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毅:中国稀土产业的奠基者
直到几个月前中国暂时限制稀土出口,许多国家才真正意识到这种“看不见的金属”的战略意义。而在中国,这种重视早已延续了半个世纪。
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任命技术官员方毅为副总理,主管科技工作。那一年,中国刚从文革废墟中恢复科研秩序,能源紧缺、钢铁粗糙,工业体系破碎。方毅的第一件事,是重新审视那些“被忽视的材料”。
他很快注意到包头白云鄂博——这座为坦克和火炮提供钢铁的北方城市,地下埋藏着一种奇异的“副矿物”。在毛泽东时代,它只是炼铁废料;而在方毅眼中,它可能是未来工业的钥匙。
1978年夏天,他带领一批地质学家和工程师来到矿区。风沙肆虐的戈壁滩上,铁矿堆积如山,矿石中隐约闪着微光。科研人员告诉他,那是稀土。方毅听完,沉默片刻,说:“我们不能只挖铁,也要挖出未来。”

方毅副总理视察白云鄂博
他当场决定:国家要系统开发白云鄂博的稀土资源。包钢的炼铁副产物,将成为中国第一批稀土分离试验样品。那一年,稀土从实验室词汇变成了国家战略。
不久,中美关系改善。方毅率团访问美国,参观洛克希德、麦道等航空企业。那里,稀土早已用于喷气发动机、导弹电机和电视荧光粉。美国工程师向他展示一块钐钴磁体——体积只有火柴盒,却能拖动数倍重量的机械臂。方毅认真记录:“这才是未来的材料。”
回国后,他写下报告:“我国虽地富,却无体系;能分离,未成产业。”他主张建立一条贯通科研、工业与市场的稀土产业链。此后,国家科委协调科学院、包头钢铁设计院、南昌大学等机构,陆续建立实验室与试验厂。
上世纪80年代,中国科研人员在他的推动下攻克了低成本分离工艺。与西方依赖昂贵不锈钢设备和硝酸体系不同,中国工程师用塑料槽与盐酸代替,成本骤降。方毅称之为“土办法的智慧”。
这种工程化创新改变了全球稀土格局。到90年代,西方因环保成本上升纷纷关闭精炼厂,中国反而凭借低成本工艺成为主要供应者。
与此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发现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富含镝、铽等中重稀土。这些元素是高性能磁体、汽车电机和医疗成像设备的核心原料。中国在稀土分离、提纯、应用上的体系逐步完善,形成完整产业链。
方毅的工作远不止稀土。他主持了“863计划”前身的科技战略构想,推动中科院科研体制改革。但稀土是他最具象的遗产——一个从无到有、由边缘到核心的产业。

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那句著名的话“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其实是对方毅当年判断的回响。方毅已经退休多年,却常对身边人说:“我们做的,不是矿,而是未来的工业根。”
他去世于1997年。那一年,中国稀土产量占全球八成,包头成为“世界稀土之都”。几年后,他的学生、地质学家温家宝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再到总理。温家宝后来回忆:“中国稀土政策,几乎每一项都与方毅的思路有关。”
方毅不是化学家,却懂科学的组织逻辑;不是企业家,却奠定了一个产业。他让“科研—产品—产业”的循环在中国落地,也让国家的资源转化为科技力量。
今天,当世界重新谈论稀土,追溯其政治与产业意义时,起点仍是1978年的包头。那年夏天,方毅站在矿区风口,看着漫天黄沙,对随行科学家说了一句后来广为流传的话:
“科学的成果,要能进工厂;矿藏的财富,要能进未来。”
