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整合的本质:争夺“确定性”

在全球制造体系中,“垂直整合”往往被简单理解为扩大企业规模或延伸业务链条,但真正决定其价值的,是企业对“不确定性”的判断与管理能力。从西门子、施耐德、SKF、卡特彼勒到苹果,这些长期领先的企业都遵循一个共同原则:将影响交付稳定性、迭代速度和长期技术积累的关键环节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垂直整合”的本质不在于“做得更多”,而在于对核心能力作出精准选择。

在当前的中国市场,这一趋势正加速演进,并展现出更深层次的结构性意义。中国企业并非简单复制欧美或日本的工业体系,而是在自身产业阶段与竞争环境的推动下,走出了一条“高速迭代—能力回收—技术自控”的独特整合路径。

Part.1

整合源于供应链不稳定,而非“盲目做大”

中国许多新兴产业的上游体系起步较晚、成熟度不足。关键零部件供应的波动与不可控,使企业在发展初期不得不通过自研、自制来保障产品稳定性。

典型案例如下:

  • 大疆:从整机反向切入电机、电调、图传、光学模组等环节,通过全链路自控确保飞行稳定性与快速迭代。
  • 比亚迪:自制电池、电机电控系统,并进一步布局IGBT、SiC等核心半导体,以稳定供应链并优化成本结构。
  • 宁德时代:为保障良品率,直接介入涂布、叠片、化成分容等关键设备环节。
  • 海康威视:掌握从镜头、传感器到算法与操作系统的全链条技术,提升产品一致性与系统安全性。

这些路径共同表明:中国企业的垂直整合是产业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其首要目标是提高确定性,而非盲目追求规模。

Part.2

整合速度极快

中国市场体量庞大、竞争激烈、产品生命周期短。许多行业的迭代节奏被压缩至传统日德企业的三分之一,迫使企业必须在内部沉淀关键能力,甚至延伸至制造装备与材料工艺。

例如:

  • 新能源车:整车厂自建工装产线、自研自动驾驶算法与电控平台;
  • 动力电池:自研核心制程设备,优化微米级、纳米级工艺精度;
  • 机器人:自制减速机、伺服系统与控制器,以保障产品一致性与迭代效率。

产业经济学将这一现象称为“迭代驱动型垂直整合”:迭代频率越高的行业,越需要掌控产业链上的关键节点。

Part.3

反向扩张:从应用场景倒推技术体系

中国企业往往从应用端切入,再反向攻克核心技术,这与传统制造强国“从技术向下游延伸”的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典型案例包括:

  • 无人机 → 电机、电调、精密制造;
  • 电动车 → 电芯、芯片、材料工艺;
  • 工控与安防 → 图像传感器、镜头、AI算法、工业操作系统;
  • 低空经济 → 航电、传感、复合材料工艺。

这构成了中国特有的“需求牵引式技术回溯”路径。

Part.4

中游至中下游企业的整合更为显著

垂直整合并非大企业专属,在专精特新企业中,这一结构更加清晰,甚至更具技术攻坚色彩。

  1. 绿的谐波(减速机)
    从单一谐波减速器起步,逐步自研核心齿形、材料热处理与精密装配技术,并延伸至高端伺服系统。其逻辑在于:核心精密件依赖外购存在风险,而内部沉淀可实现知识积累与自主可控。
  2. 埃夫特、遨博(机器人)
    为提升产品稳定性,从整机制造向核心算法、伺服系统及部分减速机技术回溯能力。国产机器人的价格下降与迭代加速,均得益于这类垂直整合。
  3. 芯海科技、杰华特(模拟芯片)
    从ADC/DAC产品出发,逐步延伸至制造工艺、测试流程与端侧应用算法,形成“器件+解决方案”的整合模式。
  4. 时代电气(轨交)
    从变流器起步,逐步向上游拓展至IGBT芯片、封装与系统集成,成为中国式“反向扩张”的典型代表。
  5. 博宏新材、国瓷材料(先进材料)
    从材料端出发,深度绑定下游应用——从陶瓷粉体延伸至覆铜板、封装载板乃至系统级应用,实现全链条贯通。

这些“小巨人”共同印证:中国制造业的垂直整合不仅限于行业龙头,而是贯穿整个中层供应链的“关键能力回收”过程,持续构筑系统性竞争力。


随着供应链逐渐成熟,中国的龙头企业与“小巨人”们也在不断剥离非核心环节,将资源聚焦于决定产品性能的关键节点。与欧美“稳态工业”模式不同,中国更强调动态调整、快速试错与能力边界的灵活重构。

中国企业正在形成一种新型的垂直整合模式:

它既非模仿西门子,也非复制苹果,而是在高速迭代、需求密集与供应链动态演化的背景下,形成的“能力回溯—动态边界—核心自控”产业路径。

这不仅反映了部分企业的战略选择,更揭示了中国制造业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结构性信号。

本文摘编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dongxizhiku@163.com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