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萍:印尼制造业“大出海”,没有工厂,不可胜利
2024年,中国对印尼的投资额达到了81亿美元(不含香港),比十年前的8亿美元,整整涨了快十倍。数据看着漂亮,但真正在印尼落地做事的企业,都会有一个共识——要习惯印尼的“节奏”。
印尼不是中国。它的节奏慢、有点散、有点绕,对习惯了“开工即冲刺”的中国企业来说,这种节奏简直是文化冲击。
就拿最具象征意义的项目来说——雅万高铁。
这条从雅加达到万隆的140公里高铁,是东南亚第一条高铁,由中铁等企业参与建设。从开工到通车,整整花了七年。
七年,对中铁这种“基建狂魔”来说,几乎不可想象。
可要在印尼修铁路,真不是只比工程技术。那是一场关于政治、土地、利益和人情的漫长博弈。
铁路在印尼,几乎是观察政治风向的晴雨表。每一条线路背后都有错综复杂的利益分配——地方政府的诉求、中央部门的审批、宗教势力的平衡、甚至是土地持有人的心情。
印尼的土地是私有的。这就意味着大规模征地几乎不可能。很多地方只能绕着走。你在现场常常能看到那种手写的木牌——“不出售,勿扰”。
其实,不只是修铁路,印尼的土地问题,也让很多工业园区的扩张受限。

比如2014年,印尼政府一纸“矿产出口禁令”,直接切断了原矿出口,镍矿也在其中。对中国的不锈钢企业来说,这是头疼的问题,尤其是青山集团。
青山当时选择了最硬核的方式应对——开岛劈荒。
他们在富含镍矿的苏拉威西岛(因为形状像个大“K”,业内叫它“大K岛”)建立工业园区。矿石从地下挖出来后,在岛上直接冶炼成镍铁,再送往中国生产不锈钢。
更聪明的是,他们发现如果能直接在当地把镍铁加工成不锈钢,就能省去“冷却—运输—再加热”的整个流程,大大节省能源。于是他们决定:就在岛上建完整的产业链。
问题是,这座岛几乎一片荒原——没电、没路、没码头。青山干脆自建一切,从电厂到机场,全包圆。那种“孤岛开荒”的气势,用“开天辟地”形容都不过分。
结果,青山这一动,镍产业的上下游全来了。华友钴业、中伟股份、南钢焦炭……都被吸引到苏拉威西岛。
围绕镍加工,还形成了两大流派:火法镍和湿法镍。
火法面对高品位的硫化镍矿,投资少,而纯度相对低。而湿法则来处理低品位的红土镍矿,工艺流程更为复杂,但纯度也更高。
后来,青山又在哈马黑拉岛(“小K岛”)开辟了更专业的镍产业园。可以说,他们用实际行动改写了印尼镍产业的格局。
同样被2014年矿产令“逼”出来转型的,还有山东魏桥。
印尼是全球主要的铝土矿来源国。魏桥早在2013年就在加里曼丹岛投资了10亿美元,建氧化铝生产线。
问题是,那片地原来是棕榈林废地,还有沼泽。魏桥要在上面建厂,就得先修电厂、建码头、挖排水、搞生活区,也是一步一个坑地干出来的。
几年下来,那片荒地成了印尼最有活力的铝产业基地。
所以说,印尼的节奏是慢的,但它的机会是真实的。
这里不适合短跑选手,却非常适合长期主义者。
能真正理解印尼“节奏”的中国企业,最终都会发现:慢,不一定是坏事。
在印尼的苏拉威西岛和哈马黑拉岛上,青山集团的两个工业园——IMIP和IWIP,昼夜轰鸣。
二十多万人在这里生活、工作、建厂、炼镍、造钢,整个园区像一座自循环的“工业城邦”。
这是中国企业在海外最极限的拓荒实践之一。青山不仅在荒岛上建厂,更是在印尼开创了一种“厂园合体”的模式——从资源开采到冶炼加工,从上下游配套到城市建设,一体成型。
更巧的是,时代也刚好推了它一把。
新能源浪潮的到来,让镍这个原本只在不锈钢里发光的金属,成了全球电动汽车产业的核心矿种,印尼因此站上了风口。
当年印尼政府那句“禁止原矿出口”的政策,曾被很多人认为是赌博。可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这场“禁令”,硬生生让印尼把矿业和工业焊在了一起。
资源国家能靠出口矿石吃饭,但要靠矿石搞工业?几乎没人做到。
阿根廷没做到,巴西也没做到。
但印尼做到了。
这意味着,它可能真的打破了所谓的“资源诅咒”。
印尼的崛起,让菲律宾看着眼馋。
菲律宾的镍矿含量低,只能用于湿法冶炼,本来有机会借新能源的东风发展自有产业。可惜,菲律宾的政治太摇摆。换一届政府,方向就反一次。今天喊要工业化,明天又强调环保,后天又开始谈土地争议。
这种“摇头风扇式”的政策,让资本根本没法安心进来。于是,印尼炼镍的高炉烧得越旺,菲律宾出口的镍矿就越多。2024年,菲律宾对印尼的镍矿出口量突破了1000万吨。
菲律宾想学印尼,曾在2025年的采矿条例里写下“原矿出口禁令”,结果又删了。
政策还没热,就凉了。
在全球产业2.0的变局下,菲律宾几乎错过了整个节奏。当越南、印尼、马来西亚都在忙着吸引制造业、扩张中产阶层的时候,它还在内耗。结果,它从资源国变成了印尼镍产业的“原料输送带”。
印尼的“矿到厂”的模式,也带动了整个工业生态。
基建先行,产业随之。
海螺水泥在2011年就进来,如今已经有了8家工厂。
如果你坐车从雅加达到机场,会经过一栋灰白色的高楼,巨大的“海螺水泥”标志挂在楼顶。那是孔雀港项目的一部分。
大楼四周是成片的树林,像被森林拥抱着的工业地标。
无论你从哪个角度望过去,那一抹熟悉的红白标志,几乎是印尼工业化的新坐标。
在印尼,开矿是一场没有休止符的马拉松。
采矿证只有五年有效,每年还要审一次。政府在看,政策在变,矿主没法睡觉。于是,所有人都在跟时间赛跑。
开采方式也被逼出了独特的“印尼节奏”:
先粗采,后精炼。
先把矿石挖出来、炼出头一茬,再回头把矿渣重新冶炼。像农民“吃回头粮”一样,能榨一点是一点。
这种模式直接改变了现场节奏。
7×24小时不间断,人停机不停。
挖掘机连轴转,运输车不敢灭火,矿区像一座永不睡眠的城市。再好的设备,在这样的环境下也会被“炼废”。
所以,谁能守住设备,谁就能活下去。
这时你会发现,有工厂,就意味着生存力。
国内的宏信建发就看准了这个痛点。
他们不只是租设备,而是搞“湿租”:租设备还配机手。机器+人,一起服务。
对于印尼这样的市场,这招特别奏效。因为当地熟练工短缺,一个挖掘机手能顶半个车间。
而设备厂商,也得像军队一样带着“补给团”跑。
别以为是比拼谁的挖掘机更结实,其实拼的是谁能修得快、修得起。维修反应慢半天,可能就是几十万美元的停工损失。
印尼的加里曼丹岛,是全国煤矿的心脏,90%的煤都出自这里。
再加上大K岛(苏拉威西)和小K岛(哈马黑拉),整个印尼群岛上活跃着三万多台工程机械。
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也意味着,这是一个巨大的油改电机会场。
ESG的压力越来越大,碳排放审查越来越细。
要想拿到融资、继续出口,就得让矿山“绿”起来。于是,电动化机械成了新宠。
但别忘了,中国的工程机械企业,在这个赛道上几乎是旗鼓相当。无论是徐工、三一、临工,还是中联、柳工,产品差距其实不大。
真正拉开差距的,是谁在当地有工厂。
有工厂,就能靠近客户,能在第一时间提供备件和维修;
有工厂,就能建立渠道和信任,不会被当地政策一刀切掉供应链。
印尼是一个讲“存在感”的市场,你不在那儿,意味着你已经出局。
所以,现在的规则很简单:
没有工厂,不可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