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银研究: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几个判断

10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强于季节性。“双节”带动出行、住宿、文体娱增长,“双十一”支撑邮政业高景气,保险、房地产表现不佳。

10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9.1%,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弱于季节性。基建增长乏力,随着政策性金融工具、地方债结存限额增量资金落地,有助于缓解基建投资下行压力。
10月制造业PMI为49%,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弱于季节性。五大分项指数同步回落。受节假日生产放缓、节前需求透支及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影响,制造业供需同步走弱。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仍保持高景气。
10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2.5%和47.5%,均较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生产持续强于需求,叠加反内卷力度缓和,物价连续两月下滑。
10月以来,政策继续温和发力。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10月已完成实质投放;央行通过逆回购操作实现流动性净投放;产业政策锚定新质生产力,推动体系化升级。
展望四季度,鉴于中美元首会晤取得多项积极成果,经贸关系缓和降低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出口多元化继续提供坚实支撑。加上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年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应是大概率事件。
10月份,统计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49.0%、50.1%和50.0%,分别较上月-0.8、+0.1、-0.6个百分点。我国经济总体产出扩张仍处于临界线,但步伐略有放缓、行业有所分化。
一、服务业:强于季节性
10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0.2%,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疫前同期平均变动-0.5个百分点),明显强于季节性。
分项来看,10月新订单指数较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至46.0%;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下降0.2个百分点至56.1%,仍位于较高景气区间;从业人员指数回升0.2个百分点至46.1%。
分行业看,在国庆、中秋节日效应带动下,与居民出行消费密切相关的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60.0%及以上高位景气区间;受“双十一”促消费活动等因素带动,邮政业商务活动指数升至70.0%以上;不过,保险、房地产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低于临界点,景气度偏弱。
从佐证指标看,10月国内航班执行率、电影票房收入环比上升;四大一线城市地铁客运量虽然环比下降,但仍处于历史同期偏高水平。促进服务业相关政策落地见效,带动服务业景气度超季节性反弹。
二、建筑业:弱于季节性
10月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9.1%,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疫前同期平均上涨0.2个百分点),弱于季节性。
分项看,新订单指数上升3.7个百分点至45.9%,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上升3.6个百分点至56.0%,从业人员指数上升0.2个百分点至39.9%,均有所改善。
基建方面,10月沥青装置开工率均值为33.8%,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一定程度上同假期因素有关。近期5000亿元政策性金融工具,以及5000亿元地方债结存限额两类增量资金已接续落地,有助于缓解后续基建投资下行压力。
房地产方面,高频数据显示,10月30大中城市商品房成交面积环比下降6.3%,100大中城市土地成交面积环比下降21.2%,同比增速也明显回落,未显示出“银十”特征,购房者和房企普遍持谨慎态度。得益于核心城市供地计划密集落地,成交土地溢价率由上月的2.6%回升至3.5%。
三、制造业:有所回落
10月制造业PMI为49%,较上月回落0.8个百分点,弱于季节性(疫前同期平均下降0.2个百分点)。受节假日生产放缓、节前需求透支及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影响,制造业景气度阶段性回落。
五大分项指数同步回落。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较上月分别回落2.2、0.9、1.2、0.2、0.8个百分点。10月制造业动能指标(制造业新订单-产成品库存)回落0.8个百分点至0.7%,连续两月放缓。
具体来看,10月制造业运行表现出五个方面特征:
一是需求有所放缓。10月新订单指数较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至48.8%,新出口订单指数较上月回落1.9个百分点至45.9%,在手订单指数回落0.7个百分点至44.5%,均弱于季节性表现。节前集中备货透支部分需求,节后补单动力不足,加之企业预期偏谨慎,制造业需求动能阶段性走弱。
二是生产动能减弱。10月生产指数较上月回落2.2个百分点至49.7%,降至收缩区间。行业分化明显,农副食品加工、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在52.0%以上,产出较为活跃;纺织服装服饰、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非金属矿物制品等行业产出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三是企业补库意愿偏谨慎。10月产成品库存指数回落0.1个点至48.1%;原材料库存回落1.2个百分点至47.3%,生产经营活动预期回落1.3个百分点至52.8%。生活资料价格仍处低位、终端需求恢复不稳等因素影响下,企业经营预期仍偏谨慎,补库意愿下降。
四是重点行业整体回落。高端装备制造业中,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消费品行业PMI分别为50.5%、50.2%、50.1%,分别较上月回落1.1、1.7、0.5个百分点,扩张势头有所放缓。高耗能行业PMI为47.3%,比上月下降0.2个百分点,景气水平有所回落。
五是企业景气度分化。10月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49.9%、48.7%和47.1%,较上月分别回落1.1、0.1、1.1个百分点,均处收缩区间,景气水平不同程度回落。其中,大型企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0.9%和50.1%,连续6个月位于扩张区间,表明其产能和订单释放稳健;相比之下,中型企业PMI已连续10个月、小型企业PMI连续18个月处于收缩区间,反映中小企业整体景气水平偏弱,恢复动力有限。
四、价格:环比下降
10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52.5%和47.5%,均较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连续两个月回调。购进价格指数继续高于出厂价格指数,企业利润空间仍会受到挤压。
从国际看,10月CRB指数月度均值环比下跌1.2%,各类大宗商品价格涨跌不一。其中,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大幅下调是主要拖累因素,当月均值环比下降5.5%,加沙停火协议缓释了地缘风险,OPEC+持续推进增产,叠加需求步入淡季,供过于求导致原油价格震荡下行。金属价格月度均值环比上涨3.9%,主要由铜铝价格高涨所带动,工业原料价格月度均值环比下跌0.2%。
从国内看,10月南华工业品指数月度均值环比下降2.0%,10月反内卷政策力度整体缓和,而需求端支撑有限,导致工业品价格走低。其中,能化指数月度均值环比下跌4.2%,金属指数月度均值环比上涨0.7%。主要产品中,受房地产业相对低迷等因素影响,螺纹钢、水泥环比下降,平板玻璃环比上涨。
基于PMI指标和高频数据判断,预计10月PPI环比小幅下降,但由于基数原因,预计同比降幅由上月的-2.3%收窄至-2.2%左右。
五、政策:四中全会指明方向
从景气指标看,10月经济表现为三个典型特征:一是在节日效应的带动下,服务业景气度超季节性回升;二是建筑业景气度下行,基建和地产均表现不佳;三是制造业超季节性回落,既受到中秋国庆长假扰动,亦是外部不确定性加剧背景下外需回落、企业谨慎生产的体现。随着反内卷政策更注重精准性和可持续性,物价略有回落。
10月以来,我国政策体系呈现短期攻坚保目标、中长期规划谋全局的鲜明特征。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在审议通过《“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中长期发展方向的同时,更着重强调“坚定不移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短期要求,为四季度政策发力锚定核心导向。
在此指引下,财政、货币、产业等领域即时性政策快速跟进,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加速投放补项目资金缺口、逆回购操作精准保障流动性、地方重大项目冲刺形成实物工作量,这些举措既直面全球政治经济格局演变带来的外部压力,以及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地方财政承压等现实问题,更以短期见效的实践力度推动全年目标落地。
与此同时,政策始终兼顾中长期布局,通过短期举措与《“十五五”规划建议》的方向衔接,形成短期保任务、长期谋转型的协同发力逻辑,为经济稳定运行与高质量发展筑牢双重根基。
财政加力提效与货币精准滴灌形成合力。财政政策以项目牵引、资金保障为核心,加快推动有效投资落地。增量工具精准发力补充资金缺口,5000亿元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在10月已完成实质投放,全部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通过杠杆效应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有效解决项目融资“最初一公里”难题。同时,中央从地方政府债务结存限额中安排5000亿元下达地方,以补充地方政府综合财力。地方层面也借此掀起重大项目建设“冲刺潮”,形成中央资金引导、地方债务限额盘活与主动发力联动的投资增长格局。这些举措将为四季度经济增长提供基础。
货币政策延续适度宽松基调,聚焦流动性保障与政策协同。10月政策操作更趋多元,除9日开展11000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与61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实现流动性净投放以应对假期现金需求上升与财政存款增加带来的资金面压力外,央行还重启国债买卖操作调节中长期流动性,既平滑市场资金供需波动,也为财政政策发力提供更稳定的货币环境。随着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拉动配套贷款投放,将进一步完善“货币宽松+财政加力”的政策组合拳,呼应《“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完善宏观经济治理体系”的部署。
产业政策锚定新质生产力,推动体系化升级。近期产业政策紧密围绕《“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任务,形成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基础设施支撑的三维发力框架。在传统产业转型方面,多地以数智化与绿色化为抓手,推广工业互联网、数字孪生等技术改造制造业,同时加快清洁生产工艺与循环利用模式落地,推动“以绿促改、以改促升”,全面落实“优化提升传统产业”的要求。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培育进入“制度创新+载体建设”新阶段。政策层面明确通过完善产业集群布局、建立监管沙盒机制、设立前瞻基金等措施,为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构建培育链条。
内需政策围绕投资消费双向发力,夯实大市场根基。近期扩内需政策延续投资牵引、消费激活的逻辑,同时针对《“十五五”规划建议》中“建设强大国内市场”的要求细化落实举措。投资端以政府引导与社会参与扩大有效投资,除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撬动社会资本外,各地还通过优化投资机制引导资金流向新型基建、城镇化、能源转型等领域,福建、江苏等地明确将民间投资项目纳入重点推进清单,落实全会“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部署。从政策效果看,重大项目建设已显现就业拉动效应,通过以工代赈等方式创造大量岗位,助力居民增收,形成投资、就业、收入的良性循环。从长效机制看,随着《“十五五”规划建议》提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支出活跃化-消费持续化”循环推进,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优化消费监管,为后续消费提振奠定基础。展望四季度,鉴于中美元首会晤取得多项积极成果,经贸关系缓和降低了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出口多元化继续提供坚实支撑。加上政策效应的逐步释放,四季度经济增速有望保持在合理区间,全年实现5%左右的增长目标应是大概率事件。
本文摘编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dongxizhiku@163.com

欢迎加入东西智库微信群,专注制造业资料分享及交流(微信扫码添加东西智库小助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