇化最快的国家之一。2019年中国城镇化率达到60.3%,较2018年上升1.1个百分点,已高于世界平均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具有较大的城镇化空间。

3.宏观经济稳定性表现较好

近十年多年来中国通胀水平较为温和,猪肉价格推动2019年中国的通胀率升至2.9%,较2018年升高0.8个百分点,2020年逐步回落。在新冠疫情推升各国失业率的情况下,2020年我国最新失业率维持在4.7%,得益于疫情期间“六稳”“六保”政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9年中国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为6.3%(IMF口径,不含预算稳定调节基金收入和结余资金等)。至2019年末中国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为52.6%,较2018年上升2个百分点,主要源于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目前债务水平总体平稳可控。
2019年中国广义货币占GDP的比重为197%,较2018年上升了2个百分点,由于新冠疫情影响,预计2020年将继续有所上升。

4.基础设施进步明显,仍有提升空间

电力方面,2019年中国人均用电量为5177千瓦时,较2018年增加272千瓦时,是1975年的26倍。目前人均用电量水平已超过中等收入国家及世界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一定差距,不足美国的一半。
交通运输方面,2019年中国的公路网总里程达501.25万公里,比2018年增加16.6万公里;密度为52.4公里/百平方公里,高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与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差距仍较大。2019年中国铁路总里程已超过13.9万公里,密度为1.45公里/百平方公里,仍低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水平,但高速铁路里程和新增里程均据世界首位,2019年运营里程为3.54万公里,较2018年增加20.7%。2019年中国民航客运量为6.6亿人次,列世界第二,较2018年增加0.48亿次;但人均年飞行次数仅为0.47次,仍低于世界平均值(0.56次)。
通信方面,中国每百人移动电话帐户数量为114.4户,发展迅速,与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水平相当。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基础设施领域取得了瞩目的成绩,电力、交通运输、通信等领域在总量上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密度上也好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但人均来看较发达国家仍有所差距。

5.人均自然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近年来下降趋势有所扭转

2019年中国的人均水资源量为2077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值的35%;人均耕地面积仅为761平方米,不到全球平均值的一半,且1960年以来下降了约50%;森林覆盖率为23%,低于世界平均值(30.7%),但多年来持续提升。
2019年中国已探明石油储量为259亿桶,占全球总量的1.61%,人均为18.6桶,是世界平均值的1/11;2020年已探明天然气储量为6.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3.1%,人均4517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储量的15.9%;2019年已探明煤炭储量1416亿吨,人均为101.3吨;2019年已探明铁矿石储量的铁含量为69亿吨,人均4.9吨,低于全球人均值(10.6吨)。
总体来看,中国人均自然资源量匮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6.医疗水平稳步上升,应对重大传染病成果显著

2018年中国平均预期寿命为76.7岁,较2017年增加0.2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72.6岁),但距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2019年中国每万人拥有执业医师数量为28人,较2018年增加2人,远低于德国(42.5人/万人)的水平。2018年每万人拥有医院病床数为60.2张,虽较2017年增加3张,但远低于日本(134张/万人)。重大传染病应对成绩显著,至2020年12月每百万人新冠疫情确诊病例仅为64.23人,是美国的700分之一。

7.基础教育进步显著,高等教育仍需追赶

2019年中国每万人教师数为91.9人,高于全球平均水平(90.9人/万人),改革开放以来基础教育进步显著。
2019年中国24岁以上高等教育学历人口比重为22.7%,较2019年提升1.1个百分点,但较世界主要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中国2019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53.8%,较2018年上升3.2个百分点。2018年中国预期受教育年限为13.9年,仍比部分发达国家少2至4年左右。不过近几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在加快追赶发达国家。

8.税收收入水平总体合理,但企业综合税负较高

通过比较各国小、中、大三个口径的宏观税负程度,2019年中国小口径宏观税负(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5.9%,在主要国家中排名靠后,税收负担并不重。但中口径宏观税负(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4.3%,与美国持平,社保基金等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3.3%,低于法国、德国,高于美国(29.4%)的水平,表明土地收入、国有资本收入、社会缴款等非财政收入都成为了政府收入的重要部分。
2019年中国企业税占商业利润的比重高达59.2%,主要国家中仅低于巴西和法国,美国仅为36.6%,这表明我国企业的商业利润有很大一部分用于纳税缴费,企业未来减税降费仍有较大空间。

9.金融业保持稳健发展

 
2019年中国金融业占GDP的比重为7.8%,较2018年上升0.1个百分点,在连续3年下降后首次回升。仅次于南非,与美国并列全球主要经济体第二位。
2019年中国私人部门银行信贷余额占GDP的比重为165%,较2018年上升了4个百分点,在主要国家中仅次于美国。2019年中国股票市场交易额占GDP的比重大幅回升至133%,主要源于股票市场的触底回升和资本市场的加快改革。
2019年中国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3%,较2018年提升了0.08个百分点,显著低于主要发达国家,未来保险业发展空间巨大。

10.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有所提高,节能减排空间仍较大

 
2019年中国平均PM2.5浓度为39.1微克/立方米,较2018年污染物平均浓度下降了9%。虽仍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但首次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空气质量改善成效初显。
单位GDP能耗下降明显,2019年中国单位GDP能耗为每美元消耗144克标准油当量,较2018年下降了4克,能耗水平有所改善。2018年单位GDP碳排放0.372千克/美元,越来越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

11.人口增长减速明显,老龄化压力加大

2019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34‰,较2018年大幅下降0.47个千分点,其中出生率10.48‰,较2018年下降0.46个千分点,表明“全面二孩”政策效果减退速度加快,一孩生育率也出现下降。
2019年中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为70.7%,较2018年下降0.5个百分点,不过仍高于大部分国家。老年人抚养比为16.2%,较2018年提升0.9个百分点,高出世界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老龄化压力进一步加大。
2019年中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税前平均工资为90504元,约合13119美元,较2018年提高5.3%。绝对水平不高,但增速世界领先。

12. 科技研发与创新投入及产出总量较大,专利数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2019年中国科研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为2.23%,较2018年上升了0.04个百分点,但仍只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一半左右。2018年中国科研人员全时当量总量继续保持世界首位,但每万人全时当量仅为30.7人,较2017年增加了2.3人,为丹麦的四分之一,日韩的三分之一,仍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
国际专利数量增长较快,连续第5年保持全球第一。2019年源于中国的发明专利授权总量达399878万件,较2018年增长6%。每万人2.86件,较2018年增长0.14件,但仅为瑞士的1/11。2019年中国高技术出口额为7158亿美元,列世界第一,高技术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为27.1%,列世界前列。

三、政策建议

1. 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迈进

我国“十三五”规划目标任务即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基础上,从长远考虑(二〇三五年),为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应突出高质量发展的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创新驱动为主引擎,持续改善生态民生,在新起点上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是“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在把握好稳增长与防风险动态平衡的条件下,同时加大供需两侧的改革力度,尤其注重在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上补足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短板,并疏通各节点堵点,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二是将“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通过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等多项举措,强化我国科技力量、加快我国科技强国建设,尤其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在创新驱动发展上迈出实实在在的步伐。
三是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通过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并积极参与到全球经济治理体系改革中去。
综上,通过供需两侧改革、科技战略支撑和扩大对外开放三管齐下,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十四五”期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确保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2. 引入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四分法”,从三组供求关系入手,加快要素市场化改革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社会制度的基础,不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往往使制度设计陷入探讨不清和充满争议的格局。为此,建议将经济社会按照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划分为四大领域,并以此建设“强化市场型政府”,提升制度资本:第一大领域为“战略性领域”,如“一带一路”相关的金砖银行、亚投行、国开行等,需要政府及专门机构牵头,市场适时跟进;第二大领域为“公共服务领域”,包括铁路、电力等公共性领域,由于存在自然垄断或极强外部性,应该由政府主办;第三大领域为“民生领域”,涵盖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四大民生领域,需要政府、市场双到位、齐发力。政府负责公平,市场负责效率;第四大领域为“竞争性领域”,即完全市场化性(竞争性)领域。应由市场运作,政府负责监管与提供服务。
一是从政府端入手,持续推进改善制度供给,致力于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实现政府、市场“双到位”。具体内容包括加大放权力度,统筹考虑跨部门、跨领域、跨地域审批事项,推动放权配套联动,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规范化、透明化,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决策权。
二是从金融供给主体入手,大力促进金融有效供给实体经济有效需求的匹配,构建多层次、市场化、广覆盖新型金融体系,实现金融、实体“双发展”。具体内容包括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市场体系,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畅通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传导。
三是从实体经济的外企、国企、民企等生产力供给主体入手,实现国企、民企“双进步”,着力推进实体经济有效供给与居民消费升级后的有效需求的匹配。具体内容包括推动国有企业结构调整,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积极引入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大幅放宽电力、电信、交通、石油、天然气、市政公用等领域市场准入。综上,通过上述三个路径提供新制度供给,改善政府治理能力和质量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增加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改善人赖以生存的外部环境需求以及人的自身发展需求。

3. 打造数字化、法治化政府,改善营商环境,改革国企、发展民企、留住外企

营商环境是各类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应从市场环境、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社会环境四方面着手,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缓解疫情冲击、贸易摩擦和经济增速下行等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压力,此举将具有全局性战略意义。
一是通过打造数字化、法治化政府,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当前,“放管服”改革已到“涉深水区”“啃硬骨头”阶段,需要向纵深推进。建议中央从推广深圳、苏州等地经验,打造数字化政府入手,在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提升监管效率、促进服务便利化、营造法治化高质量营商环境等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将“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
二是加快国有经济的战略布局调整。国有资本宜在战略性领域、公共服务领域、民生保障性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并以此为原则推进国有资本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建议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和《政府投资条例》的规定,将国有资本投向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的社会公益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科技进步、社会管理、国家安全等公共领域,以非经营性项目为主。按照这一原则推进新时期的国有资本战略性调整,有进有退,在战略性领域、公共服务领域、民生保障性领域要勇于承担国家责任,在完全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可大幅实施混合所有制改革。
三是践行“民营企业就是由人民创办、人民经营的企业”理念。明确“民营企业就是由人民创办、人民经营、人民所有、人民享有收益的企业”。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的主语是人民,就是由人民创办、经营、所有、享有收益的企业和经济形态。民营企业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政府政策鼓励下创业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
四是全面落实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全面落实国家放宽外资准入限制的政策规定,缩短外商投资负面清单。此外,还要加大对外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力度,同时服务好外商投资企业,留住并鼓励这类企业实现公平有序竞争。

4. 构建21世纪新型数字化、平台化资本市场和信贷市场,创新农村金融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一是创建21世纪新型数字化、平台化的资本市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为引领的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数字技术的应用将改变资本市场的运行方式,重塑资本市场新格局和新形态,甚至颠覆传统资本市场运行逻辑。引入数字化、平台化和互联网思维,以“回归金融本质,链接民企民众,共创共享财富”为基本思路,加快构建21世纪新型数字化、平台化的资本市场,实现“让天下优质企业都能快捷低成本上市融资,让天下民众都能安全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目标。
二是构建21世纪新型数字化、平台化的信贷市场。加快传统商业银行数字化、平台化转型进程,打造“触手可及,无处不在,7×24小时在线”的新型金融服务范式,大幅提升服务实体经济企业客户及居民客户的能力,增加信贷市场有效供给,从根本上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未来5-10年内,现有的传统商业银行,都需要“植入金融科技公司的基因”,实现升维式转型,形成以“金融+生活”跨界经营为特点的新型金融服务范式,从而构建传统商业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之间的新型竞争格局。
三是运用新技术、引入新模式,从体制、体系、机制三方面推进农村金融改革转型。从“农村、农业、农民”的需求出发,通过“改革”引入新制度供给改革,通过“开放”引入新要素供给,通过“创新”引入新技术供给,破解供需之间的信息不匹配、不对称及高成本、高风险,从而能够构建高效率、广覆盖、低风险的新型农村金融体系,形成有效供给,引致、满足未来“三农”领域的有效需求。从发展目标看,应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从体制、体系、机制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构建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政策体系和监管体系,优化公司治理机制和产品服务创新机制,充分运用新技术、合理引入新模式,使得改革转型后的农村金融体系能够高效服务新农村。

5. 构建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保四大领域的长效发展新型体制机制

构建教育、医疗、住房和社保这四大领域面向第二个百年的长效发展新型体制机制,实现建成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健康中国的远景目标。
一是教育改革以“回归教育本质、政府市场双到位、公立民营双发展、本土国际双开拓、公平质量双兼顾、教师学生双满意”为指导思想。回归教育本质,倡导教育回归生活,回归自然,解决各种偏离教育本质的浮躁问题;政府市场双到位,政府提供教育基本服务,市场提供非基本服务,丰富服务供给,释放消费潜力;公立民营双发展,公立学校保公平,重点倾注于学前、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以提供选择性、多样化、多层次教育为主;本土国际双开拓,强调本土特色,中国特色,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同时拥抱世界,开放育人,融入全球教育体系;公平质量双兼顾,保障公民平等的受教育权利,解决“既要有学上,也要上好学”问题;教师学生双满意,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人民教师的责任感、荣誉感、获得感,教育投入多向教师倾斜。
二是建立“政府市场双到位、公立民营双发展、中医西医双融合、公平效率双兼顾、医生患者双满意”的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机制。政府市场双到位,公共卫生领域由政府承担主要责任,由财政投入资金,政府主导开展,医疗服务领域由政府承担监管责任和保障责任,对于非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应对社会资本放宽准入条件,优化供给结构;公立民营双发展,破除民营医院发展瓶颈,形成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中医西医双融合,在继承、发展中国传统医学精华的基础上,用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中医和西医的优势互补,促进传统医学向现代医学的转变;公平效率双兼顾,综合运用政府干预手段和市场机制,在制度上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确保医疗资源分配公平可及的基础上,强调管理和运作的效率,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兼顾统一;医生患者双满意,以提高医务人员职业获得感为关键,切实保障医务人员合法权益,以提升患者满意度为宗旨,设立医疗卫生消费者权益保护局。
三是以“政府市场双到位,商品房保障房双轨并行,供给需求双激活”为指导思想,构建我国房地产市场新型宏观调控框架及长效发展机制。重回住房制度改革之初心,聚焦房地产市场过度市场化问题,引入“德国模式+新加坡模式+中国式创新”,在促进商品房市场健康发展基础上,健全住房保障制度体系,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致力于商品房和保障房双轨并行,实现政府与市场各归其位。创新调控思路,将调控目标由稳价格转变为满足民众对住房改善的需要,将通过调控抑制供给和需求转变为同时激活供给和需求,最终实现从以稳房价为目标的“价格型调控”向以持续改善居住条件为目标的“发展型调控”转变。
四是以“完备制度、改革体制、增加投入、覆盖全民、科技支撑”为整体框架构建我国新型社会保障体制。以美德日等国经验为借鉴,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险型社会保障制度,使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健全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大力发展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项目;以“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为原则,优化社会保障管理服务体制,合理划定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职能和机构;以社会保障事业可持续发展为关键,强化财政支持,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多渠道、多手段拓展社会保障财源,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建立社会保障预算制度,建立精算报告制度;以兼顾公平和效率为价值取向,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贫困人群基本保障网;以促进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为立足点,建设先进的信息技术支撑系统,由中央专项投入,建设社会保障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拓展社会保障服务网络,探索“跨境”社保公共服务。

6. 大力发展数字科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国际竞争力

近年来,数字产业蓬勃发展,数字科技不断赋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为大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我国应鼓励加快数字化发展,坚定不移建设数字中国。
一是利用数字科技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先进制造业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字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中高端消费、绿色低碳、现代供应链、创新引领等领域增长点。与此同时,还要支持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尤其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高。通过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农业化,助力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
二是加大对数字科技研究的政策资金保障力度。制定更普惠、更广泛的金融税收扶持政策,以支持科技企业开展前沿数字科技探索,助力数字科技研发攻关。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数字科技基础性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更多科创企业参与到国家重大数字科技创新项目、军民协同创新项目中。此外,还要完善数字科技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构建以实用性、产业化、商业化为导向的数字科技学术研究推进体系。

7. 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顶层设计已全面确立,重点领域改革实现突破,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然而,该领域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体制机制障碍尚未完全破除、城市基础设施存在短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疫情冲击下同样暴露出城市治理体系不完善、规划建设管理能力偏弱等弱项。对此,要在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破解突出问题,科学谋划未来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
一是发展以人为核心、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科学确定城市定位,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要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完善城市空间结构。加强城镇老旧小区改造,使城市功能更加贴近人民生活需要,强化城镇社区建设,健全社区管理服务机制。完善以轨道交通为骨干的都市圈交通网络,促进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镇)同城化发展。通过上述举措促进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打造服务于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
二是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以新型城镇化引领区域协调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协同创新、转型升级、绿色循环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须在依据各主体比较优势和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引导人口和产业有序集聚和转移,以及构建疏密有致、分工协作、功能完善的城镇化空间格局而发展起来。重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继续推动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形成新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南北经济平衡,增加国家中心城市数量,加快推进行政区划合理调整。持续加大转移支付,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边疆地区建设发展。

8. 加强国际合作,推进“一带一路”,落实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

 
促进国际合作是我国与其他国家实现互利共赢的重要基础。在贸易保护主义和新冠疫情的双重冲击下,全球供应链网络和各国经济脆弱复苏。我国应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充分展示大国责任与担当、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潜力。
一是继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作为构建我国新战略格局的重大举措,同时也是推进国际互利共赢的重要平台,在现有“一带一路”丰硕成果的基础上,以绿色基础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为抓手,通过共建交通运输与物流、电信与科技等新基建产业,推动沿线可持续发展。充分利用与多国建立起的双边电子商务合作机制,扩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子商务合作。
二是加快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在经济全球化遭遇波折、多边贸易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受到严重挑战的情形下,建议我国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新发展趋势,尤其是加快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建设、深化域内的贸易投资自由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完善区域分工合作和供应链网络建设,以营造有利于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外部环境,同时通过加强合作战胜人类共同面临的挑战与威胁。

9. 突出文化自信的基础地位,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文化产业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对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建设文化强国为最终目的。
一是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四五”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重要时期,必须在文化强国建设上迈出坚实步伐。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以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把文化强国建设作为深入精神世界的民心工程,围绕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两个维度,推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不断繁荣发展。
二是突出“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的基础地位。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它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历史和坚实学理滋养,通过上述举措进一步推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文化促进中华民族守住精神独立性的根与魂。

10. 促进绿色发展,持续改善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推进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继续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营造出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消费的全方位良好氛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继续鼓励发展环保产业,积极开展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转型和产业升级。持续深入推进态文明思想的学习宣传,积极培育全体社会成员生态道德意识,引导民众积极参与到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节约消费、合理消费的绿色消费习惯中。
二是建立生态系统保护的长效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法律法规,加强自然资源调查评价监测和确权登记,通过完善产权法律体系,平等保护各类产权主体的合法权益。将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关系的运行机制常态化,继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使生态文明理念更加深入人心。积极发挥我国在全球生态环保国际合作方面的作用,探索“中国方案”式的生态治理创新路径,以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助推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

原文始发于微信公众号(民银智库):民银智库:中国与世界主要经济体发展对比启示及政策建议(2020)

本报告PDF版已分享至本站知识星球,欢迎加入查阅和交流。原网站年度VIP联系“dongxizhiku”微信可免费加入。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